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凡花
頸部血管超聲檢查對早期預防腦梗死的應用價值
彭凡花
目的 分析頸部血管超聲檢查對早期預防腦梗死的應用價值和意義。方法 選取腦梗死患者116例設為觀察組,同期健康體檢者64例設為對照組。2組受試者均進行頸部血管超聲檢查,觀察并比較2組間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狹窄程度和粥樣斑塊性質差異。結果 觀察組CAS斑塊發生率、頸動脈狹窄發生率分別為78.45%和62.93%,對照組為45.31%和43.75%,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 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腦梗死的重要原因,日常體檢時可行常規頸動脈超聲檢查,以及早發現頸動脈狹窄和斑塊,針對頸動脈情況盡早制訂治療方案,以減少腦梗死事件的發生。
腦梗死;頸動脈血管超聲;預防
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的趨勢發展,老年人群體中腦梗死的患病人數也逐漸增多,是嚴重威脅老年人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頸動脈粥樣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是導致腦梗死發生的重要原因[1],可利用頸部血管超聲檢測頸動脈管壁的病變情況,從而預測腦梗死的發生。本研究中,利用部血管超聲檢測CAS發生情況、硬化斑塊性質和動脈狹窄程度,探討CAS與腦梗死的關系,為臨床上預防腦梗死的發生提供客觀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4安徽省靈璧縣人民醫院收治并確診的116例腦梗死患者,設為觀察組,同期64例健康體檢者,設為對照組。觀察組男61例,女55例,年齡42~73歲,平均(54.5±6.5)歲;對照組男34例,女30例,年齡40~69歲,平均(50.6±7.4)歲。2組在性別、年齡等基本情況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PHILIPS HD I-5000)對2組患者進行頸部血管超聲檢查,檢測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估計頸動脈管壁狹窄程度,粥樣硬化斑塊發生的部位、數量和性質。
1.3 檢測指標 動脈粥樣硬化診斷[2]IMT<1.0mm視為正常;IMT>1.0mm為CAS脈增厚;IMT>1.2mm視為斑塊。根據斑塊的物理特征[3]分為(1)軟斑:低回聲,不伴有聲影。(2)硬斑塊:等回聲或高回聲,伴或不伴聲影。(3)混合斑塊:同時存在高回聲和低回聲。頸動脈狹窄程度分級:(1)輕度狹窄:狹窄率<50%。(2)中度狹窄:50%<狹窄率<70%。(3)重度狹窄:70%<狹窄率<99%。(4)血管堵塞:狹窄率為100%。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CAS斑塊性質與腦梗死的關系 觀察組CAS斑塊發生率(78.45%)明顯高于對照組(45.3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2組CAS均以混合斑發生率最高,觀察組以硬斑發生率最低,對照組以軟斑發生率最低。觀察組混合斑和軟斑的發生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但2組硬斑發生率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組別 例數 斑塊形成 軟斑 硬斑 混合斑觀察組 1 1 6 9 1 ( 7 8.4 5 ) 2 3 ( 1 9.8 3 ) 1 7 ( 1 4.6 6 ) 5 1 ( 4 3.9 7 )對照組 6 4 2 9 ( 4 5.3 1 ) 5(7.8 1) 9(1 4.0 6) 1 4(2 3.4 4)χ2值 2 0.3 7 9 4.5 3 3 0.0 1 2 8.7 2 4 P值 <0.0 1 <0.0 5 >0.0 5 <0.0 1
2.2 頸動脈狹窄與腦梗死的關系 觀察組頸動脈狹窄發生率(62.93%)明顯高于對照組(43.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2組頸動脈狹窄均主要以輕度狹窄為主,觀察組不同程度狹窄發生率均稍高于對照組,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受試者頸動脈狹窄程度的比較[n(%)]
CAS是導致腦梗死發生的危險因素。研究表明,約25%的腦梗死的發生是由于患者頸動脈出現病理變化導致的[4]。CAS病變首先涉及動脈內膜。硬化斑塊形成時,由于其破裂而暴露于管腔的脂溶性物質和膠原纖維可激活血小板,使凝血反映啟動,造成血栓形成,從而導致腦梗死[5]。同時,由于斑塊突入管腔,使部分動脈管腔內徑減少,減緩血流速度,增加微小栓子在狹窄處停留的時間,有利于血栓的形成[6]。本研究結果顯示,腦梗死患者的CAS斑塊發生率為78.45%,與胡建人等[7]報道結果相符,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CAS斑塊的形成與腦梗死的發病有關。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混合斑和軟斑的發生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但硬斑發生率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主要是由于混合斑和軟斑不穩定,表面粗糙,容易發生破裂脫落、形成血栓,而硬斑相對較穩定,不易發生破裂脫落、形成血栓。因此,腦梗死的發生與CAS斑塊的性質相關。且近年來有研究[8]提出,CAS斑塊的性質與腦梗死的病情有關,可通過觀察患者CAS斑塊的性質預測腦梗死的病情發展情況,對臨床治療腦梗死早期提供參考依據。另外,本研究中,只有少部分腦梗死患者出現中、重度狹窄現象,發生率僅為23.28%,而CAS斑塊發生率為78.45%,提示腦梗死患者CAS病理變化特點可能以斑塊形成為主,而狹窄較少。
頸動脈脈超聲檢查技術具有操作簡單、經濟和對患者無損害等特點,在臨床上可直接應用于頸動脈內中膜厚度的測量、斑塊性質的定性以及頸動脈狹窄率的評估,為臨床上對腦梗死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不可缺少的診斷依據。
綜上所述,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腦梗死的重要原因,日常體檢時可行常規頸動脈超聲檢查,以及早發現頸動脈狹窄和斑塊,針對頸動脈情況盡早制訂治療方案,以減少腦梗死事件的發生,可積極應用于臨床腦梗死檢查。
[1] 楊瑞琦,于憲君,李卓星.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類型與腦梗死的關系[J].廣東醫學,2013,34(2):255-256.
[2] 蔡鳴.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評價[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5(12):1236-1237.
[3] 張鳴,周曉健,張金聲.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18(7):647-648.
[4] 李召晨,杜瑞艷,王洪娟.頸動脈粥樣硬化與急性腦梗死關系的研究[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3,23(6):89-93.
[5] 肖展翅,陳洪漢,李鋼,等.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穩定性與血管內皮功能的相關性研究[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3,30(5):422-424.
[6] 謝衛珍,林紅軍,施海彬.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急性腦梗死的關系[J].江蘇醫藥,2013,39(23):2856-2858.
[7] 胡建人,遲孟麗,胡瑩,等.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腦卒中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檢測中的應用[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36):4266-4268.
[8] 申麗紅,梁小樂,高旭光,等.急性腦梗死患者微栓子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6(3):237-239.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8.031
安徽 234200 安徽省靈璧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彭凡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