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琴
超聲診斷新生兒顱內出血的價值分析
張偉琴
目的 分析超聲在診斷新生兒顱內出血中的價值。方法 選取有高危因素(早產兒、胎兒宮內窘迫、出生評分低、利用助產技術助產等)的新生兒350例,常規進行顱腦超聲檢查。結果 發現顱內出血的新生兒78例,并全部通過外院螺旋CT進行確診,漏診9例。對78例患兒的顱腦超聲資料進行回顧分析。足月兒顱內出血的部位發生率由高至低依次為腦室內-室管膜下(94.34%)、腦實質(5.66%),各部位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早產兒顱內出血的部位發生率由高至低依次為腦實質(44.00%)、硬膜下(32.00%)及腦室內-室管膜下(24.00%),各部位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足月兒與早產兒在出血程度上比較,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顱腦超聲對新生兒顱內出血的情況能進行早期、較為準確的診斷,可以對重癥兒行床旁檢查,對顱內出血情況可以隨時進行追蹤復查,價格低廉、安全、無創,為臨床診斷治療及其轉歸提供了重要依據。
超聲診斷;新生兒;顱內出血
新生兒顱內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是常見的新生兒顱腦損傷,損傷神經系統帶來相關的后遺癥,甚至引起新生兒死亡[1],如診斷治療不及時,對患兒及其家庭產生沉重負擔,故盡早診斷并治療能夠顯著改善其預后。近年來,超聲被廣泛的應用到臨床ICH診斷中,且成為ICH重要的一種檢查方法。本研究通過超聲對350例新生兒進行診斷,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河源市龍川縣婦幼保健院收治有高危因素(早產兒、胎兒宮內窘迫、出生評分低、利用助產技術助產等)新生兒350例,常規行顱腦超聲檢查。患兒均于產后3d內進行顱腦超聲檢查進行確診,共發現顱內出血的新生兒78例(男45例,女33例),胎齡29~36周,平均胎齡(31.2±2.4)周;其中早產兒53例,足月兒25例;其分娩方式:剖宮產11例,頭位產44例,臀位產5例,足位產8例,胎頭吸引6例,產鉗助產4例。所有患兒行顱腦超聲檢查后皆通過外院螺旋CT確診。主要臨床癥狀:出現明顯神經系統征象59例,以極其興奮與抑制或同時出現兩種表現;缺乏神經系統征象19例。
1.2 方法 采用GE-LOGIQP5彩色超聲診斷儀,選用5S探頭,頻率5~7.5MHz。患兒取仰臥位,以嬰兒的前囟為透聲窗,檢查的基本切面是冠狀切面和矢狀切面,探頭與眶耳線成90°,由前向后作扇形移動,可顯示側腦室額角前方、經側腦室額角,側腦室體部至后顱窩的各切面聲像圖;然后90°旋轉探頭繼續進行矢狀切面掃查,由大腦的一側開始,經過正中線和外側裂向另一側連續掃查,正中矢狀切面可顯示胼胝體、第三腦室、第四腦室等中線結構有無異常,旁矢狀切面圖可顯示左、右側腦室體部、丘腦尾狀核區等結構,旁矢狀切面圖可幫助診斷腦積水、SHE和IVH、并可以確診不常見的腦實質內出血[2],檢查過程中采集各切面標準圖像及異常圖像。
1.3 ICH的常見部位與程度[3]根據出血發生的部位將顱內出血分成硬腦膜下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室內出血-室管膜下出血及小腦內出血。臨床最常見腦室管膜下出血。依照出血程度的輕重,分成4級:(1)Ⅰ級:出血局限于單側或雙側室管膜下;(2)Ⅱ級:出血灶累及腦室內,無腦室擴張;(3)Ⅲ級:上述出血伴有腦室擴張;(4)Ⅳ級: 腦室內出血伴腦實質出血。臨床中多借鑒Levene方法測量腦室面積,垂直測量矢狀切面側腦室體部的最寬部。(1)腦室輕度增大:縱徑6~10mm;(2)腦室中度增大:縱徑11~15mm;(3)腦室重度增大:縱徑>15mm。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50例新生兒中共發現顱內出血78例,漏診9例,其中硬腦膜下出血4例,蛛網膜下出血3例,小腦出血1例,室管膜下出血1例。