田哲
【摘要】目的 探討心血管易損因子在中醫藥治療高血壓病中的應用情況。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128例高血壓患者隨機平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4例。在兩組患者治療的過程中,根據血管易損因子對觀察組患者給予中醫治療,依據血壓水平對對照組患者給予同樣的中醫治療,4周為1個療程。對兩組療效進行對比。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2.19%,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79.69%,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心血管易損因子在中醫藥治療高血壓疾病的應用可以有效反應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管易損的變化狀況,對提升療效意義重大。
【關鍵詞】心血管易損因子;高血壓;中醫藥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B
原發性高血壓會造成很多心血管類并發癥,例如腦血管疾病、冠心病等,對于患者的生命健康與生活、工作等具有很大影響。近些年來,我國高血壓患者的發病率呈現出逐漸上升的趨勢,并且多數患者的年齡都在25歲以上。人體受到高血壓疾病的影響不僅僅表現在疾病的本身方面,其更能夠伴隨出現很多合并癥,所以如何采取正確的治療方法尤為重要[1]。在臨床領域,我國在治療高血壓疾病時通常都依據患者的血壓變化情況制定治療方案,但效果往往并不理想。我院對收治的高血壓病患者依據心血管易損因子作為治療依據,取得顯著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2年4月~2013年7月收治的高血壓患者128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4例。觀察組男34例,女30例,年齡46~82歲,平均年齡(65.7±4.1)歲;高血壓分期:Ⅰ級33例,Ⅱ級31例;并發癥:并發高血脂13例、糖尿病26例、冠心病26例。對照組男35例,女29例,年齡47~81歲,平均年齡(64.4±4.8)歲;高血壓分期:Ⅰ級36例,Ⅱ級28例;并發癥:并發高血脂14例、糖尿病25例、冠心病28例。所有患者病程均>4個月,均符合高血壓相關診斷標準;所有患者意識精神較為清楚,并且無1例患者患有對本次研究有影響的疾病。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并發癥狀況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在128例患者采取治療的期間,對照組患者依據血壓水平采取中藥治療,觀察組患者依據心血管易損因子尿鈉肽-B(BN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高半胱氨酸(HCY)、血液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等含量[2]。采取同樣的中藥治療方法,具體治療藥方:枸杞、龜膠、天冬各1.5 g,麥芽、半夏、草決明、澤瀉、蒲黃各1.5 g,首烏、山楂、葛根、丹參、昆布各2 g,將其碾磨成粉末煉蜜為丸,
1丸/次,3次/d。所有患者住院過程中不接受任何西藥治療,4周為1個療程,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療效[3]。
1.3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2周內患者血壓顯著下降15~25 mmHg;有效:患者血壓在2~4周內有所下降,幅度<15 mmHg;無效:患者血壓并未下降,甚至有的患者還上升。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4.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與處理,率的比較采用百分數(%)進行,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128例患者在經過1個周期的治療之后,觀察組顯效47例,有效12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2.19%;對照組顯效38例,有效13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79.69%。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3.1 心血管危險
心血管危險主要是指在一定時間內患者出現心血管事件的概率,也就是指在某一特定時期內患者出現高血脂、糖尿病或高血壓等疾病而造成動脈粥樣硬化、左心室肥厚、血管內皮受損進而導致心力衰竭、冠脈性心臟病甚至致死等狀況[4]。在當前臨床領域,在評價心血管疾病時往往將心血管危險作為判斷依據,并且能夠通過心血管危險因素的累積計算來采取治療措施。依據患者靶器官損害情況、心血管危險因素以及血壓水平等可以將高血壓患者分為4個不同的等級,從低到高分別為低危、中危、高危、超高危。
3.2 心血管易損性
依據患者心血管危險因素可以很好地預測心血管事件發生率,但臨床上有很多患者在一些心血管危險事件出現之前都難以發現其中存在的部分潛在危險因素,所以在此前提下就提出了“心血管易損性”的概念。所謂的心血管易損性主要是通過累積心肌細胞、血液易損情況及斑塊負荷等從而劃分危險等級,而劃分心血管易損性主要是通過劃分心血管易損因子水平進行的。心血管易損因子包含的指標主要有BNP、VWF、HCY、hs-CRP等含量。
3.3 心血管易損因子在中醫藥治療高血壓病中的應用情況
hs-CRP是通過活動時的炎癥反應指標對易損斑塊進行評價,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hs-CRP是當前臨床領域發生心血管事件中的一項有力的炎癥指標。
hs-CRP主要是在白細胞介素11以及白介素6等參與下生成于肝臟之中。該項指標與其他炎癥指標相比較,特異性與敏感性更高。不僅如此,hs-CRP在預測心血管危險因素方面還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價值與意義。
HCY是一種含硫氨基酸,該指標在高血壓患者的血液之中,能夠檢查到HCY指標處于顯著上升的狀態,并且該項指標對高齡高血壓患者發病具有一定的潛在影響。根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如果患者血液中HCY指標長期處于高水平,其就可能提高患者的患病率與中風危險,由此可以證實該項指標可能會使患者存在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VWF是存在于患者內皮細胞中的一種因子,主要由人體血管內皮細胞產生。VWF在血管栓塞形成與血小板聚集、粘附以及介導的作用較為明顯,該項指標與心血管疾病發病率關系密切。不僅如此,如果患者VWF水平長期走高,就可能誘發動脈粥樣硬化,甚至造成患者產生急性缺血性心臟病。BNP是一種特異性與敏感性很高的因子,主要用來反應患者心臟功能障礙,該指標在患者血清中的含量能夠將原發性高血壓病人的心室異常狀況直接反應出來。
中醫認為,高血壓病主要是由于患者氣血上涌、肝火旺盛或肝陽上亢、肝腎陰虛所致。在本次研究中,中醫藥方中的半夏、赤芍、懷牛膝、山楂、昆布以及葛根等均具有生津止瀉、解表退熱之功效,蒲黃、天冬、澤瀉具有泄熱通淋、利水滲濕之功效,枸杞、龜膠、丹參等則具有養氣血、通脈絡之效。本藥方主要對陰虛型高血壓患者較為適用,并且也能夠作為輔助性藥物配合其他相關的藥物進行治療。在本次研究中,根據血管易損因子對觀察組患者給予中醫治療,依據血壓水平對對照組患者給予同樣的中醫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2.19%)顯著高于對照組(79.6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心血管易損因子在中醫藥治療高血壓疾病的應用可以有效反應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管易損的變化狀況,有利于制定科學的治療方案,并能有效提高治療總有效率,對提升療效意義重大,值得進一步普及與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大江,舒 維,許茫茫.心血管易損因子在中醫藥治療高血壓病中的應用探討[J].當代醫學,2014,09:152-153.
[2] 郭 鵬,鄒志東.近十年北京地區中醫治療高血壓病肝系證候用藥規律的研究[J].北京中醫藥,2009,02:90-93.
[3] 符德玉,祖亮華,辛效毅,何淑寅,張雪梅,王世紅,趙彥功,周 端,錢岳晟.409例高血壓病患者不同中醫證型間心血管易損因子水平的變化[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03:15-18.
[4] 馬利利,王長海,李 龍,田 心.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的中醫治療研究進展[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01: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