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厚國
基于生物材料創面敷料封閉負壓引流在四肢毀損傷治療中的應用研究
楊厚國
目的 探討基于生物材料創面敷料的封閉負壓引流在治療四肢毀損傷中的療效。方法 隨機將48例四肢毀損傷患者均分為2組(n=24)。所有患者均行外科清創手術,觀察組患者選擇生物材料創面敷料封閉負壓引流治療,常規組患者采用傳統換藥方式進行治療。比較2組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住院時間(24.8±2.7)d,常規組(50.7±7.8)d,觀察組明顯短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二期封閉創面前,觀察組肉芽組織新鮮度優良率100.00%(24/24),常規組70.83%(17/24),觀察組明顯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新型生物材料創面敷料可以充分引流,明顯降低了多次清創換藥的次數,減小了對患者身心的傷害,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為二期封閉創面創造了有力的條件。
生物材料;創面敷料;封閉負壓引流術;毀損傷;臨床療效
封閉負壓引流術(VSD)能夠應用于體表急慢性傷口潰瘍面、燒傷創面等情況的覆蓋與引流,將其應用于四肢毀損傷,是骨科手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1]。目前,海綿生物合成封閉負壓引流創面敷料材料的問題日益受到關注,由于其臨床堵管率高,特別是對于滲出以及壞死組織多的四肢毀損傷,該設備需多次更換,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本研究采用生物材料創面敷料治療四肢毀損傷,探討基于生物材料創面敷料的封閉負壓引流,在治療四肢毀損傷中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將2014年1月~2014年10月湘鄉市人民醫院收治的48例四肢毀損傷患者均分為2組(n=24)。其中觀察組男14例,女10例,年齡29~52歲,平均(40.1±2.1)歲;對照組男12例,女12例,年齡27~53歲,平均(39.8±1.9)歲。治療前對患者的治療方法進行解釋,并簽訂知情同意書。2組患者性別、年齡、創傷程度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臨床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軟組織創面損傷嚴重;(2)有血管或神經損傷;(3)愿意行保肢治療者。排除標準:損傷嚴重,必須行截肢治療者。
1.3 材料 所有患者均行外科清創手術,觀察組患者選擇生物材料創面敷料封閉負壓引流治療;常規組患者采用傳統換藥方式進行治療。生物半透膜(英國施樂輝公司),生物材料創面敷料(無錫九龍醫藥器材有限公司),具體成分為絲瓜植物纖維結構,未發現不良反應。常規敷料:大紗布及醫用繃帶。不良反應:局部滲液過多,易導致皮膚感染、肉芽組織床不新鮮等癥狀。
1.4 方法 2組患者均行損傷控制性外科手術,對明確壞死區域徹底清創。觀察組:沖擊區采用生物材料創面敷料覆蓋,表面采用生物半透膜封閉形成負壓裝置,術后封閉負壓引流組,根據引流等情況,判斷是否替換創面敷料。常規組:根據創面情況換藥。2組均行敏感抗生素治療,根據創面肉芽情況判斷是否需二次手術。
1.5 療效評價標準及觀察指標 比較2組患者平均住院日、肉芽組織新鮮度優良率進行判斷臨床效果。肉芽組織新鮮率判定:判斷新鮮肉芽顆粒占創傷面積。優:新鮮肉芽顆粒所占創面面積>80%;良:比例在60%~80%之間;差:比例小于60%。
1.6 統計學方法 對本組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2組正態計量數據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二期封閉創面前,2組患者肉芽組織新鮮度對比研究觀察組住院時間為(24.8±2.7)d,常規組為(50.7±7.8)d。觀察組采用負壓引流后,可顯著縮短患者住院時間,緩解了患者經濟壓力,減小了患者的痛苦。二期封閉創面前,觀察組肉芽組織新鮮度優良率顯著優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二期封閉創面前,2組患者肉芽組織新鮮度對比[n(%)]
2.2 不良反應 觀察組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常規組8例出現綠膿桿菌感染,采用創面濕敷慶大霉素紗布并進行抗生素治療后臨床癥狀顯著緩解。
目前,骨折內固定技術臨床效果顯著[2],但難以修復軟組織,其修復程度決定了患者保肢的成功率等情況。大面積皮膚缺損、毒素入血等癥狀是二期截肢的重要原因[3]。但除非必要情況,否則不建議行截肢手術[4]。傳統的方式是反復清創換藥,不僅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痛苦,而且也很容易引起感染等不良反應。因此,VSD技術日益受到重視[5]。VSD具有以下優點:(1)不受體位限制,引流覆蓋面廣;(2)采用生物半透膜,明顯阻擋了細菌的侵入,降低了不良反應發生率;(3)負壓狀態不利于細菌的滋生;(4)有利于局部微環境向創面愈合發展;(5)負壓緩解了毀損傷創面的組織水腫,利于肉芽生長,促進傷口愈合[6];(6)無需換藥,降低了患者的痛苦。
研究表明,持續負壓可以增大創面的毛細血管口徑,促進血管出芽增生,促進血管基膜恢復,降低血管通透性[7]。負壓可以顯著提高創緣軟組織床內內皮細胞的增殖和微血管密度,加快肉芽組織增生[8]。本研究發現,采用封閉負壓引流后,持續負壓避免毒素的破害,同時生物半透膜阻礙細菌二次侵入,避免了傳統方式的污染與感染[9]。VSD創面敷料治療四肢毀損傷患者時,由于創面大、組織損傷嚴重,易導致堵管現象,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也加大了其經濟壓力,更是直接影響臨床效果。本研究采用生物材料創面敷料,堵管率顯著降低,符合臨床實際的需要。該植物纖維結構能夠在負壓的環境下,有效支撐微孔,實現根據需要的負壓向上調控性。生物材料相對化學合成材料具有明顯的優勢,它對創傷組織的毒性小,過敏等不良反應少,這已在臨床實驗中得到證明。該生物材料創面敷料廢棄物在外環境中易分解,對周圍環境基本不會造成污染,并且來自生物體本身,資源豐富,是良好的循環可再生性資源。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住院時間為(29.8±2.7)d,常規組為(56.7±7.8)d。觀察組采用負壓引流后,可顯著縮短患者住院日,減小患者經濟壓力,緩解患者的痛苦;二期封閉創面前,觀察組肉芽組織新鮮度優良率顯著優于常規組(P<0.05)。觀察組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常規組8例出現綠膿桿菌感染,采用創面濕敷慶大霉素紗布并進行抗生素治療后臨床癥狀顯著緩解。
