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道春
皮膚變應性血管炎65例臨床特點及診治探討
印道春
目的 對皮膚應變性血管炎的臨床特點及診治方案進行研究探討。方法 選取皮膚應變性血管炎患者65例。根據治療方法分為單純西藥組(n=30)和中西藥結合組(n=35)。對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臨床特點,比較2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 皮膚應變性血管炎臨床特點包括白細胞輕、中度升高,輕度貧血,關節受累等,皮損表現以累及大腿與臀部為主。中西藥結合組接受治療1個月后的總有效率為91.43%(32/35),明顯高于西藥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皮膚應變性血管炎臨床特點細微多樣,確診患者可以通過中西藥結合的方案進行干預,提高對本病的治療效果。
皮膚應變性血管炎;臨床特點;診治
皮膚應變性血管炎是一種特殊的壞死性血管炎[1],以侵犯真皮毛細血管及小靜脈為主要表現,不及時治療可能累及內臟系統,對患者生命安全產生威脅[2-4]。為進一步對皮膚應變性血管炎的臨床特點及診治方案進行研究,本研究選取收治的65例皮膚應變性血管炎患者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5月~2013年10月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人民醫院皮膚科收治的符合皮膚應變性血管炎診斷標準的患者65例。對所有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根據治療方法分為單純西藥組(n=30)和中西藥結合組(n=35)例。西藥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38.2±1.6)歲,平均發病時間(12.1±0.8)d;中西藥結合組男24例,女11例,平均年齡(36.5±1.3)歲,平均發病時間(13.5±1.2)d。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檢查方法 65例患者均接受實驗室檢查,并對系統癥狀以及皮損表現進行觀察與分析,以研究皮膚應變性血管炎的臨床特點。
1.2.2 治療方法 (1)西藥組給藥方案:甲潑尼龍片口服,2次/d,晨起狀態下給藥劑量為16.0mg,入睡狀態下給藥劑量為8.0mg;出現感染癥狀患者給予羅紅霉素分散片口服,2次/ d,0.15mg/次。外用藥為莫匹羅星軟膏,均勻涂抹患病部門。持續治療1個月,對療效進行評估。(2)中西藥結合組給藥方案:西藥給藥方案與對照組一致;中藥給藥組方:白芍10.0g、川穹10.0g、當歸12.0g、生地15.0g、白茅根30.0g、銀花10.0g、黃芪10.0g、紫草12.0g、蟬蛻10.0g、大薊炭15.0g、梔子10.0g,甘草6.0g,水煎服,劑量為100.0mL,1劑/次,1次/d。持續治療1個月,對療效進行評估。
1.3 觀察指標 對2組患者接受治療1個月的后的臨床療效進行評估。(1)顯效:指患者皮損程度較治療前下降90.0%以上,臨床癥狀明顯改善;(2)有效:指患者皮損程度較治療前下降75.0%~89.0%,臨床癥狀明顯減輕;(3)無效,指未達到以上標準[5]??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皮膚應變性血管炎臨床特點 (1)從實驗室檢查的角度上來說,65例入選患者中,共32例(49.23%)患者出現白細胞輕、中度升高現象,白細胞計數均值為(15.9±1.2)×109/L,共20例(30.77%)患者出現輕度貧血現象,紅細胞計數均值為(3.1±0.3)×1012/L,其余患者無異常;(2)從系統癥狀表現的角度上來說,65例入選患者中,共15例(23.08%)患者表現為惡心嘔吐,32例(49.23%)患者表現為關節受累(疼痛與腫),10例(15.38%)患者表現為肌肉疼痛,7例(10.77%)患者表現為發熱乏力,其余患者無異常;(3)從皮損表現的角度上來說,65例入選患者中,共7例(10.77%)患者累及雙下肢,36例(55.38%)患者累及大腿與臀部,20例(30.77%)患者累及四肢,2例(3.08%)患者累及全身。
2.2 皮膚應變性血管炎治療效果 中西藥結合組患者接受治療1個月后的總有效率為91.43%(32/35),西藥組為63.33%(19/30),中西藥結合組明顯高于西藥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皮膚應變性血管炎治療效果比較(n)
在對皮膚應變性血管炎疾病進行診斷的過程當中,容易出現漏診。避免漏診的關鍵在于對患者皮疹的狀態及發病部門進行細微觀察,對患者相關癥狀進行全面調查[6-7]。同時,本病好發于中年人,起病初期往往有前驅型癥狀[8],急性發病患者多有明顯的關節受累表現。同時,針對出現紫癜性丘疹或血皰的患者,需要注意判斷是否存在小血管受累方面的問題。同時,針對實驗室檢查出白細胞輕、中度升高現象以及輕度貧血癥狀的患者,同樣需要將其作為皮膚應變性血管炎疾病的高度疑似患者,進一步通過判斷血管壁壞死、中性粒細胞浸潤情況的方式,加以確診。
在確診為皮膚應變性血管炎疾病后,及時的治療干預格外重要。中西藥結合的治療方案更加適用于對皮膚應變性血管炎疾病患者的治療。其主要優勢在于中藥組方當中,銀花、黃芪、紫草相互配合,有驅邪解毒功效,白茅根、梔子、大薊炭配合,有清熱涼血的功效,多種藥物相互配合,能夠益氣活血、養陰化瘀、扶正祛邪,同時化瘀散結。
綜上所述,皮膚應變性血管炎臨床特點細微多樣,確診患者可以通過中西藥結合的方案進行干預,提高對本病的治療效果。
[1] 李國安,蔡柏薔.變應性肉芽腫性血管炎25例臨床分析[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2,35(1):45-49.
[2] 李曉蘭,盧在超,劉秋玉,等.香油在變應性血管炎患者干痂類皮損愈合中的應用[J].武警醫學,2013,24(3):211-213.
[3] 王莊斐,余美嫦,陳少霞,等.超聲霧化藥物透入治療變應性皮膚血管炎的效果觀察[J].護理研究,2011,25(8):705-706.
[4] 黃曉.脈血康膠囊聯合醋酸潑尼松片治療皮膚變應性結節性血管炎26例[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11,14(1):16-17.
[5] 尉世同,孫永華,鄒巧菲,等.變應性肉芽腫性血管炎146例誤診原因分析[J].醫學綜述,2013,19(20):3821-3823.
[6] 代翠婷,李潔,黃瑛,等.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鈉注射液致變應性皮膚血管炎反應3例[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2,4:66-67.
[7] 胡景偉,楊凌,鄭承寧,等.川崎病并發冠狀動脈病變的臨床特點[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0,12(3):228-230.
[8] 程艷艷.57例皮膚變應性血管炎的臨床特點及診治[J].當代醫學,2012,18(3):108-109.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1.043
湖南 416000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人民醫院皮膚科(印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