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軍
綜合護理對老年腦梗死患者精神心理狀況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萬軍
目的 觀察綜合護理對老年腦梗死患者精神心理狀況和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120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n=63)和對照組(n=57),分別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和一般護理,療程3個月。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和世界衛生組織生活質量量表簡表(WHOQOL-BREF)對患者的心理狀況和生活質量進行評價。結果 護理前對照組SAS(50.33±6.90)分、SDS(53.92±7.50)分和QOL(60.84±11.05)分,與觀察組護理前評分比較無統計學意義;護理后觀察組的SAS(40.58±5.64)分、SDS(42.65±5.92)分明顯下降,和QOL(77.83±12.51)明顯上升,2組護理后評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老年腦梗死患者實施心理護理、早期康復訓練、加強營養和出院指導等綜合護理措施,可以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郁心理情緒,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老年腦梗死;心理護理;早期康復訓練;焦慮;抑郁;生活質量
腦梗死,即缺血性腦卒中,主要是由各種原因所致的局部腦組織區域血液供應障礙,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性病變壞死,進而臨床上產生一系列神經功能缺失表現。腦梗死患者在急性期和恢復期可出現一系列的并發癥,如肺部感染、褥瘡、尿路感染及吞咽困難等,給患者和家屬造成了極大的心理負擔,其預后較差,病死率約10%,致殘率可達50%,并且復發率很高,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會功能。對患者早期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實施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和制定合理的康復措施,有利于降低致殘率,改善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質量,促進早日回歸社會。本研究對63例老年腦梗死患者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并觀察了對患者心理和生活質量(quality of life,QOL)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1月~2011年6月在重慶三峽中心醫院住院治療的老年腦梗死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經過頭顱CT或MRI診斷為腦梗死,診斷標準依據1995年中華醫學會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關于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標準。入選標準:(1)年齡>60歲;(2)無失語或意識障礙,能進行獨立判斷,完成相關問卷調查;(3)3個月內無其他大手術;(4)初次腦梗死患者;(5)發病時間<2h。排除標準:(1)原先有心理障礙,非由腦梗死引起;(2)嚴重血液病、內分泌疾病、惡性腫瘤等患者;(3)肝、腎功能障礙。
1.2 分組方法 120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63例,男33例,女30例,年齡62~80歲,平均(69.3±4.2)歲,合并高血壓28例、高血脂17例、高血糖(包括糖尿病)15例,梗死部位于基底節區39例,顳葉7例,頂葉5例,腔隙性4例,多發性8例;對照組57例,男31例,女26例,年齡61~82歲,平均(69.5±4.4)歲,合并高血壓27例、高血脂15例、高血糖(包括糖尿病)16例,梗死部位基底節區38例,顳葉5例,頂葉4例,腔隙性4例,多發性6例。2組患者年齡、性別、基礎疾病和梗死部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3 護理干預方法 2組患者均給予常規治療,包括脫水劑、腦營養藥物、溶栓和平衡水電解質,并給予抗高血壓、降血脂和降血糖藥物對癥治療。對照組給予臨床常規診療的一般護理,遵循醫囑執行相應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工作,包括以下內容:(1)心理護理。護士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敏銳的觀察力、穩定的情緒和良好的性格,與患者進行心理溝通,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促進疾病恢復;護士要尊重和理解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使患者對護士充滿信任感,能主動與護士傾訴;要保持病房內舒適、安靜的環境,消除不利的刺激因素,有助于調節患者的心理狀態,穩定患者情緒;與患者進行語言和非語言溝通時,要態度和善、語言誠懇、保持微笑,目光接觸和身體接觸,可以消除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定時與患者溝通,鼓勵患者多說話,減輕其心理壓力;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樹立正確觀念,配合治療;對患者家屬進行教育,讓家屬多多關心患者,細心照顧,使患者感受到家庭溫暖,消除患者孤獨感、被遺棄感和無價值感;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實施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2)早期康復訓練。盡早鼓勵和指導患者進行主動鍛煉和被動訓練。在患肢未恢復肌力之前,可幫助患者按摩,并幫助患者進行被動訓練,動作要輕柔,避免引起疼痛,可做前臂旋前旋后、腕關節背屈、伸活動,待患者恢復到一定程度后,可進行主動功能訓練,如手指抓舉、擰毛巾等;然后逐漸進行一些床上平衡訓練,如站立、步行、翻身、起坐等運動功能訓練,然后可進行洗臉、穿衣、刷牙、吃飯、上下樓梯等一些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3)加強營養。許多偏癱患者無法照顧自己,并且存在吞咽功能障礙,相當一部分患者處于營養不良狀態,這類患者除了要進行屏氣-發音鍛煉來恢復舌和咀嚼肌的功能以外,家庭護理應給予充分的營養支持,保證患者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和蛋白質的補給,吞咽功能障礙的患者可吃軟的固定食物,如有必要可請營養專家會診,制定合理營養方案。(4)出院指導。出院前可進行一次家訪調查,指導患者家庭改造,如去除門檻、改建廁所等,出院前可進行試驗外宿,讓患者在家里住宿1周以內,了解家庭存在的困難并給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利于家庭恢復,囑咐患者定期回醫院檢查、堅持康復訓練。3個月后進行指標評價。
