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翠英
標記獎勵法在癲癇患兒服藥護理中的應用分析
陳翠英
目的 評價標記獎勵法用于癲癇患兒服藥護理的臨床意義。方法 選取癲癇患兒108例為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方式的差異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4例,分別采用標記獎勵法和常規護理方法護理患兒服藥,隨訪6個月。觀察并統計患兒規則服藥的情況及療效。結果 觀察組規則服藥率85.19%,對照組規則服藥率為61.11%,2組規則服藥率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漏服、少服情況顯著減少;觀察組患兒治療有效率達92.59%,對照組患兒治療有效率為74.07%,2組治療有效率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標記獎勵法護理患兒,可提高患兒服藥的積極性,有效提高癲癇患兒規則服藥率,減少漏服和少服,同時也改善了抗癲癇治療的療效,可在臨床中廣泛應用。
標記獎勵法;癲癇;兒童;服藥;護理
癲癇是兒科常見的神經系統慢性疾病,臨床多表現為腦神經元異常興奮引起的反復癇性發作,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發病率逐漸降低[1-2]。對于癲癇患兒而言,長期的規則服藥能夠有效控制癲癇發作,從而改善患兒的生活質量。但兒童對于藥物治療的依從性較差,患兒服藥困難成為癲癇患兒治療的重要問題,如何提高癲癇患兒的規則服藥率成為制約癲癇治療的關鍵[3]。有研究發現,標記獎勵法在行為障礙患兒的行為訓練中發揮良好的效果。本研究選取癲癇患兒108例,對其中54例患兒實施標記獎勵法護理,評價標記獎勵法對于促進癲癇患兒規則服藥的臨床意義,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3月~2012年6月間遼寧省凌源市中心醫院門診就診治療的癲癇患兒108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均符合以下條件:(1)年齡3~12歲;(2)經腦脊液檢查、神經電生理檢查、神經影像學檢查,并參照國際抗癲癇聯盟2005年癲癇及癲癇綜合征的國際分類標準[4]進行確診;(3)患兒無服用其他影響神經系統功能的藥物;(4)患兒無神經系統疾病及其他精神疾病;(5)所有患兒家長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對于納入研究的108例患兒,隨機分組,按照護理方式的差異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n=54),男32例,女22例;患兒年齡3~11歲,平均年齡(7.65±1.62)歲;病程1~6年,平均病程為(2.81±1.37)年;繼發全面強直陣攣發作28例,部分發作15例,失神發作11例。對照組(n=54),男30例,女24例;患兒年齡3~12歲,平均年齡(7.79±1.73)歲;病程1~7年,平均病程為(2.84±1.42)年;繼發全面強直陣攣發作27例,部分發作14例,失神發作13例。2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癲癇發作形式等資料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 對照組患兒行常規服藥法,即由家長遵照醫囑按時給患兒服藥,同時告知家長藥物使用的注意事項及其可能導致的不良反應。觀察組患兒采用標記獎勵法,具體操作如下:(1)向患兒及其監護人講解標記獎勵法的規則,使其了解標記獎勵法的實施流程;(2)為每個患兒制作按時服藥標記獎勵登記本,并囑咐家長按時準確記錄;(3)規定患兒若按時服用藥物,可根據藥物服用的難度,給予“貨幣”獎勵,同時對于服藥期間出現不良反應的患兒也給予獎勵;(4)接受治療4周后,根據患兒日常的服藥服藥表現,給予患兒獎勵,如玩具、圖書、筆記本、鉛筆等;同時,患兒可使用已積累的“貨幣”購買自己喜歡的物品;(5)設定目標,對于獲得相應數目“貨幣”的患兒,可獲得觀看電視/電影、公園游玩等活動獎勵。對照組患兒采用常規護理方法,積極進行服藥宣教,讓患兒及家長了解藥物服用的必要性,同時注意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叮囑患兒按時服藥并能囑家長進行督促。
