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旭陽
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后肌瘤殘留、復發及妊娠結局的比較
姚旭陽
目的 分析和研究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后肌瘤殘留、復發及妊娠結局比較。方法 選取子宮肌瘤手術患者104例,按數字隨機表法將其均分為對照組(給予開腹手術治療)與觀察組(給予腹腔鏡下手術治療)(n=52),將2組患者術后肌瘤殘留、復發及妊娠結局進行比較。結果觀察組患者肌瘤殘留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術后復發率、妊娠率、妊娠結局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開腹與腹腔鏡下行子宮肌瘤剔除術均是能夠保留子宮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腹腔鏡下行子宮肌瘤剔除術具有創傷小,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患者恢復快低等優點,但肌瘤殘留率較高,因此,對于術式選擇,應根據肌瘤位置、大小等具體情況而決定,以提高手術治療效果。
腹腔鏡;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肌瘤殘留;妊娠結局
子宮肌瘤在婦科臨床上是較常見疾病類型,其是因子宮平滑肌的細胞增生而引發[1]。傳統治療方法為開腹行子宮肌瘤剔除術或子宮次(全)切除術,該手術方法雖然能較徹底清除肌瘤病灶組織,但因其對機體創傷大,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等缺點,限制了其應用范圍[2]。近些年來,隨著微創技術在臨床的廣泛應用,腹腔鏡下行子宮肌瘤剔除術已經得到了醫生與患者的認可,本文選取子宮肌瘤手術患者104例,分別給予開腹手術與腹腔鏡下手術治療,旨在探討2種術式的有效性與安全性,現將具體內容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8月~2013年12月株洲愷德心血管病醫院收治的子宮肌瘤手術患者104例,年齡31~46歲,平均年齡(36.4±3.8)歲;病程1~23個月,平均病程(10.2±5.6)個月。患者發病部位分為:肌壁間34例;漿膜下64例;闊韌帶6例。排除標準:合并有嚴重內科疾病患者;手術禁忌證患者;盆腔粘連及盆腔手術史患者;惡性病變患者。將104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n=52)。2組患者的年齡、病程、發病部位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開腹手術治療:術中采用腰-硬膜外聯合麻醉方式。患者取仰臥位,于下腹中央處做1切口,經腹常規行子宮肌瘤剔除術。
觀察組患者給予腹腔鏡下手術治療:麻醉方式同對照組。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建立二氧化碳氣腹,于臍上緣、右下腹、左下腹、臍左旁行穿刺,置入手術器械,在肌壁與肌瘤交界處,注入垂體后葉素6U,肌瘤最明顯處,采用電凝鉤,切開漿膜層,沿假包膜剝離肌瘤,使用旋切器粉碎肌瘤,將粉碎后肌瘤組織經套管取出,逐層縫合。
1.3 評價指標 將2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例數、復發例數、肌瘤殘留例數、妊娠例數進行統計并對比。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結果用“±s”表示,治療前后及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肌瘤殘留率及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肌瘤殘留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肌瘤殘留率及并發癥發生率對比表[n(%)]
2.2 2組患者術后復發率、妊娠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復發率為5.8%(3/52),妊娠率為46.2%(24/52);對照組患者術后復發率為1.9%(1/52),妊娠率為51.9%(27/52),2組術后復發率、妊娠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3 2組患者妊娠結局比較 2組患者均未出現子宮破裂。已分娩患者中:對照組自然分娩7例,剖宮產12例;觀察組自然分娩8例;剖宮產13例。分娩時平均孕周:觀察組(39.4±0.7)周,對照組(39.1±0.5)周。2組患者妊娠結局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子宮肌瘤屬良性腫瘤,其發病率約為5%~50%[3],居良性生殖器官腫瘤首位,多見于育齡婦女中[4]。患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有:異常子宮出血[5];盆腔疼痛;尿頻;便秘等,若病情嚴重時,可導致患者出現習慣性流產及不孕等。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及生活質量的提高,要求保留子宮與生育能力的患者人數在不斷增加,同時也增加了手術治療的難度。子宮肌瘤剔除手術方法不僅為患者保留了生育能力,更重要的是保持了患者生殖器官完整性,維持了子宮許多生理功能。
腹腔鏡下行子宮肌瘤剔除術手術適應證為[6]:單發肌瘤;腫瘤大小為中等;漿膜下肌瘤等,對該類患者行腹腔鏡下手術治療,其具有創傷小、術后并發癥少、患者恢復快等優點,但對于多發肌瘤、體積較大的肌瘤,臨床多主張采用開腹手術方法進行治療,因開腹手術可在直視下操作,能夠更為徹底的剔除病灶組織,利于控制肌瘤復發。
從本次研究結果看,2組患者復發率與妊娠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腹腔鏡因缺乏觸感,易造成肌瘤殘留,特別是處于肌壁間的小肌瘤,增加患者術后復發風險[7],不過本組病例通過術前超聲檢查及更為合理的術式選擇,有效地控制了觀察組病例術后復發的可能性,對提高手術治療效果有積極作用。
2組妊娠患者均未發生子宮破裂,其主要與切口完好縫合有關。在行子宮肌瘤手術時,對于子宮切口縫合,原則為:除有蒂肌瘤外,余下肌瘤切除部位均予以縫合,并且縫合子宮切口全層,對于肌瘤進入至宮腔或子宮肌層缺損較嚴重的部位,則需2層縫合,因此為患者安全妊娠奠定了較好基礎[8]。
綜上所述,開腹手術與腹腔鏡手術均為子宮肌瘤有效、安全治療方法,但腹腔鏡手術更具有優勢,不過術式選擇應根據肌瘤位置、大小、數量等因素而決定,以提高手術治療效果。
[1] 景明來,王芬娟,龔巧麗.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比較[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3,13(4):24-26.
[2] 賀青文,張慧,楊繼.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療效比較[J].疑難病雜志,2011,10(9):52.
[3] 胡道琴.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療效對比[J].中國醫學創新,2013,19(18):116-117.
[4] 張暉,吳云燕.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比較[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3,13(12):87-88.
[5] 廖藝.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臨床對比分析[J].當代醫學,2013,17(31):106-107.
[6] 李孟慧,冷金花,史精華,等.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后肌瘤殘留、復發及妊娠結局的比較[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1,46(9):65.
[7] 丁月紅.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手術治療后肌瘤殘留、復發及妊娠結局的對比研究[J].當代醫學,2013,24(10):122-123.
[8] 朱軍義.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開腹手術對比分析[J].臨床醫學,2013,33(9):241-242.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1.049
湖南 412000 株洲愷德心血管病醫院(姚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