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冠鎖 江興瑜 衡燕等
摘要:生物農業產業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戰略性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已成為新一輪競爭的焦點。對南京市生物農業進行了客觀分析,提出了發展南京市生物農業的對策與建議,為南京市在生物農業產業發展中獲取競爭優勢提供參考。
關鍵詞:南京市;生物農業;分析;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3.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5)03-0415-02
生物農業指運用基因工程、發酵工程、酶工程以及分子育種等生物技術,培育動植物新品種,生產生物農藥、獸藥、疫苗以及生物肥料、生物飼料、生物農用材料、功能食品、生物質能源等所形成的產業[1]。它是現代農業中的一個重要新興產業,以再生性資源為主要原料,能源需求較少,污染性低,是創造綠色GDP的產業兼具知識經濟和循環經濟的雙重特征,是農業發展到生物經濟時代的一種必然趨勢[2]。大力發展生物農業將推進農業生產方式轉型升級,構筑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新的增長,能為我國維護糧食安全、破解 “三農” 問題、 保障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效手段和強勁動力。
目前,南京市正處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加速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新階段。如何加快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培育新興戰略產業,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已經成為南京市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發展過程中迫切需要思考的戰略問題。在全國人民滿懷信心全力以赴地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的大環境下,有必要研究南京市生物農業產業的發展問題,分析發展中所遇到的問題,抓住主要矛盾,因地制宜地發揮優勢,實現南京未來生物農業的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
1 南京生物農業發展的基礎和優勢
1.1 科技實力雄厚
南京科研院所密集,擁有近50所高校,500多家科研機構,56萬科研人員,其中,涉農科研院所25家,建立農業領域院士工作站6個,數量和實力在全國僅次于北京。生物農業技術研究開發在國內同行業中具有領先優勢,技術積累豐富,人才水平較高。以南京農業大學和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等為主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南京農業大學擁有一批國家和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作物分子育種、作物細胞工程育種、微生物農藥和微生物獸藥、農用基因工程疫苗、魚類生物技術等研究領域在國內有較強優勢,研制開發的“農藥殘留微生物降解劑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建有國家、部省級研究平臺29個,其中25個建在南京市,主持育成的水稻兩優培九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3]。
1.2 政策支持有力
生物農業產業作為國家戰略性新型產業已成為世界農業發展的大趨勢,基于其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農產品競爭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等方面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我國也把生物農業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方向,2012年1月6日國務院刊發《國務院關于印發生物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在2011年10月南京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上,首次提出大力發展生物農業,2012年3月,南京市政府印發《全市加快人才科技資金向現代農業園區集聚的實施意見》,把生物農業提升為農業主導產業;2012年10月出臺《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中國軟件與新興產業名城的意見》將生物農業列為南京市11個新興戰略產業之一;2013年編制《南京市生物農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13—2020年)》,進一步明確了產業目標、重點發展領域和產業布局。產業政策為南京市生物農業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1.3 資金支撐得力
