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友春
丙戊酸鈉聯合卡馬西平治療額葉癲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顏友春
目的 探討丙戊酸鈉聯合卡馬西平治療癲癇的臨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選取額葉癲癇患者120例,隨機均分為3組(n=40)。A組單獨使用卡馬西平進行治療,B組單獨使用丙戊酸鈉進行治療,C組聯合卡馬西平及丙戊酸鈉進行治療,比較治療效果。結果 A組總有效率為60.00%,B組總有效率為70.00%。2組治療過程中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停藥即消失。C組總有效率為82.50%,患者未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結論 丙戊酸鈉和卡馬西平的聯合使用在癲癇患者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有著安全、可靠、耐受性高、不良反應小的優勢,可在聯合使用過程中發揮協同作用,更加有效地抑制了癲癇患者的神經元放電活動,彌補單一藥物自身藥性的不足,比單一藥物治療的效果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丙戊酸鈉;卡馬西平;協同作用
癲癇是慢性腦部疾病,可由多種原因導致[1],主要特點是患者腦部神經元在過度超同步化放電影響下出現短暫性腦功能障礙[2]。該病會嚴重危害到患者的身體健康,嚴重時甚至導致死亡。根據癲癇發病部位的不同,將其分為頂葉癲癇、枕葉癲癇、顳葉癲癇及額葉癲癇等類型[3],其中額葉癲癇最為多發,占25%~35%[4]。額葉癲癇主要是由腦部額葉神經元群出現陣發性異常放電情況所導致的全身性疾病,既可能是繼發性的,也有可能是單純性發作或復雜性發作。額葉癲癇患者一般都是在睡眠時發作[5],并且一天通常會發作多次。額葉癲癇的臨床治療方法較多,但是很多方法的治療效果并不明顯,有時只能緩解患者的情況或出現反復發作的情況。本研究分析丙戊酸鈉和卡馬西平的聯合使用在癲癇臨床治療中的應用與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人民醫院收治的額葉癲癇患者120例(男66例,女54例),年齡27~36歲,平均年齡(31.0±2.0)歲。其中單純部分性額葉癲癇患者36例,繼發性全身性額葉癲癇發作患者39例,復雜部分性額葉癲癇發作患者45例。采用隨機分配的方法將以上患者隨機均分為3組(n=40)。3組患者年齡、性別及疾病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組患者使用卡馬西平進行治療。用藥方法如下:第1天藥物用量為0.1g,用藥2~3次;第2天開始0.2g/ d,直到達到預期臨床效果為止。藥物的維持量根據用藥標準調整到最低有效量,并且分次服用。給藥治療過程中需要留意觀察患者的反應,每天的最高用藥量不可超過1.2g[6]。
B組患者使用丙戊酸鈉進行治療。用藥方法如下:開始時根據患者體質量按照20~30mg/kg的標準進行給藥,1周后開始增加用量,直到患者的情況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為止。當藥物每天的用量超過2500mg時,應該分次服用以免患者的腸胃受到刺激。每天最大量不宜超過3000mg,用藥過程中患者可能會出現惡心、嘔吐、消化不良、腹瀉、胃腸道痙攣以及月經周期改變等問題[7],停藥后就會緩解。
C組患者聯合卡馬西平及丙戊酸鈉進行治療,用藥方法與單純治療時的用量一樣。
1.3 療效評價標準 分別記錄3組患者治療過程中每個月的發病頻率,并將第1個月內癲癇的發作頻率作為基準值,經治療后第6個月內的發病頻率作為觀測值,將觀測值與基準值的比值作為評定指標對治療效果進行評定。(1)顯效:二者比值不超過25%;(2)有效:二者比值25%~50%;(3)無效:二者比值超過50%。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組患者經治療后,顯效和有效24例,總有效率為60.00%。治療過程中患者有出現惡心、嘔吐、消化不良、腹瀉及胃腸道痙攣等情況,減少藥物用量或停止用藥以上情況自動消失;B組患者經治療后,顯效和有效共28例,總有效率為70.00%,部分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眩暈、口干、嗜睡以及頭暈等情況,減少藥物用量或停止用藥后以上情況自動消失;C組患者經治療后,顯效和有效共33例,總有效率為82.50%,患者未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以上3組患者之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額葉癲癇是臨床上僅次于顳葉癲癇的局造性癲癇,受到其額葉本身復雜結構的影響,同時該病發作時會出現癇性電活動,致使額葉周圍區域受到影響,因此外科手術手術進行治療的方法難以對癇灶進行準確定位。正是基于這種原因,臨床上通常采用藥物治療的方法。
卡馬西平是癲癇臨床上部分性發作及癲癇大發作患者的首選治療藥物,其主要通過阻滯鈉離子通道的方式來以致患者的神經元活動[8]。而丙戊酸鈉則對于各種不同類型的癲癇發作患者均有不錯療效,其主要作用是抑制電壓敏感性鈉離子在患者神經性活動過程中的傳遞并抑制中樞神經系統中γ-氨基丁酸代謝酶的分解,進而達到抑制抑制神經元放電的目的。
本研究采用聯合使用卡馬西平及丙戊酸鈉方式對癲癇患者進行治療的C組在治療有效率方面明顯高于單獨使用以上兩種藥物時的效果(P<0.05),說明這兩種藥物在聯合使用過程中發揮協同作用,更加有效地抑制了癲癇患者的神經元放電活動,提高了治療有效率。
綜上所述,丙戊酸鈉和卡馬西平的聯合使用在癲癇患者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有著安全、可靠、耐受性高、不良反應小的優勢,可以發揮協同作用,彌補單一藥物自身藥性的不足,比單一藥物治療的效果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王莉.額葉癲癇丙戊酸鈉緩釋片和卡馬西平聯合治療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研究[J].吉林醫學,2012,12(25):7906.
[2] 丁松青.托吡酯、丙戊酸鈉、卡馬西平治療腦炎后癲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較[J].現代實用醫學,2013,1(20):71-72.
[3] 李艷,劉輝.卡馬西平與丙戊酸鈉聯合治療額葉癲癇的療效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3,4(5):117-118.
[4] 賴豐贇,楊仕良.卡馬西平聯合丙戊酸鈉治療額葉癲癇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導刊,2012,6(15):1055-1056.
[5] 賀林項.丙戌酸鈉聯合卡馬西平治療癲癇療效觀察[J].吉林醫學,2013,34(35):7411-7412.
[6] 吳慶忠.基于病例隨訪隊列的癲癇治療預后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山東大學,2012.
[7] 楊二娟.顳葉和額葉癲癇認知功能特點及相關因素的研究[D].天津醫科大學,2013.
[8] 鄧先清.三唑雜環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癲癇活性研究[D].延邊大學,2013.
10.3969/j.issn.1009-4393.2015.9.098
廣東 524300 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人民醫院(顏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