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彩淞
剖宮產手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診斷與治療方法的選擇
郭彩淞
目的 探究剖宮產手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診斷與治療方法的選擇。方法 選取剖宮產手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60例進行研究,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n=30)。實驗組采用手術切除病灶進行治療,對照組采用口服孕三烯酮進行治療,觀察比較2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 實驗組共治愈30例,治愈率為100%,對照組共治愈16例,治愈率為53.33%。治療后隨訪2年,實驗組患者無復發,對照組共有8例復發,復發率為26.67%。經比較,2組患者在治愈率以及復發率上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剖宮產手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診斷應根據患者既往史以及臨床表現綜合分析,治療上首選手術治療,臨床療效上看并且復發率低,應在臨床廣泛推廣。
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診斷;療效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指正常的子宮內膜內皮以及腺體等組織出現在子宮內膜以外的部位,雖然該病變都為良性,但由于子宮內膜隨著月經發生周期性的剝脫出血,引起患者病灶部位出現結節以及周期性的疼痛[1]。臨床上患者多因為剖宮產術后子宮內膜隨瘢痕出長出而發病[2]。為研究剖宮產手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診斷與治療方法的選擇遂進行本研究,現將結果詳細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廣東省新興縣人民醫院產科2006年1月~2012年2月收治的剖宮產手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60例進行研究,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n=30)。實驗組年齡25~36歲,平均年齡(30.23±1.28)歲,發病時間7個月~3年,平均發病時間(1.83±1.02)年,病灶均位于切口附近(切口上測8例,下側5例,左側5例,右側7例,以及切口處5例);對照組年齡26~35歲,平均年齡(31.42±1.93)歲,發病時間6個月~4年,平均發病時間(1.95±1.42)年,病灶均位于切口附近(切口上測7例,下側6例,左側6例,右側6例,以及切口處5例)。經比較,2組患者在年齡、發病時間以及病灶部位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2組患者均有剖宮產手術史,并且腹壁可觸及結節或者硬塊并隨月經有周期性的疼痛發生,B超檢查可作為輔助檢查,能發現子宮瘢痕附近的低回聲區,并隨月經發生周期性的變化,同時有助于了解病變部位的范圍、深度以及其與鄰近組織關系,有助于術前診斷。病理活檢發現子宮腺體、上皮以及間質等,能夠對該疾病做出進一步的臨床診斷。
1.3 方法 實驗組采用手術切除進行治療:手術時間選擇在患者月經結束后3~4 d進行,患者取仰臥位行硬膜外麻醉或者腰部阻滯麻醉,手術用電刀切除病灶和其周圍0.5~1.0 cm組織,切除后用生理鹽水以及甲硝唑沖洗傷口。術后常規抗感染治療。對照組口股孕三烯酮進行治療:每周2次,每次口服孕三烯酮3.0 mg,持續6個月。
1.4 療效評價標準 術后患者腹部隨月經周期性疼痛消失,超聲檢查瘢痕出未見低回聲區,腹部觸診不見結節。若患者腹部隨月經周期性疼痛持續存在,超聲檢查瘢痕出仍見見低回聲區以及腹部觸診發現結節,則視為治療無效。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結果“x±s”表示,治療前后及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構成比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治療后統計發現:實驗組共治愈30例,治愈率為100%,對照組共治愈16例,治愈率為53.33%。治療后隨訪2年,實驗組患者無復發,對照組共有8例復發,復發率為26.67%。經比較,2組患者在治愈率以及復發率上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子宮內膜異位癥常常繼發于剖宮產,有報道稱剖宮產術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率為0.04%左右[3]。有研究稱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和年齡有關,年齡愈大的剖宮產婦其患該病的幾率也有所上升[4]。目前,對于該病的發生機制普遍認為是手術操作不當引起[5]。絕大多數患者在行剖宮產手術前腹部并沒有發現結節,但術后6個月~3年內,腹部開始出現周期性疼痛結節,在手術過程中將具有異位生長能力的子宮內膜帶到子宮以外部位為,引起子宮內膜異位癥。可能是術者手術時沒有用生理鹽水沖洗傷口,或者是縫子宮的時候縫線穿透了子宮內膜,也可能是用縫子宮的針線繼續對腹部進行縫合,造成子宮內膜種植在子宮以外[6]。當機體恢復正常后,異位的子宮內膜隨著患者體內激素的變化出現周期性的腹痛。傳統的手術方式為孕三烯酮口服治療,但由于腹部包塊多有組織包裹覆蓋,藥物很難達到有效濃度,難以對病灶清除達到滿意的臨床效果,因此手術切除已經越來越多的被應用于臨床。有效地預防是降低患者發病率的根本性措施:手術縫合子宮或者腹壁時應避免縫破子宮觸及子宮內膜;積極保護剖宮產手術切口;縫合腹腔時要用生理鹽水沖洗傷口,避免子宮內膜異位種植;嚴格執行剖宮產手術指證,降低剖宮產率[7-8]。通過有效的預防措施降低該病的發生,減少手術操作不當給患者帶來的病痛與不適。
在本實驗中,實驗組采用手術方式切除病灶,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藥物治療,結果顯示實驗組的治愈率(100%)顯著高于對照組治愈率為(53.33%)。治療后隨訪2年,實驗組復發率(26.67%)顯著低于對照組(0%)經比較,2組患者在治愈率以及復發率上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充分說明手術方式無論是在臨床療效還是在預防復發上均明顯優于傳統方法。
綜上所述,剖宮產手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診斷應根據患者既往史以及臨床表現綜合分析,治療上首選手術治療,臨床療效上看并且復發率低,應在臨床廣泛推廣。
[1] 賈淑麗.剖宮產腹壁切口瘢痕處子宮內膜異位癥32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3,8(13):164-165.
[2] 宋雅萱.13例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診斷與治療分析[J].中外醫療,2013(18):46-47.
[3] 王淑云.淺談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4,27(3):318-319.
[4] 巢夏芬.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療效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3,17(34):4552-4553.
[5] 張孝艷.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 位癥35例臨床分析[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1(7):557-558.
[6] 常淼.剖宮產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1,9(24):278-279.
[7] 劉天虹,尹三鳳.子宮內膜異位癥手術治療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4,20(15):51-52.
[8] 郭彬.腹腔鏡聯合米非司酮與中藥治療155例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4,20(24):149-150.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4.016
廣東 527400 廣東省新興縣人民醫院產科(郭彩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