南京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農業的副書記任組長,市級相關部門及縣區分管農業副區長為成員的生物農業產業推進領導小組。南京市財政每年安排3 000萬元生物農業專項資金,重點扶持生物農業平臺建設、人才引進、產業化和示范推廣等項目。各縣區也成立相應的推進小組,并安排資金專項用于市級項目的配套。積極打造由市農委牽頭、32家科研院所高校組成的農業科技創業創新聯盟,南京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網等服務平臺,并成立了由南京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等4家單位共同出資2 800萬元的“南京市紫金生物農業創投基金”,推進了生物農業的有序發展。
1.4 產業發展強勁
南京市生物農業企業和產品具備較突出的競爭優勢和特色,高淳區成為江蘇省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之一,規模生產雙孢蘑菇、茶薪菇、秀珍菇、雞腿菇、香菇、金針菇、靈芝等10多個菇種,年消化稻草、棉籽殼10萬噸,畜禽糞便3萬t,食用菌總產達6.3萬t,產業規模達2.5億元。種業年銷售量 5億kg,銷售額20億元,擁有注冊資金1 000萬元以上種子經營企業8個,有生物肥料企業15個,產品包括生物有機肥、秸稈腐熟劑、紫云英根瘤菌劑、生物菌劑等,是全國生物肥料的研究和產業化中心之一。生物農藥年產值2.08億元,建有全國最大的生物農藥生產研究基地,南京市生物農藥應用面積達3.53萬hm2,約占農藥使用量的10%。溧水區中國(南京)生物農業谷規劃總面積約40 km2,集聚了南京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研究所、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等在寧大部分涉農高校院所,為打造生物農業谷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已建成1 km2的食品工業園,引進了生物食品制造等20家生物農業企業,產業規模達15億元。
2 南京市發展生物農業存在的問題
2.1 自主創新能力弱
主要表現在:(1)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能力不足,新技術新方法研究滯后,品種選育和市場相脫節,市場競爭力不強;(2)共性技術、 關鍵技術平臺建設總體相對落后,財政投入支持和運行費用不足;(3)科研和產業銜接不緊,企業尚未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4)創新主體缺乏整體分工與布局,企業研發能力薄弱,投入較少[3]。
2.2 產業集中度低
總體上存在生物農業企業普遍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實力不強,僅在生物種業和生物獸藥方面形成一定產業規模,在生物食品、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生物飼料、生物質能源等領域幾乎沒有高新技術企業。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質量品牌不響,經濟效益不高,缺乏高水平的生產經營管理能力,支柱產業不多,龍頭企業不大。
2.3 科技成果轉化慢
科研力量和成果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與產業化的要求差距較大,生物技術科研人才尤其是中青年人才外流,科研成果轉化率低。企業的研發投入與跨國公司相比差距較大,自籌能力不強,社會投入積極性不高。成果、企業、市場之間有效溝通及連接的橋梁和機制仍然不暢,科研院所、 高校、 企業等產學研脫節嚴重,沒有形成合力。市場發育滯后,流通和加工依然是制約發展的兩大瓶頸。
3 南京市生物農業產業的發展對策
生物技術作為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的“推進器”,正在悄然拓展和創新農業功能,進而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持久而強勁的動力。至2017年,全球農業生物技術市場預計將達到248億美元[4]。毋庸置疑,生物農業已成為世界農業發展的一大趨勢。在發展過程中,能否把握發展時機,考驗著南京市生物農業的應對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未來的發展。
3.1 政府引導,政策扶持
目前,南京市生物農業處于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實施《南京市生物農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13—2020年)》,發揮南京資源優勢,重點發展生物食品、生物制品(包括生物農藥、生物飼料、生物肥料、動物疫苗和診斷試劑)、生物種業和生物質能源4項重點產業。優化布局,以溧水白馬國家農業科技園為載體打造中國(南京)白馬生物農業谷,在江寧、浦口、六合、高淳各建一個生物農業產業園,打造生物農業“一谷四園”,形成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各具特色的生物農業產業格局。完善政策體系,充分發揮政府在產業規劃、宏觀調控和間接扶持作用,加大對生物農業企業的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力度,鼓勵非生物農業企業對生物農業的戰略投資,將基礎(個人的)、企業和國家利益關系進行統籌調節,探索有利于發展的機制,發揮南京市生物農業推進領導小組的統籌協調服務職能,將人才引進、項目落地、資金引進等目標納入工作考核范圍,相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能,共同承擔起加快生物農業產業發展的職責,努力營造全社會重視、關心和支持生物農業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3.2 科技引領,集聚人才
