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轉定 楊曉磊 麥振波 陳明輝
推拿手法佐治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
韓轉定 楊曉磊 麥振波 陳明輝
目的 探討推拿手法對于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共78例,隨機分為觀察組(n=40)和對照組(n=38),觀察組患者在針灸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推拿手法治療,對照組只采用針灸治療。比較2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 2組對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例數為37例(92.5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31例(81.5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臨床中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患者實施推拿手法聯合針灸治療后,提高腦組織供氧,癥狀緩解明顯,恢復好,安全可靠,值得推廣。
推拿;針灸;頸椎病,椎動脈型;療效
椎動脈型頸椎病好發于40歲以上的人群,在頸椎病的患者中發病率位居第2位[1]。患者常表現出頭部、頸肩部疼痛、眩暈以及肩臂麻木等癥狀,給生活帶來極大困擾。目前臨床中針對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患者常使用中醫保守治療,但尚無統一的治療手段[2]。本研究對收治的4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采取推拿與針灸相結合的治療方式,臨床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0月~2013年3月在徐聞縣中醫醫院收治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共7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本次研究的納入標準[3]。78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n=40)和對照組(n=38)。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42~70歲,平均年齡(54.5±4.8)歲,病程2個月~5年,平均病程(2.1±0.4)年。對照組:男22例,女16例,年齡46~72歲,平均年齡(55.4±5.1)歲,病程3個月~5年,平均病程(2.0±0.2)年。2組患者的年齡、性別、臨床癥狀等一般臨床資料進行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78例患者均符合納入標準:(1)通過《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明確診斷為椎動脈型頸椎病:頸部X線及CT等輔助檢查發現頸椎關節骨質增生、椎間孔以及椎間隙狹窄、韌帶鈣化和頸椎病理性移位;顱部多普勒超聲檢測表明椎一基底動脈單側或雙側發生血液流速減慢;出現頸性眩暈以及發生過猝倒;有長期低頭等頸椎易受損的生活習慣;轉頭不便,頸部活動受限并有頭頸部疼痛;(2)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良好;(3)患者沒有其他引起相似癥狀的疾病;(4)排除其他影響研究結果的個人生理狀況;(5)患者知情同意并無中途退出。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行單純的針灸治療。對毫針常規消毒后,均用捻轉平補平瀉法針灸天柱穴、百會穴、風池穴、太溪穴、肩外俞穴、阿是穴、頸部夾脊穴等穴位。百會穴進針后要緩慢捻針行氣,阿是穴進針要慎重,避開周圍的血管神經,進針深度應根據患者的個人病情發展不同采取個體化進針,25min/次,1次/d,10d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
1.3.2 觀察組 行針灸結合推拿的方式治療。針灸療法與對照組相同,在此基礎上進行推拿治療:患者端坐(年老體弱的患者可行俯臥位),醫者先幫助患者放松肌肉,用雙手指腹撥揉患者頸背部肌肉7~15min;力量由輕到重拿逆時針揉風池穴,待出現明顯酸脹感后,保持力度不變4~5min,同樣手法按壓百會穴、肩井穴、風府穴等;25min/次,1次/d,10d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治療后的臨床療效[4]:治愈:治療后隨訪半年發現,患者頸性眩暈等臨床癥狀已消失,頸部X線等輔助檢查發現患者頸肩部病理改變基本恢復正常,生活正常;有效:頭痛等癥狀部分減輕,可以正常工作生活;輔助檢查發現頸肩部病理改變有緩解;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緩解,輔助檢查發現患者頸肩部病理改變無緩解。治愈和有效之和為總有效。
1.5 統計學方法 所有的臨床數據均采用SPSS16.0軟件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將2組患者觀察記錄的臨床研究數據對比,觀察組患者在治療后,21例治愈,16例有效,總有效率達92.50%;對照組在治療后,11例治愈,20例有效,總有效率為81.58%,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療效對比[n(%)]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一種較為常見的發病類型,其發病的原因多樣,目前臨床中認為主要發病原因為長期的頸部旋轉活動、低頭工作等造成頸部肌肉以及椎體的疲勞性損傷,長時間累計導致椎體病變以及椎間盤突出的發生,病變的椎體以及突出的椎間盤均可壓迫椎一基底動脈單側或雙側,導致血管痙攣、狹窄、扭曲,血流減慢,腦組織血供不足,處于缺氧狀態,引起頭暈頭疼等癥狀的出現,即典型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體征。相關研究[5]表明,椎體關節脫位以及頸部閃挫外傷等均可壓迫到椎一基底動脈導致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生[6]。目前臨床西醫治療中沒有良好的治療的措施,而中醫推拿以及針灸治療可以很好地緩解患者的頸部肌肉以及椎體的疲勞,緩解椎一基底動脈的壓迫癥狀,使得腦組織供血供氧更為充足,從根本上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
傳統中醫認為,針刺阿是穴以及夾脊穴可以很好的緩解頸背部的肌肉痙攣,減少椎一基底動脈的受壓;而針刺風池等穴位可以降低神經興奮性,改善血管痙攣,提高腦組織供血供氧,緩解患者因血脈淤阻、氣血不通導致的“眩暈”,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推拿手法通過撥揉頸背部的肌肉從而降低肌張力,按揉風池穴、百會穴、肩井穴等也可明顯改善神經及肌肉興奮性[7]。同時,推拿手法有助于椎體復位,擴大椎間隙,有效的緩解椎一基底動脈的壓迫癥狀,改善血循環[8]。本次研究中,采取推拿結合針灸的方式治療的40例觀察組患者在治療后,其21例治愈,16例有效,而單純使用針灸治療的38例對照組患者中11例治愈,20例有效。觀察組的總有效率(92.50%)顯著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81.5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患者采取推拿結合針灸的方式進針治療,可明顯地改善血脈淤阻,調節氣血循環,提高腦組織血氧供給,患者疼痛眩暈改善顯著,標本兼治,療效顯著,值得推廣。
[1] 張凱.針刺及推拿和中醫辨證聯合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50例臨床觀察[J].天津中醫藥,2011,28(4):304-306.
[2] 徐凌哲,吳超,王剛.內功推拿手法聯合頸椎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50例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2013,35(4):563-564.
[3] 龐海燕.針灸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1):45-46.
[4] 林穗雙.推拿配合針灸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3,5(1):39-40.
[5] 楊鵬.180例針灸、推拿、中藥結合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體會[J].亞太傳統醫藥,2012,8(1):56-57.
[6] 慕強,楊梅嶺.宣氏推拿配合針刺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50例[J].陜西中醫,2011,32(10):1375-1376.
[7] 蔣學余,劉雨兒,劉曉瑜,等.推拿結合針刺頸椎病穴治療脊髓變性型頸椎病30例臨床觀察[J].中醫藥學報,2013,41(6):115-117.
[8] 張炎華,劉文靜.針灸配合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120例療效分析[J].當代醫學,2012,18(19):17-19.
10.3969/j.issn.1009-4393.2015.9.107
廣東 524100 徐聞縣中醫醫院骨一科 (韓轉定 楊曉磊 麥振波 陳明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