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僖 蔣月姜 陳安周
后入路手術治療肩胛骨骨折的臨床效果觀察
李忠僖 蔣月姜 陳安周
目的 觀察后入路手術治療肩胛骨骨折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90例肩胛骨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n=45),觀察組給予后入路手術治療,對照組給予保守治療,觀察2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6%,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7.8%,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后入路手術治療肩胛骨骨折的臨床療效顯著,且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后入路手術;肩胛骨骨折;臨床效果
肩胛骨位于人體輪廓后上方兩側,呈三角形,具有穩定和發揮上肢的作用,周圍血管分布廣,輕度的肩胛骨骨折一般可采用保守治療,預后恢復效果良好[1]。但肩胛骨若出現嚴重移位、肩峰發生骨折或肩胛孟骨折累及肩關節時,采用保守治療效果不佳,需采用手術治療,恢復肩胛骨結構,促進骨折部位穩定,且手術治療可縮短患肢固定時間,有助于進行早期功能訓練,減少并發癥發生[2]。江西省泰和縣人民醫院為觀察后入路手術治療肩胛骨骨折的臨床效果,選取收治的90例肩胛骨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分別給予保守治療與后入路手術治療,現將其相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江西省泰和縣人民醫院收治的肩胛骨骨折患者90例,將其隨機分為2組(n=45),觀察組男29例,女16例,年齡18~75歲,平均(39.8±2.1)歲,其中墜落傷19例,車禍傷18例,暴力傷8例;對照組男28例,女17例,年齡20~77歲,平均(40.2±1.9)歲,墜落傷18例,車禍傷16例,暴力傷11例。2組患者年齡、性別、致病原因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比較價值。
1.2 方法[2-3]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保守治療,利用三角巾吊肢,使用石膏條或膠條進行固定。觀察組患者給予后入路手術治療,具體措施如下:患者取健側臥位,行氣管插管靜脈復合麻醉,從肩峰后緣沿肩胛岡下緣至肩胛骨下角進行切開手術,切口呈“L”形。三角肌后部切斷后將小圓肌與岡下緣分離,使肩胛骨體部充分顯露,固定并觀察骨折部位,手術結束后使用三角巾或吊帶進行吊肢保護,根據患者病情恢復情況進行適量被動功能障礙,3周之后可選擇進行主動鍛煉。
1.3 觀察指標 詳細觀察并記錄2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并觀察患者肩關節活動情況、肩周有無疼痛感、外展肌肌力等,以便進行效果評價。
1.4 療效評定標準[4]患者恢復效果可根據以下標準進行判斷:患者肩關節活動無限制,外展肌肌力為V級,且肩周無疼痛感,可視為優;肩關節活動稍微受限,外展功能喪失小于30°,肩周出現輕微疼痛感,可視為良;肩關節活動明顯受限,外展功能喪失大于30°且小于40°,肩周出現中度疼痛,可視為一般;肩關節活動嚴重受限,外展功能喪失大于40°,肩周疼痛嚴重,可視為差。總有效率=(優+良+一般)/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本次數據選用SPSS18.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n(%)]
2.2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出現1例伴腋下神經損傷,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2%;對照組出現4例關節活動障礙,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9%,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肩胛骨主要有發揮上肢功能與穩定上肢的作用,周圍有豐富血液供應與肌肉包裹,輕度肩胛骨骨折移位可采用保守治療,預后恢復效果良好。當患者有以下幾方面情況發生時需采用手術治療:(1)肩峰、肩胛體部、喙突或肩胛崗骨折移位嚴重,且對其肩關節功能造成嚴重影響患者;(2)肩胛頸骨折移位較重(大于5mm)且不穩定患者;(3)伴有肱骨頭半脫位或累及肩關節的肩胛盂骨折移位(大于5mm)患者;(4)伴有浮動肩或肩關節上部懸吊復合體骨折患者;(5)伴有神經血管損傷患者,對于上述患者需及時選擇手術治療,提高治療效果,促進預后恢復[5-6]。
可根據患者骨折類型選擇適當的手術入路方式,肩胛骨手術主要有前入路、后上入路、聯合入路與后入路等方式,其中對于肩胛骨盂窩、頸部以及體部骨折的治療,后入路為最佳手術入路方式。由于該入路方式有助于準確到達肩胛骨外緣與肩胛盂背側,在頸部骨折、體部骨折、肩胛岡骨折、多部位復雜骨折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7]。后入路手術治療肩胛骨骨折患者具有以下幾點優勢:(1)由于肩胛岡是該入路方式的骨性標志,為術前定位提供了便利;(2)在進行后入路手術時,在淺層僅需經患者肩胛嵴骨膜下解剖后三角肌,將深層的小圓肌與岡下肌顯露,保證了手術復位操作的準確性;(3)可安全延長患者小圓肌與岡下肌神經平面,且不會損傷患者腋神經或肩胛上神經,提高了手術安全性;另外可充分顯露肩胛體后外側柱,由于該部位對人體上舉或提拉重物具有關鍵作用,因此需加強保護,若發生損傷問題,可選擇放置鋼板給予支撐,保證其力學的穩定性;(4)具有加強的靈活性。因后入路手術方式可安全到達患者喙突、鎖骨或肩峰部位,并且切開復位后,預后恢復狀況良好;(5)由于肩胛體結構穩定性較強,有充分的血液供應,出現嚴重骨折時,給予直接或間接復位后愈合效果良好,因此給予后入路手術治療后可盡快輔助患者進行關節功能訓練,促進其關節功能的恢復[8-9]。
綜上所述,觀察組患者采用后入路手術治療,對照組采用保守治療,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5.6%,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7.8%,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2%,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9%,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因此,后入路手術治療肩胛骨骨折的臨床效果顯著,且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1] 曹遠飛.后入路手術治療肩胛骨骨折的臨床分析[J].亞太傳統醫藥,2012,8(3):140-141.
[2] 祁振喜.后入路手術治療肩胛骨骨折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1,9(36):389-390.
[3] 楊凱,屈鐵男,薛清佩,等.后入路手術治療肩胛骨骨折14例療效觀察[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8,16(22):1692-1694.
[4] 鐘巖.后入路手術治療肩胛骨骨折42例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14,26(5):64-65.
[5] 羅棟新,梁文思,張友瑞.肩關節后側入路手術治療肩胛骨骨折11例臨床體會[J].中國醫藥導報,2008,5(6):148.
[6] 周偉,王先泉.后方入路手術治療肩胛骨骨折[J].山東醫藥, 2009,49(42):91-92.
[7] 曲秀嶺.60例肩胛骨骨折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分析[J].當代醫學,2013,19(24):103-104.
[8] 朱曉兵,莫文海,陶正剛.肩胛骨外側緣入路手術治療肩胛骨骨折36例分析[J].浙江創傷外科,2011,16(1):83-84.
[9] 韓琦,閆莉梅.肩胛骨外側緣入路手術治療肩胛骨骨折18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15):3734-3735.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0.026
江西 343700 江西省泰和縣人民醫院 (李忠僖 蔣月姜 陳安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