構建生物農業技術支撐體系,建立生物農業技術自主創新機制,以產品為主線,通過重點研究、合作開發等多種形式,整合生物農業產業技術創新力量,提高生物農業整體創新能力[5-6]。注重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做到現代科學與中國農業的傳統經驗相結合、自然調控與人工調控相結合、綜合性與區域性相結合,鼓勵引進國外先進成果,加快核心技術的吸收消化和再創新。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力度,健全農業科技推廣網絡和服務體系,通過組建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產業聯盟、校企聯合研發中心(基地、孵化器)、生物農業推廣中心等方式,建立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產學研結合的科技成果轉化推廣體系,促進科研成果應用、轉化。加大招商引智力度,鼓勵科研機構、企業和高校聯合建立生物技術人才培養基地,設立引進高層次人才的生物農業發展創業基金,吸引生物農業創新人才、創新團隊來寧創業,鼓勵和支持各類人才創辦生物農業企業,突破傳統的人才觀念和標準,出臺扶持政策,完善分配和激勵機制,加大向關鍵崗位和優秀人才的收入分配傾斜力度,完善技術參股、入股等產權激勵機制,構建良好的人才政策環境[7]。
3.3 搭建平臺,培育龍頭企業
建設生物農業產業孵化基地,加強生物農業技術創新公共平臺建設,通過升級或新建一批高質量的工程實驗室和研究中心,著力解決推動農業生物產業發展的重大共性技術和個性關鍵技術,提高科研成果的集成能力,突破生物農業發展的重要“瓶頸”約束。大力推進生物農業產業鏈發展,加快孵化器服務能力建設,鼓勵孵化器或創建一批以專利代理、技術評估、技術咨詢、高新技術產品的推廣等增值服務中介組織,培育生物企業群體,著力培育創新能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加強政府宏觀調控,鼓勵產學研聯盟,密切農業生物技術上下游的結合,建立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參與的合作機制,提高生物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整體效率,加速具有商業發展前景的技術商品化和產業化,對農業企業抓大放小、扶強淘弱,引導生物農業企業加快兼并重組和整合,擴大企業規模,提高企業實力,提高生物種業、生物型生產資料、生物型食品加工業和生物能源產業的集中度,最終形成以大企業集團為核心、專業化中小企業為支撐的相對合理的企業格局,增強輻射帶動能力[8]。積極推進國際合作,支持企業機構參與有關國際標準的制(修)訂工作,開展生物農業產業認證認可國際交流[9]。
3.4 多元投入,可持續發展
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設立專項資金扶持生物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和研發條件改善[10]。拓展融資渠道,建立促進生物農業發展的投融資機制,以政府投入為引導,利用小額貸款、統貸、轉貸等方式,對優質的生物農業項目、生物農業產業園基礎設施建設等提供信貸支持,運作好生物農業創業投資基金,積極引導、支持企業和社會資金更多投向生物農業產業領域,參與生物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逐步使企業成為生物農業研究開發及產業化投入的主體、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大力發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的生物農業企業,優先支持符合條件的生物農業企業上市融資和發行企業債券,廣泛集聚資金[11]。
參考文獻:
[1]洪紱曾,劉榮志,李厥桐,等. 生物農業引領綠色發展[J]. 農學學報,2011(8):1-4.
[2]李江蘇,駱華松. 對云南發展生物經濟的探析[J]. 商場現代化,2007(36):207-208.
[3]南京市農業委員會. 南京市生物農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13—2020年)[R]. 南京:南京市農業委員會,2013.
[4]韓春清,王志章. 全球生物產業發展趨勢分析[J]. 中國商界:下半月,2008(8):104.
[5]薛愛紅,孫國慶,王友華.農業生物技術促進我國生物農業發展[J]. 中國科技投資,2012(7):23-25.
[6]楊新泉,呂淑梅,陳兆波,等. 基金層面分析我國生物產業相關基礎研究的發展方向[J].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2,14(3):1-10.
[7]謝昌民,郭 丹. 問計專家:山西如何發展生物產業[N]. 江西日報,2010-07-15.
[8]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生物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J]. 遼寧省人民政府公報,2013(4):35-48.
[9]李慎寧. 生物產業激活“生物經濟”[J]. 中國農村科技,2013(2):48-49.
[10]王 筱. 生物農業升溫[J]. 農經,2013(4):14-17.
[11]聶曉萌,喬 宏. 我國農業生物技術產業融資現狀[J]. 合作經濟與科技,2013(8):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