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鋒
腰椎間盤突出MRI與CT診斷的應用價值研究
劉鋒
目的 探討MRI與CT用于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價值。方法 選取88例腰椎間盤突出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2組,每組44例。分別給予2組患者應用MRI診斷(MRI組)和CT診斷(CT組),并與手術結果進行比較,比較2組診斷結果與手術符合的情況。結果 與手術結果相比,MRI組總體符合率為94.44%,CT組總體符合率為83.33%,MRI組總體符合率明顯高于CT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與CT診斷方法相比,MRI用于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檢出率更高,但CT與MRI各具優勢,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腰椎間盤突出癥;MRI;CT;診斷;價值
腰椎間盤突出屬于臨床常見病癥,多為外傷造成。如持物過重或腰部反復扭傷,以致椎間盤遭受的壓力過大,造成纖維環破裂或損傷,進而對馬尾神經和神經根產生刺激作用而表現出的一種綜合癥狀[1]。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影像學設備的清晰度越來越高,因此,被廣泛用于各種疾病的診斷治療中。其中,MRI和CT是最為常見的影像學檢查方法。本研究探討這兩種檢查方法在診斷腰椎間盤突出方面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大慶市紅崗區人民醫院收治的88例腰椎間盤突出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MRI組和CT組。其中,MRI組44例,男30例,女14例;年齡16~75歲,平均年齡(45.3±6.2)歲;病程1個月~4年,平均病程(1.54±0.50)年;其中,伴有腰神經壓迫試驗呈陽性11例、腰側彎10例、直腿抬高試驗呈陽性24例。CT組44例,男32例,女12例;年齡15~77歲,平均年齡(47.1±7.0)歲;病程1個月~5年,平均病程(1.49±0.62)年;其中,伴有腰神經壓迫試驗呈陽性13例、腰側彎15例、直腿抬高試驗呈陽性2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一側下肢放射痛、腰痛以及坐骨神經痛,活動受限。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伴隨癥狀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1.2 方法 (1)MRI組:給予該組MRI檢查。選取Philips1.5T超導磁共振掃描儀(荷蘭產),CTL線圈。取仰臥位,掃描內容包括TRA T2WI、FS T2WI、T2WI(其中TE 90ms、TR 5100ms)、SAG T1WI(其中TE 16ms、TR 500ms)[2]。通過橫斷位和矢狀位觀察患者的硬膜囊、突出狀況、椎間膨出、椎管頸線、脊椎受壓等情況。(2)CT組:給予該組CT檢查。選擇GE16層螺旋CT(美國產),同樣取仰臥位,并讓患者下肢微屈。首先進行Scout定位片攝取圖像,然后設置掃描線。掃描部位包括S1、L5和L4/5、3/4、2/3、1/2椎間盤。掃描基線應盡量與椎間盤的邊緣線平行,要求在每個椎間盤掃4層或5層,每層間隔以及層厚均為3mm[3]。設置電流250mA、球管電壓為120kV。均采用軟組織窗和骨窗進行觀察,包括觀察腰椎間盤的形態、位置、密度等,對椎管和側隱窩頸線進行評價。將2組腰椎間盤突出征象的檢查結果與手術結果進行對比,計算與手術結果的符合率。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4]。
與手術結果相比,MRI組椎間盤影出符合率為90.91%、椎間盤游離符合率為100.00%、椎間盤脫出符合率為91.67%、椎間盤真空象符合率為80.00%、椎間盤Schmorl結節符合率為100.00%,椎間盤突出符合率為100.00%,總符合率為94.44%,CT組相應的符合率分別為72.72%、88.89%、75.00%、70.00%、80.00%、96.00%,總符合率為83.33%。MRI組的檢出總符合率明顯高于CT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0,P<0.05)。見表1。

表1 MRI組與CT組患者的檢出結果與手術結果的比較情況[n(%),n=44]
機體的椎體主要依靠椎間盤及其周圍的韌帶連接而成,但由于骶椎弧度偏后,而腰椎弧度靠前,因此,與其他部位相比,腰骶椎交界處所承受的壓力最大,勞損現象也最為嚴重[5]。這也是下腰部常出現椎間盤問題的主要原因。腰椎盤就如一個微動關節,分布有髓核、纖維環、透明軟骨板,在遭受外力或腰椎間盤出現退行性改變后可能會造成纖維環破裂,髓核易脫出并會壓迫和刺激腰椎神經,引起腰腿放射性疼痛[6]。腰椎盤突出是臨床常見的腰腿痛病癥,多由外力導致,且多發于青壯年或活動強度大的群體。通常而言,腰椎盤突出的左側發病位置比右側多,主要是因為多數人的右側腰背肌比左側發達,當椎間盤受到外力時,外壓往往偏向傳達至左側,因此,左側突出現象比較多見。
目前,臨床在診斷腰椎間盤突出時,除了沿用傳統的診斷方法,如詢問臨床癥狀、檢查體征等之外,常常還用到現代化的診斷手段,即利用各種影像學設備進行檢查。其中,MRI和CT是用于檢查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的常見影像學手段[7]。CT檢查技術因掃描范圍大、速度快等優勢而應用較廣。該檢查技術用于診斷腰椎間盤突出,能直接顯示突出物的大小和部位,并能觀察到神經根、硬膜囊的壓迫征象及伴發征象,是否存在神經瘤等,具有較高的空間分辨率,因而成為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的一種常用手段。但CT檢查是一種有創性檢查(有一定的放射性),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因此,一般在其他方法無法確診時才選擇應用。另外,研究表明,當椎間隙有顯著狹窄現象時,CT檢查技術很難對腰椎間突出的效果做出評價,且無法顯示脊髓變性改變,而MRI檢查技術在這些方面的優勢則更為明顯[8]。MRI檢查技術能對無骨骼偽影進行多參數和多方位的長像,且對軟組織的分辨率很高,能直接顯示椎管內結構、椎間盤游離及椎間盤真空象。因此,與CT檢查技術相比,MRI檢查技術的診斷準確率更高。本研究中,MRI組的檢出總符合率為94.44%,明顯高于CT組的8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研究結論也證明了MRI檢查手段在診斷準確率方面優于于CT檢查手段。
總之,MRI與CT檢查技術用于腰椎間突出各具優勢,但在診斷準確率方面,MRI檢查手段更具優勢。而在實際的應用中,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或聯合應用兩種技術方法,使各自優勢得以發揮,為診斷提供更多信息,從而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1] 劉東旭.腰椎間盤突出MRI與CT診斷的應用價值比較[J].當代醫學,2013,19(8):99-100.
[2] 程春,陳蕾,梁曉航,等.腰椎間盤突出MRI與CT診斷的應用的價值分析[J].中國CT和MRI雜志,2014,12(7):91-92,119.
[3] 韓永來.腰椎間盤突出CT與MRI診斷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26):210.
[4] 朱衛東,黃桂林,曾永鋒,等.CT及MRI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學(中旬刊),2012,3(12):118.
[5] 陳帥明,樓益義.CT及MRI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中的應用比較[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3,23(8):1338-1340.
[6] 陳貝歷,黃建麗,邱曉璇,等.MRI與CT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的效果比較[J].健康之路,2014,13(7):77.
[7] 馮朝陽.MRI對腰椎間盤突出的診斷價值[J].中外健康文摘,2012,9(48):190-191.
[8] 侯明,朱智奇,唐向陽,等.CT影像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前后的評估[J].中國CT和MRI雜志,2012,10(1):14-16.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5.045
黑龍江 163000 大慶市紅崗區人民醫院放射科(劉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