綜上所述,封閉負壓引流術治療四肢毀損傷患者后,顯著減少了住院時間,減輕了患者的經濟壓力,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為二期封閉創面創造了有力的條件。本研究中采用生物創面敷料組軟組織床條件好,肢體保留程度高,臨床效果顯著。在臨床上,基于生物材料創面敷料封閉負壓引流術在四肢腳損傷的治療中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其長期臨床療效需進一步研究。
[1] 謝愛國,李磊,蔡薇,等.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游離植皮區的臨床應用[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0,23(4):444-446.
[2] 臧妍,周琴,史艷茹.循征負壓封閉引流術后不良事件的預防和護理[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10):1852.
[3] 袁松清,幸玉芝.VSD負壓封閉引流在骨科的應用及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3,8(1):204.
[4] 趙敏,周仁軍,呂仁發.一期內固定聯合負壓封閉引流治療嚴重軟組織缺損的下肢開放性骨折[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1,19(22):1879-1882.
[5] 徐海棟,趙建寧,盧俊浩,等.基于生物材料創面敷料封閉負壓引流在創傷性骨髓炎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2, 16(12):2189-2192.
[6] 徐海棟,趙建寧,陳勇,等.基于生物材料創面敷料封閉負壓引流在創傷性骨髓炎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2,16(12):2189-2192.
[7] Ito H,Arao M,Ishigaki H,et al.The use of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to treat wound necrosis and groin lymphorrhea after inguinal lymph nodes dissection:a case report[J].Nihon Hinyokika Gakkai Zasshi,2012,103(1):22-26.
[8] 劉濤,趙虬,馮世慶,等.封閉負壓引流術結合外固定支架一期治療重度開放性軟組織缺損[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1,19(6):511-512.
[9] 董紅華,周麗娜.負壓封閉引流在骨科的應用(附79例報告)[J].實用骨科雜志,2011,17(2):137-139.
Objective Discuss the seal negative pressure drainage based on biological material wound dressings, destroyed in the treatment of limb injury in curative effect. Methods 48 patients with limb destructive injur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n=24). All patients underwent surgical debridement surgery,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choose wound dressings seal negative pressure drainage treatment of biological materials, conventional group of patient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treatment methods. Compare two groups of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Results Observation group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24.8 ± 2.7) d, (50.7 ± 7.8)d for regular group, observation group significantly short the conventiona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phase ii closed front, observation group of granulation tissue were fine rate was 100.00% (24/24), conventional group was 70.83% (17/24), observation group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New biological materials for wound dressings can fully drainage,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number of repeated debridement dressing, reduced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arm to patients, improve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create the powerful conditions for phase ii closed wound.
Biomaterials; Wound dressings; Vacuum-assisted closure; Ruined injury; Clinical efficacy
10.3969/j.issn.1009-4393.2015.9.057
湖南 411400 湘鄉市人民醫院 (楊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