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雨

摘 要:根據太和縣多年小麥吸漿蟲測報工作實踐,提出要搞好小麥吸漿蟲的系統調查和大田普查,特別是蛹發育進度調查,同時減少每塊田淘查樣方數,增加普查田塊數,并對成蟲發生期和防治適期的預報方法以及溫度、降雨對蛹發育進度的影響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小麥吸漿蟲;蛹發育進度;調查;預報;太和縣
中圖分類號 S435.1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03-04-82-02
太和縣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處黃淮平原腹地,是全國糧食生產大縣,每年小麥種植面積10萬hm2以上。小麥吸漿蟲是太和縣小麥的主要害蟲,1a發生1代,以幼蟲在穎殼內吸食麥粒的漿液造成癟粒而減產。太和縣每年都把小麥吸漿蟲作為重點監控對象,認真做好調查和預報工作。筆者根據太和縣多年小麥吸漿蟲測報工作實踐,對小麥吸漿蟲的調查與預報技術進行總結和分析。
1 系統調查
1.1 蛹發育進度調查
1.1.1 調查時間 依據上年剝穗查蟲情況,選擇蟲量大、有代表性的麥田2~3塊定為系統觀測田,每塊田面積不少于1 334m2。從小麥拔節末期(4月1日前后)開始,2d或3d調查1次,至見中蛹時止,連續調查6~9次。不同年份、不同地區間小麥吸漿蟲蛹發育進度差別較大,各地可根據春季淘土普查情況、小麥生育期、常年蛹發育進度來確定當年蛹發育進度的調查時間。
1.1.2 調查方法 每塊田按單對角線3點取樣進行取土淘查,將淘土獲得的長繭和裸蛹帶回室內解剖鏡檢,記載活動幼蟲、圓繭、前蛹、初蛹、中蛹、后蛹數,并計算活動蟲體比率和化蛹率。若蟲口密度較小時,應適當增加樣方數,以保證每次淘土解剖鏡檢總蟲數不少于30頭。
1.2 成蟲調查
1.2.1 調查時間 在系統觀測田中,系統淘土始見中蛹時開始,到成蟲盛末期時止,每天調查1次。
1.2.2 調查方法 采用網捕法。每塊田隨機選2點,每日17:00~19:00時,手持捕蟲網順麥壟逆風行走,網口下部緊貼小麥穗頸,邊走邊左右往返捕蟲,每點捕10復網,記錄捕獲成蟲數。
2 大田普查
2.1 春季大田淘土普查 在小麥拔節期,選擇有代表性的麥田20塊以上,每塊田按單對角線3點取樣進行取土淘查,記載活動幼蟲、園繭和長繭數,并計算活動幼蟲比率。通過大田普查,能準確掌握麥田小麥吸漿蟲的發生分布和蟲口密度情況,為有效開展防控提供依據。大田普查要減少每塊田取樣方數,同時盡可能增加調查田塊數,由5點取樣改為3點取樣,調查田塊數由10塊以上增加到20塊以上,代表性增大,能較準確反映春季麥田的吸漿蟲蟲口基數。2014年3月15~16日對太和縣9個鄉鎮30塊麥田進行了小麥吸漿蟲淘土調查,共淘土90樣方,獲蟲123頭,其中活動幼蟲86頭,占69.92%;圓繭37頭,占30.08%。蟲田率為80%,有蟲樣方數58個,占64.44%;5頭/樣方以上樣方數6個,占6.67%。平均每樣方有蟲1.37頭,最高一樣方有蟲8頭。
2.2 剝穗普查 在小麥吸漿蟲幼蟲發生盛期(小麥揚花后10d至幼蟲脫出麥穗前),選擇有代表性的麥田10塊以上,每塊田單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任選10穗,放入紙袋內,帶回室內剝查,逐穗、逐粒查清總粒數、受害粒數、蟲數,袋內若有幼蟲,也應一并計數,并計算為害損失率。2014年5月12~13日共剝查6個鄉鎮23塊地小麥1 150穗40 391粒,獲蟲34頭,蟲田率為34.78%,平均被害穗率為2.17%,平均被害粒率為0.082%,平均單穗有蟲0.03頭,最多單穗有蟲2頭,平均為害損失率0.021%,最高為害損失率0.27%。