足月兒顱內出血的部位發生率由高至低依次為腦室內-室管膜下(94.34%)、腦實質(5.66%),各部位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早產兒顱內出血的部位發生率由高至低依次為腦實質(44.00%)、硬膜下(32.00%)及腦室內-室管膜下(24.00%),各部位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足月兒與早產兒在出血程度上比較,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早產兒和足月兒顱內出血部位和程度比較[n(%)]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的同時,對人們的生存環境也帶來較大影響,特別是近些年來,我國的ICH的發病率上升幅度較大,與新生兒本身體質有關系,更重要的原因是新生兒進行臨床檢查存在缺陷[3]。ICH的致病因素相對復雜,通常由于缺氧缺血、產傷等原因所致。該病的病情變化較大,具有很高的危險性,極易引起死亡及多種難以治愈的后遺癥,故對ICH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能夠提供臨床診治的有力依據,將治愈率大大提高,改善患兒的預后情況。腦室內發生出血大部分出現在產后3天以內,因此,產后3天內為超聲檢查是否發生ICH的黃金時間。腦室內發生出血的新生兒需要每周進行復查,并全方位觀測出血進展與腦室擴張情況[4]。3周后,發生室管膜下出血的患兒經超聲可看見囊腔,2個月后則可觀察到囊腔被吸收,也可能會出現腦細胞壞死引起側腦室前角發生輕微增大。若腦室內發生出血,抑制了腦脊液的循環,則極有可能會出現腦積水。本研究采用超聲對ICH進行診斷,表現了其經濟實惠、無創、能夠反復操作等優勢,根據顱內超聲各種異常聲像,可以準確的提供可靠的治療依據,目前已作為診斷新生兒是否發生顱內出血或其他病變的最佳選擇[5-6]。因此顱腦超聲對腦室內-室管膜下出血敏感,但對于硬腦膜下及蛛網膜下腔出血超聲對其分辨率較差,診斷有困難,只有出血量大時較容易探查到,所以對于超聲檢查陰性,臨床高度懷疑顱內出血者,宜再作CT檢查以確診。本研究結果符合于其他相關的研究結論[7-8]。
綜上所述,顱腦超聲對新生兒顱內出血的情況能進行早期、較為準確的診斷,可以對重癥兒行床旁檢查,對顱內出血情況可以隨時進行追蹤復查,價格低廉,安全、無創,為臨床診斷治療及其轉歸提供重要的依據。
[1] 武曉靜,王燕.超聲在新生兒顱腦疾病診斷中的應用[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08,29(2):260-262.
[2] 潘濤,簡文豪,王建華,等.床旁顱腦超聲在新生兒顱內出血診斷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超聲雜志 (電子版),2012,9(8):25-28.
[3] 王東軒,武輝,朱丹.超聲在新生兒顱腦疾病中的診斷價值[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7,23(6):699-701.
[4] 陳麗麗,袁宏麗,陳文娟,等.新生兒顱內出血的超聲診斷價值[J].實用預防醫學,2011,18(5):874-876.
[5] 方明曉,魏莉.新生兒顱內出血的早期診斷[J].廣州醫學院學報,2007,35(3):51-53.
[6] 劉中朝,張麗,薛萍,等.顱腦超聲在診斷新生兒顱內出血的臨床應用價值[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30):89-91.
[7] 王曉燕.超聲診斷新生兒顱內出血的臨床價值[J].中國醫藥南,2013,11(17):37-38.
[8] 林淑蓮,卜秋強,冼云開.顱腦超聲在新生兒顱腦疾病的應用價值[J].中國實用醫藥,2012,7(27):98-99.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5.022
廣東 517300 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婦幼保健院(張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