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波
紅霉素靜脈注射用于新生兒喂養不耐受中的效果觀察
肖波
目的 對紅霉素靜脈注射用于新生兒喂養不耐受中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和探討。方法 選擇喂養不耐受新生兒患者100例,按照隨機數表的方法隨機將其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n=50),2組患者均給予原發病治療、對癥治療和補充水電解質平衡治療等常規綜合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患者紅霉素靜脈注射治療,對2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臨床癥狀和體征的改變情況進行觀察。結果 觀察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0%,對照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6.0%,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兒治療結束時的體質量增加和奶量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治療過程中均無腹瀉、肝功能損害等不良反應發生。結論 紅霉素靜脈注射用于新生兒喂養不耐受的治療中具有良好的療效且無不良反應,臨床應用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建議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新生兒喂養不耐受;紅霉素;靜脈注射;臨床效果
新生兒喂養不耐受又被稱為喂養困難,它是由胃腸功能紊亂所引起的一組癥狀,致病的原因為多種疾病,其發生會對新生兒的存活狀況產生很大的威脅,因此成為廣大學者的重要研究課題。新生兒喂養不耐受主要表現為早產兒、低體重兒、危重患兒在缺氧、窒息、感染以及酸中毒等疾病的情況下引起的胃腸動力阻礙,臨床癥狀一般為腹脹、嘔吐、胃潴留、胃管內抽出膽汁以及便秘等[1-2]。近年來,有研究指出紅霉素可促進胃腸動力的提高,從而提高喂養耐受性。本研究選擇喂養不耐受新生兒患者,將其分為2組,分別給予紅霉素靜脈注射治療和常規治療,對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臨床癥狀和體征的改變情況進行觀察,以期為新生兒喂養不耐受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和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100例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溪山醫院進行治療的新生兒喂養不耐受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經診斷均符合黃瑛等[1]提出的新生兒喂養不耐受的診斷標準:(1)頻繁嘔吐,每天嘔吐次數不低于3次;(2)超過3d奶量不增或減少;(3)胃潴留,潴留量超過上一次喂養量的1/3;(4)部分患兒伴有腹脹。其中48例患者為窒息,30例患者為早產兒,10例患者為敗血癥,6例患者為低出生體重兒,3例患者為顱內出血,3例患者為胎糞吸入綜合癥。排除患有壞死性小腸結腸炎以及胃腸道先天畸形等的患兒。按照隨機數表的方法隨機將其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n=50)。觀察組:男28例,女22例,胎齡28~40周,平均胎齡(36.3±2.7)周,出生體質量1300~3800g,發病日齡7~15d,平均(10.7±2.6)d。對照組:男29例,女21例,胎齡29~41周,平均胎齡(36.9±2.8)周,出生體質量1400~3800g,發病日齡8~14d,平均(10.3±2.2)d。2組患者性別、胎齡、出生體質量、日齡以及基礎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因此可以進行比較。
1.2 方法 2組患者在入院后均由專人每天對患者病情的變化進行記錄,給予原發病治療、對癥治療和補充水電解質平衡治療等常規綜合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患者紅霉素靜脈注射治療,所用劑量為3~5mg/kg,3次/d,療程3~5d,觀察2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大小便情況、體質量、日進奶量和胃殘留奶量、哭鬧情況以及對藥物的不良反應等,比較其臨床癥狀和體征的改變情況。
1.3 療效評價標準[1]經治療后,患者嘔吐、胃潴留、腹脹等癥狀體征完全消失為顯效;嘔吐、胃潴留、腹脹等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為有效;嘔吐、胃潴留、腹脹等癥狀體征無改變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病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對統計所得的具體數據進行分析。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2組正態計量數據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經治療后,觀察組患者27例顯效,21例有效,2例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96.0%;對照組患者17例顯效,26例有效,7例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86.0%,2組相比,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兒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2.2 2組患兒奶量、體質量以及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2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治療,無死亡病例,且在治療過程中藥物接受程度良好,均無腹瀉、肝功能損害等不良反應發生。治療結束時2組患兒的每日奶量比較,觀察組為(123±31)mL/kg,對照組為(126±30)mL/kg,2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體質量增加比較,觀察組為0.15~0.56kg,平均(0.35±0.05)kg,對照組為0.14~0.59kg,平均(0.36±0.04)kg,2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喂養不耐受主要發生于新生兒,這主要是因為新生兒的胃腸道功能還不成熟,很大程度上還受胃腸動力影響,尤其是早產兒和危重癥患兒發生率最高[3]。新生兒一旦發生喂養不耐受則會對其胃腸道的喂養進展產生非常不良的影響,不僅會延長患兒的住院時間,同時還會對患兒的生存質量產生不利的影響[4]。紅霉素是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是臨床上應用比較廣泛的一種抗生素,它不僅具有多種非抗菌功能,同時還是胃動素受體激動劑,對胃動力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5-6]。研究證實,紅霉素能夠提高新生兒的胃動力,促進腸道蠕動[7-8]。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0%,對照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6.0%,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2組患兒的治療結束時的體質量增加和奶量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說明采用紅霉素靜脈注射治療新生兒喂養不耐受具有有效性。在治療過程中均無腹瀉、肝功能損害等不良反應發生,這說明采用紅霉素靜脈注射治療新生兒喂養不耐受具有安全性。總的來說,紅霉素靜脈注射用于新生兒喂養不耐受的治療中具有良好的療效且無明顯不良反應,臨床應用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建議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劉麥葉.小劑量紅霉素治療新生兒喂養不耐受效果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2):145.
[2] 齊玉敏.小劑量紅霉素治療新生兒喂養不耐受30例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2,7(7):153-154.
[3] 鄧慧延,楊峻,廖偉強,等.非營養性吸吮聯合小劑量紅霉素對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09,4(17):42-44.
[4] 羅香團.小劑量紅霉素治療新生兒喂養不耐受療效觀察[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18):167-168.
[5] 蘇曉謙,蔣曉梅.小劑量紅霉素治療新生兒喂養不耐受56例[J].廣西醫學,2011,33(11):1525-1527.
[6] 何薇,鄭玲芳.乳果糖聯合紅霉素治療新生兒喂養不耐受療效觀察[J].實用醫學雜志,2014,10(14):2353-2354.
[7] 陳學軍.多潘立酮對新生兒喂養不耐受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1,17(33):79-80.
[8] 陳赫赫,蔡成,呂勤,等.小劑量紅霉素聯合游離氨基酸配方奶治療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療效觀察[J].臨床兒科雜志,2013,31(4):317-319.
10.3969/j.issn.1009-4393.2015.9.097
廣西 541003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溪山醫院 (肖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