3 預報方法
3.1 防治適期預報 小麥吸漿蟲的防治適期預報有中蛹期預報和成蟲期預報2種,應重點做好成蟲發生期預報。近幾年,成蟲期防治已成為本縣防治小麥吸漿蟲的主要方法,并且取得了較好的防治效果,這是由于成蟲期防治防效高、防治面積較蛹期小、且能兼治蚜蟲、粘蟲、麥葉蜂等害蟲、對環境污染小。
3.1.1 根據化蛹進度預測成蟲盛發期 根據系統觀測田蛹發育進度調查情況進行預測。小麥吸漿蟲各級蛹在不同溫度、不同土壤濕度條件下的發育歷期是不同的,可能存在較大差異(表1)。
2005年至2014年,太和縣小麥吸漿蟲前蛹始盛期到成蟲發生高峰期平均為23.2d,最短為16d,最長為32d。在土壤溫度、濕度適宜條件下,可根據蛹發育進度,加上各級蛹的相應歷期等,推算出中蛹盛期和成蟲羽化高峰期。據筆者鏡檢觀察,吸漿蟲前蛹也可變為活動幼蟲。預測防治適期,既可根據前蛹始盛期預測,也可根據初蛹始盛期預測,而根據初蛹始盛期預測準確率一般較高。
在土壤溫度、濕度適宜條件下,當查到前蛹占總蟲數的30%左右時加上13~14d,或初蛹占總蟲數的30%左右時加上11~12d,就是成蟲羽化高峰期,也就是防治成蟲的關鍵時期。2005年小麥吸漿蟲蛹發育進度調查,4月11日化蛹率為29.4%,其中前蛹占23.5%,初蛹占5.9%,據此推斷,成蟲羽化高峰期為4月24~25日,與小麥吸漿蟲成蟲發生盛期(4月23~27日)相吻合(2005年4月上、中旬旬均氣溫分別為16.5℃和17.3℃);2008年化蛹進度調查,4月17日小麥吸漿蟲初蛹占33.3%,據此推斷,成蟲盛發期為4月28~29日,與小麥吸漿蟲成蟲發生盛期(4月25日~5月1日)相符(2008年4月中、下旬旬均氣溫分別為15.6℃和18.5℃)。
3.1.2 根據系統田成蟲發生數量確定成蟲盛發期 在系統觀測田中,從系統淘土始見中蛹或小麥開始破肚抽穗時開始,每天傍晚進行網捕調查,每田選2點,每點捕10復網,當平均10復網蟲量達到防治指標或蟲量突然激增時,成蟲進入始盛期,就要及時進行施藥防治。如果成蟲羽化高峰期預測與實際成蟲盛發期有出入,要及時發布防治警報。
3.1.3 溫度、降雨對蛹發育進度的影響 根據化蛹進度預測成蟲發生期,受氣候因素特別是氣溫、降雨等影響較大。化蛹期間若氣溫偏低,則蛹發育歷期延長,成蟲羽化高峰期推遲;遇降雨,吸漿蟲會大量、集中化蛹和羽化。2011年小麥吸漿蟲蛹發育進度調查,根據前蛹始盛期4月4日推算成蟲羽化高峰期為4月17~18日,與實際吸漿蟲成蟲羽化盛期相差較大,這是由于4月上旬氣溫較低(2011年4月上旬旬均氣溫為13.2℃),吸漿蟲蛹發育進度緩慢;而根據初蛹始盛期4月10日推算成蟲羽化高峰期為4月21~22日,與吸漿蟲成蟲盛發期基本相符(2011年4月中旬旬均氣溫為18.0℃)。2006年太和縣3月份降水量為0mm,4月4~5日各地普遍降雨,降水量48.1mm,土壤濕度適宜,吸漿蟲大量化蛹。系統調查,4月3日活動幼蟲占33.33%,化蛹率為0;4月7日化蛹率達96%,其中前蛹占94%,初蛹占2%。
3.2 發生程度預報 可根據春季小麥吸漿蟲普查蟲口密度、土壤墑情及3月中、下旬至4月下旬的降雨情況,預測發生程度。如4月份氣溫正常,土壤濕度適宜,蟲口基數高,活動蟲體比例大,吸漿蟲將嚴重發生。
(責編:張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