1.3 療效評價標準 所有患兒均隨訪6個月。觀察并統計患兒規則服藥的情況,其中6個月未出現藥物漏服、不服或少服現象即為規則服藥,否則視為不規則服藥,對比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規則服藥率;同時,統計治療前后癲癇的發作次數,計算癲癇發作頻率(f),f=治療后平均每4周發作減少次數/治療前基線期平均每4周發作頻率×100%,其中發作頻率100%為癲癇完全控制、75%~99%為顯效,50%~74%為有效,<50%為無效,統計各癲癇患兒的療效[5]。治療有效率=完全控制率+有效率+顯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對于規則服藥率、治療有效率等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對比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癲癇患兒規則服藥情況比較 觀察組規則服藥率85.19%,對照組規則服藥率為61.11%,2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漏服率和少服率分別為5.56%、5.56%,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8.52%、14.8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不服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癲癇患兒服藥情況比較[n(%)]
2.2 2組癲癇患兒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兒中完全控制36例,顯效7例,有效7例,治療有效率92.59%,對照組患兒治療無效者14例,治療有效率74.07%,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癲癇患兒療效比較[n(%)]
雖然癲癇在兒童中較為常見,但若按時服藥治療,80%以上的患兒均可得以有效控制,因此,對于兒童癲癇治療而言,往往遵循“單一用藥、持續用藥、不可私自停藥”的原則,防止癲癇興奮灶的形成,從而阻止難治型癲癇的發生。然而,在實際治療過程中,由于治療周期較長,患兒自我控制能力差,易發生漏服、少服、不服等現象,同時抗癲癇藥物長期服用帶來的不良反應也是導致不規則服藥的重要原因之一[6]。此外,家長過分擔心長期用藥的危害,導致對患兒不規則服藥的干預減少,從而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不規則服藥的發生。
近年來,依據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原理,通過實施獎勵的方法強化患者所進行所期望的行為,在各類慢性疾病的臨床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楊莎莎等[7]對眼科患兒滴眼藥護理中采用情景游戲聯合標記獎勵法發現,觀察組患兒觀察組規則滴眼藥例數顯著升高,提高了患兒滴眼藥的積極性。胡蓉等[8]將實物獎勵法應用于癲癇患兒服藥護理發現,通過實施實物獎勵,試驗組規則服藥例數較對照組顯著增多,表明實物獎勵法可提高患兒服藥的積極性,對于促進癲癇患兒規范服藥具有一定的效果。本研究結果表明標記獎勵法顯著提高了患兒對藥物服用的依從性,有效改善了癲癇的治療效果。此外,通過加強癲癇治療知識的宣教,家長及患兒深入了解規則服藥對于治療的重要性,不僅提高了患兒的服藥積極性,同時提高患兒家長對其服藥的監督,從而更有利于治療的實施。
綜上所述,標記獎勵法的實施,促進患兒藥物服用的積極性,有效提高癲癇患兒規范服藥率,減少了漏服和少服現象,同時也改善了抗癲癇治療的療效,可在臨床中廣泛應用。
[1] 李樹華,龐保東,曹麗華,等.兒童非癲癇性發作與癲癇、難治性癲癇的鑒別診斷[J].實用醫學雜志,2011,27(9):1626-1628.
[2] 陶哲,伊文霞,韓穎,等.兒童癲癇發作的遠期預后及相關因素[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46(2):315-318.
[3] 李生群.住院癲癇患者正確的服藥指導及護理[J].吉林醫學,2011, 32(10):2062-2063.
[4] 初梅,陳曉燕,于紅艷,等.卡馬西平配合手法按摩治療癲癇大發作的療效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33):9-10.
[5] 何曉靜.兒童癲癇患者卡馬西平療效與依從性的關系[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3,29(3):180-182.
[6] 羅錫英.探討標記獎勵法在癲癇患兒服藥護理中的應用[J].健康之路,2013,12(4):199.
[7] 楊莎莎,王洪偉,佘兮,等.情景游戲聯合標記獎勵法在眼科患兒滴眼藥中的應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30(17):51-53.
[8] 胡蓉,曠春秀,郭惠芳,等.實物獎勵法在小兒癲癇服藥中的應用效果[J].黑龍江醫藥,2013,26(1):98-99.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1.062
遼寧 122500 遼寧省凌源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陳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