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艷
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致相關性血小板減少癥的危險因素分析
宋 艷
目的 探討住院患者應用利奈唑胺引起相關性血小板減少癥的危險因素。方法 抽選應用利奈唑胺治療的4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血小板減少癥出現率,并分析可能引起血小板減少癥的相關因素。結果 400例患者中,195例(48.75%)出現血小板減少癥;2組患者的年齡、基礎血小板值、肌酐清除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2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總膽紅素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可引起血小板減少癥的因素有基礎血小板值、肌酐清除率以及年齡、血清白蛋白(P<0.05);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可引起血小板減少癥的因素僅有基礎血小板值以及年齡(P<0.05)。結論 年齡以及基礎血小板值是造成患者出現血小板減少癥的獨立性危險因素,應當引起注意。
血小板減少癥;利奈唑胺;住院患者;危險因素
陽性球菌是引發院內感染的重要因素,通常采用萬古霉素對陽性球菌感染患者進行治療,但由于萬古霉素具有很強的耳毒性、腎毒性等毒副作用,使該藥的臨床應用受到限制[1-2]。利奈唑胺是一種新型的抗菌藥物,具有耐受性好、療效強等特點,對陽性球菌的抵抗性極強,臨床療效與替考拉寧、萬古霉素相當,利奈唑胺的出現代替了萬古霉素等糖肽類抗菌藥,其臨床優點相對較多。但有關利奈唑胺的不良反應,例如肝損害、血小板減少癥、白細胞計數減少等,國內也有相關文獻報道[3-4]。長期的臨床研究顯示,利奈唑胺發生率較高的不良反應為血小板減少癥[5]。本研究為探討利奈唑胺對住院患者血小板的相關影響,抽選應用利奈唑胺治療的400例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抽選2013年8月29日~2014年8月29日重慶市第三軍醫大學野戰外科研究所應用利奈唑胺治療的4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49例,女151例;年齡15~78歲,平均(57.52±5.30)歲;臨床用藥時間3~40d,平均(9.56±6.01)d。根據患者是否出現血小板減少癥將其分為2組,分別為未出現組(未出現血小板減少癥的患者,n=205)與出現組(出現血小板減少癥的患者,n=195)。研究對象排除標準:患者年齡在12歲以下;在應用利奈唑胺治療前已出現血小板值異常;患有肝母細胞瘤、重癥胰腺炎、風濕系統或血液系統疾病、服用抗血小板藥、接收化療的患者;血小板計數檢測點小于3個。
1.2 用藥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利奈唑胺輝瑞公司生產,批準文號:H20090516進行治療,用藥劑量:600mg/次;用藥方法:靜脈滴注,12h/次。
1.3 評價標準 血小板減少癥評價標準[4]:血小板計數小于100×109/L(正常值)。與此同時,觀察血小板計數小于正常值25%的情況。依照WHO不良反應分度標準進行評定,Ⅲ度標準:血小板計數為26×109/L~49×109/L。
1.4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的用藥劑量、用藥天數、基礎血小板值、總膽紅素以及肌酐清除率等指標。
1.5 統計學方法 對本組研究的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或秩和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血小板減少癥發生情況 在400例應用利奈唑胺治療的住院患者中,195例(48.75%)出現血小板減少癥,205例(51.25%)未出現血小板減少癥。在出現血小板減少癥的患者中,38例(19.49%)血小板計數小于基礎值(100×109/L)的25%,20例(10.26%)出現Ⅲ度血小板減少癥。
2.2 觀察指標差異性檢驗 對用藥情況以及病理情況、人口學資料、血小板計數(用藥前)等觀察指標進行分析,比較未出現組(未出現血小板減少癥的患者)與出現組(出現血小板減少癥的患者)的相關指標差異性,2組患者的年齡、基礎血小板值、肌酐清除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2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總膽紅素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出現血小板減少癥與未出現血小板減少癥的患者觀察指標差異性檢驗(x±s)
2.3 血小板減少癥相關因素與觀察指標回歸分析 對年齡、體質量、基礎學血小板值以及血清白蛋白等指標進行單因素與多因素回歸分析。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可引起血小板減少癥的因素有基礎血小板值、肌酐清除率以及年齡、血清白蛋白(P<0.05);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可引起血小板減少癥的因素僅有基礎血小板值以及年齡(P<0.05)。見表2。

表2 血小板減少癥相關指標回歸分析
利奈唑胺屬于一種新型的抗菌藥物,臨床療效與替考拉寧、萬古霉素相當。由于利奈唑胺具有耐受性好、生物利用度高、對陽性球菌的抵抗性極強等特點,故臨床中多采用利奈唑胺抗菌藥對重癥感染患者進行治療[6-7]。但在臨床中應用利奈唑胺對患者進行治療也會引起一些不良反應,例如肝損害、血小板減少癥、白細胞計數減少等,其中不良反應發生率最高的為血小板減少癥[8]。
本研究400例應用利奈唑胺治療的住院患者中,195例(48.75%)患者出現血小板減少癥;未出現血小板減少癥患者與出現血小板減少癥患者的年齡、基礎血小板值、肌酐清除率比較差異顯著(P<0.05),血清白蛋白、總膽紅素比較差異顯著(P<0.05)。對可引起血小板減少癥的相關因素進行回歸分析發現,年齡以及基礎血小板值是造成患者出現血小板減少癥的獨立性危險因素,即年齡大、基礎血小板值低的患者發生血小板減少癥的概率相對較高,此研究結果與文獻[9]報道一致。
綜上所述,在臨床中應加強對年齡較大以及基礎血小板值較低患者的監測及防治。
參考文獻
[1] 陳超,郭代紅,曹秀堂,等.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致相關性血小板減少癥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藥物警戒,2012,2(12):71-76.
[2] 穆玉,范春芳,朱鐵梁,等.重癥患者利奈唑胺所致血小板減少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2,1(9):10-14.
[3] 郭代紅,王麗,陳超,等.410例住院患者的利奈唑胺用藥評估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藥物應用與監測,2011,2(22):69-74.
[4] 馬勁夫,劉勇謀,張江濤,等.老年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致相關性血小板減少癥回顧性分析[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4,1(16):40-43.
[5] 陳超,郭代紅,王東曉,等.利奈唑胺相關性血小板減少的主動監測研究[J].中國藥物應用與監測,2014,1(13):22-25.
[6] 黃麗,陸向紅,羅佳.33例利奈唑胺致血小板減少的文獻分析[J].中國藥物警戒,2014,12(5):301-303.
[7] 劉曉,梁雁,李靜姿,等.利奈唑胺相關血小板減少癥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新藥雜志,2013,12(10):1222-1227.
[8] 董海燕,鄒雅敏,董亞琳,等.Logistic模型和 ROC曲線對利奈唑胺致血小板減少癥的預測分析[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3,10(22):1827-1831.
[9] 王天琳.利奈唑胺致血小板減少的研究進展[J].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12,12(28):101-103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0.094
重慶 400042 重慶市第三軍醫大學野戰外科研究所(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