1.4 觀察指標 焦慮和抑郁評價根據華裔教授Zung編制的SDS和SAS進行,SDS包括精神性-情感癥狀、軀體性障礙、精神運動性障礙和抑郁的心理障礙4組性狀的20項問題,每項按4級評分法評定,各條目得分相加之和得總粗分,標準分=總粗分×1.25(取整數部分),分數越高表示抑郁越嚴重,<53分為無抑郁、53~62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2分為重度抑郁。SAS的計算與SDS相同,評價標準為<50分為無焦慮、50~59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69分為重度焦慮。
QOL評價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生活質量量表簡表(WHOQOL-BREF))進行評價,該問卷共包括24個題目,涉及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關系領域和環境領域,按5級法評定,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護理前后SDS、SAS和QOL評分采用“x±s”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單一樣本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組護理前SDS、SAS和QO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護理后SDS和SAS都明顯下降,QOL明顯增加,2組護理前后組內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護理后組間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況和生活質量比較(x±s)
目前擴張血管、溶栓、營養腦神經、脫水等是治療腦梗死的常規手段,其主要目的是改善缺血部位的血液供應、恢復神經功能[1]。但由于疾病具有突發性與嚴重性的特點,并且恢復慢、療程長,患者常常表現為難以接受,認為自己對家庭、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具有被遺棄感、無價值感,充滿焦慮和抑郁情緒,對治療失去信心,不能主動有效的配合治療,并且這種持續存在的心理應激反應也可以導致機體免疫力降低[2-3],大大提高了該病的死亡率和致殘率。因此,治療的目的不僅要幫助恢復正常的運動功能,也更需要建立良好的心理狀況。
心理護理是消除患者負性情緒的關鍵,本研究認為主要包括3點:(1)環境。環境主要包括居住環境和人文環境,居住環境主要是指病房和住所,關鍵是保持居住環境安靜、不能具有刺激性因素,人文環境則主要是指護士和家屬的心態,關鍵是要微笑、樂觀,不能讓患者有累贅感;(2)健康教育。健康教育能建立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消除疑惑帶來的不良心理;(3)心理評估。采用評定量表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是實施針對性心理護理的關鍵。
基于腦的高度可塑性理論,可以通過不斷的學習和鍛煉來恢復腦功能。患者中樞神經損傷后,大腦皮質喪失了抑制功能,導致軀體運動功能障礙,患者錯誤的姿勢和動作傳入了異常感覺。早期康復訓練能過早的通過各種運動方式刺激運動通過路上的神經元,調節其興奮性,反復的刺激周圍神經來刺激大腦中樞[4]。這一過程中,通過采用正確的運動姿勢和平衡反應,將刺激傳入大腦,有助于建立大腦正常的運動模式,使患者恢復正常運動功能[5-6]。
本研究對63例老年腦梗死患者施行心理護理和早期康復訓練等綜合措施,結果顯示,患者的焦慮和抑郁負性心理得到了明顯改善,并且這一結果優于一般護理。患者的QOL也得到了明顯提高,這說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到了明顯提高,有助于患者重返家庭和社會,充滿歸屬感和個人價值感[7-8]。
[1] 張艷,盧昌均,孫云廣,等.腦梗死病證結合診療方案的臨床療效評價[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0(8):939-941.
[2] 張少麗,董繼承,馮玉芳,等.精神分裂癥和抑郁癥不同病期體液免疫變化的關系研究[J].精神醫學雜志,2012,25(3):188-190.
[3] 雷潔,沈思媚,李稚玲,等.實習期間護生焦慮情緒對免疫內分泌功能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4):599-602.
[4] 羅菊珍,楊進標,王延紅,等.早期康復護理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4):420-422.
[5] 陳桂華,劉惠茹,付小芹,等.早期情志護理對老年腦梗死患者負性情緒和康復護理依從性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2):191-193.
[6] 張云英,杜光芹,向福香.心理干預護理對老年腦梗死患者臨床效果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8):2138-2140.
[7] 龔叢芬.共情護理對老年腦梗死患者負面情緒及希望水平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8):2105-2107.
[8] 劉虹.老年腦梗死患者生活能力的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研究[J].四川醫學,2014,35(8):1064-1066.
10.3969/j.issn.1009-4393.2015.9.087
重慶 404000 重慶三峽中心醫院麻醉科中心手術室(萬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