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樹勛+張紅軍+王曉鵬+吉強
【中圖分類號】R686.3 【文獻標識碼】A
肛周壞死性筋膜炎主要發病部位在肛周,有的會波及到會陰區,屬于一種十分嚴重的感染性軟組織疾病,其誘發原因可能為多種細菌感染。該疾病會對患者的皮下組織筋膜層產生侵犯,進而導致患者皮下組織出現化膿甚至壞死等癥狀,同時還會經血液循環后誘發患者出現全身中毒癥狀。肛周壞死性筋膜炎病情發展極快,具有很高的臨床死亡率[1]。回顧性分析我院肛腸科2006年3月~2014年6月收治4例肛周壞死性筋膜炎患者,均行肛周清創引流術,術后給予抗炎、對癥、支持治療,治愈3例,家屬要求轉上級醫院治療1例,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4例肛周壞死性筋膜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3例,女1例,年齡25~77歲,平均年齡42歲,病程5~10天,平均病程7天,合并糖尿病3例,近期有痔瘡手術史1例,發病過程中有寒戰、高熱3例,癥狀呈進行性加重,進展迅速,伴有劇烈疼痛,患者肛周、會陰部皮膚表面呈紅褐色腫脹,邊界不清,觸痛明顯,局部皮膚有波動感及捻發音,出現低血壓1例、心率增快、嗜睡等感染性休克表現,所有患者化驗白細胞數均明顯升高。感染部位膿汁壞死組織培養多見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生長。
1.2 治療方法
所有病例一經診斷,立即行急診手術,沿波動或疼痛最明顯處沿皮紋廣泛切開引流。徹底清除膿液和腐敗壞死組織,潛行剝除皮橋下壞死組織,深達筋膜層,切口范圍要大,超出病變組織,并采取多切口保持引流通暢,保護肛門功能。并采用雙氧水、滅滴靈及呋喃西林液反復沖洗切口,填塞甲硝唑紗條充分引流,感染較深者置入引流管持續引流沖洗,取局部壞死組織或膿液行細菌培養及藥敏實驗,指導術后用藥。術后患者采取單人單間,換藥2~3次/d,每次換藥時分別用雙氧水、滅滴靈及生理鹽水依次沖洗創面及殘腔,并保證引流通暢。對患者傷口進行實時觀察,一旦布局再次出現壞死的筋膜組織,就需要在第一時間內將其清除。同時聯合應用廣譜抗生素,待藥敏結果出來后根據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實時調整。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加強營養,給予對癥治療。保持病房衛生,整潔,病房紫外線消毒2次/d,避免交叉感染。
2 結 果
本組4例全部治愈。其中1例病情穩定后轉院治療后痊愈。無1例死亡,1例術后再次清創引流,住院時間15~35天,平均27天,隨訪2月無1例復發。
3 討 論
壞死性筋膜炎是一種由細菌入侵皮下組織和筋膜,該疾病的主要臨床特征為患者皮膚及皮下組織發生壞死,通常不會對肌層產生累積作用。已有的臨床報道中,大部分都是關于發生在會陰、肛周等組織較為疏松的部位,頸咽部偶有發生,多由需氧菌及厭氧菌混合感染所致。大多發病急、進展迅速、破壞力強、病死率及致殘率高,在局部組織中病情發展較快,一旦發病時未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就可能使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敗血癥及毒血癥而死亡。不僅如此,壞死性筋膜炎發病時并沒有性別與年齡差異,糖尿病、外周血管疾病、營養不良、靜脈吸毒、蚊蟲叮咬、輕度外傷更易罹患此病[2]。本組病例3例合并糖尿病,1例近期有痔瘡手術史。早期診斷是治療的關鍵,當臨床上發現起病急驟、進展迅速、有全身中毒癥狀、疼痛劇烈,快速進行的皮膚壞死,要想到本病的可能,當化驗出現白細胞數明顯增高,以中性為主,核左移,確定診斷,要及時進行手術。手術治療是被公認的治療壞死性筋膜炎的重要措施,徹底清創引流,及時清除腐敗壞死組織及膿液[3]。術后采取選用2~3種廣譜抗生素聯合抗感染治療、以后根據細菌培養與藥敏結果及時調整抗生素,抗生素劑量要足,療程要長,有效的抗感染治療對治愈疾病同樣具有不可忽視作用[4]。術后創面換藥同樣重要,堅持換藥2~3次/d,觀察分泌物的顏色、氣味及引流管是否通暢,了解創面恢復情況、每次換藥均用雙氧水及滅滴靈液沖洗,當創面清潔,肉芽新鮮紅潤時,缺損皮膚創面可用康復新膏紗條換藥直至痊愈,保持病房清潔、整齊,避免交叉感染。積極治療原發病,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給予足夠的營養支持是其治療的關鍵,對于那些病程長、癥狀嚴重的更需要給予及時的營養支持治療。
總之,肛周壞死性筋膜炎治療的關鍵是對該病的充分認識,早期診斷,及時手術清創引流,術后換藥,抗感染、抗休克、營養等支持綜合治療,才能提高壞死性筋膜炎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參考文獻
[1] 董文娟,楊向東,王鈞冬.重癥肛周壞死性筋膜炎5例治療體會[J].結直腸肛門外科,2010,16(4):250-251.
[2] 吳 健,薛曉東,劉俊玲.壞死性筋膜炎的診斷與治療(附16例分析)[J].吉林醫學,2012,33(13):2709-2710.
[3] 陳文平,馮海龍,沈云天,等. 肛周壞死性筋膜炎5例臨床診治體會[J].結直腸肛門外科,2011,17(6):392-393.
[4] 田錦波,陳凌云.肛周壞死性筋膜炎的診斷及治療(附20例報告)[J].結直腸肛門外科,2013,19(6):37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