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紹林
前路手術與后路手術對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的治療效果研究
曾紹林
目的 探究不同入路手術治療對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的治療效果。方法 將160例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均分為2組(n=80)。實驗組采用前路手術,對照組采用后路手術,對其手術治療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對所有患者進行1年的隨訪。將患者術后脊椎恢復到解剖高度的情況、植骨融合率以及腰背部疼痛現象作為評價指標。結果 實驗組患者的植骨融合率、術后椎體恢復到解剖高度情況以及腰背疼痛情況分別為98.8%、97.5%及1.3%;對照組患者的植骨融合率、術后椎體恢復到解剖高度情況以及腰背疼痛情況分別為88.8%、90.0%及10.0%,實驗組椎體前緣高度恢復到解剖高度的情況和植骨融合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腰背部疼痛現象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前路手術治療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臨床效果顯著,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胸腰椎;脊柱骨折;手術入路;效果
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是指骨折節段數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胸腰椎脊柱骨折。通常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是由高能量的沖擊造成的。由于該癥的體征和癥狀有相互重疊之處,臨床表現比較特殊,因此,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在診斷容易出現漏診甚至誤診的現象,增加了該癥的治療難度。在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的常規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通常會采用不同入路手術進行治療,根據患者骨折情況,準確選擇手術入路,進一步提升臨床治療的效果。本研究在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患者中隨機抽取了80例前路手術治療患者,80例后路手術治療患者。對其治療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并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旨在研究前路手術與后路手術對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從宜春市第二人民醫院于2013年5月~2014年6月期間收治的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患者中,隨機抽取了80例前路手術治療患者,將其作為實驗組,80例后路手術治療患者,將其作為對照組。對其治療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160例患者中男89例,女71例,年齡15~75歲,平均年齡(33.5±3.1)歲。其中98例是由車禍造成的,50例是由高處墜落造成的,12例是由砸傷造成的。所有患者在手術之前都進行了CT、X線、B超等檢查,明確了神經和脊髓的受損狀況,確定了骨折塊在脊椎內的占位情況。經統計學比較分析,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實驗組采用前路手術進行治療。前路手術治療如下:患者全身麻醉之后進行氣管插管,患者臥姿右側,聯合切口選擇左側胸腹,切開胸腹部位的組織后,暴露椎體側方和前方,切除傷椎椎體及其上下間盤組織,直至清楚顯露出椎體側前方的硬膜囊。在徹底清除干凈脫落骨塊和壞死組織之后,再將與切除椎體組織大小相同的植骨植入脊椎之中,將植骨固定之后,止血、分層縫合傷口。
對照組采用后路手術進行治療。后路手術治療如下:患者全身麻醉之后進行氣管插管,患者采用俯臥位,將患者受傷部位后正中處作為切口,暴露出受傷椎體以及受傷椎體上下相鄰的各段椎節,在徹底清除干凈脫落骨塊和壞死組織之后,采用椎弓根螺釘進行內固定,待受傷的脊椎復位之后,再將與切除椎體組織大小相同的植骨植入脊椎之中,固定之后,止血、分層縫合傷口。
1.3 觀察指標 觀察2組患者手術治療后脊柱的融合情況,具體包括脊柱的解剖高度與脊柱的融合率2項指標。根據2組患者手術治療前后的CT檢查結果,對患者脊柱解剖高度進行評級,評級標準為優秀、良好、較差。觀察患者手術治療后的并發癥情況,并發癥狀具體包括切口感染、椎體塌陷以及腰背疼痛等癥狀。
將患者術后脊椎恢復到解剖高度的情況、植骨融合率以及腰背部疼痛現象作為評價指標。指標數據來源于手術前后的檢查記錄,包括腰背部疼痛詢問記錄、PR和CT檢查記錄以及為期1年的隨訪記錄。植骨融合率融合率以術后1年時間為界定。腰背疼痛以術后6個月為界定。文獻資料表明腰背疼痛是評價脊柱手術穩定性的有效指標[1]。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使用SPSS17.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應用χ2檢驗進行組間計數資料比較,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 實驗組在植骨融合率、術后椎體恢復到解剖高度情況這兩方面均高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在腰背疼痛情況方面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表[n(%)]
造成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通常是因為暴力造成的,由于該癥的臨床表現具有相互重疊的特點,而目前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的定義又不統一,雙重作用增加了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的治療難度。據目前的報道可知: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發生率在1.6%~41.0%之間,漏診率在30.0%~43.3%之間[2]。因此,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的前期診斷工作對其治療具有重要意義。所有,對于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患者來說,除了詳細的體檢之外,還需要用X光拍下患者全長脊柱[3]。利用CT三維重建技術能夠對患者的癥狀進行準確的判斷,降低漏診現象[4]。本研究中抽取的研究對象也均采用了CT和X光進行前期診斷。國內外研究表明[5-6],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的治療手段以手術為主。本研究中所用的前路手術治療的優點在于它能夠充分的暴露出骨折部位,清晰地顯示出手術視野,有利于清除骨折碎塊和壞死組織,有利于在手術中避免損傷脊髓和神經。前路手術治療在患者損傷椎體的上下相鄰的椎體之間進行了內固定植骨支撐,恢復了脊柱高度以及脊柱矢狀平衡,給神經提供了最大的恢復空間,促進了植骨的融合[7]。而后路手術治療,需要將部分脊柱結構進行切除,這就破壞了脊柱的穩定性以及結構的完整性?;颊咴谧刁w內固定物去除之后,會出現椎體塌陷和矯正度丟失的現象。因此,前路手術治療較之于后路手術,其治療效果更優越[8]。
本研究顯示:實驗組經過前路手術治療后植骨融合率為
98.8 %,腰背疼痛率為1.3%,而對照組經過后路治療之后植骨融合率為88.8%,腰背疼痛率為10.0%??梢?,實驗組患者的植骨融合率高于對照組,腰背疼痛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其他研究結果相符合。因此,前路手術治療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的效果優于后路手術治療。
綜上所述,前路手術治療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的效果優于后路手術,術后治愈效果更高,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1] 王廣輝,游嵚,郭坤營,等.后路手術治療脊柱胸腰段骨折臨床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3,19(18):58-59.
[2] 鄭桐斌.前路內固定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療效探討[J].當代醫學,2013,19(23):13-14.
[3] 谷效斌.多階段脊柱骨折36例治療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 11(19):66-67.
[4] 吳錦春,何斌,鞠冀東.后路椎弓根釘治療伴有脊髓損傷的多節段胸腰椎骨折[J].實用骨科雜志,2011,17(6):131-132.
[5] 晏平華.觀察多節段非相鄰性脊柱骨折的70例手術療效[J].中外醫療,2011,14(3):78-79.
[6] 祁文.一期前后路手術治療多節段脊髓型頸椎病[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1,21(3):64-65.
[7] 焦建寶.前路和后路手術治療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對比研究[J].山東醫藥,2011,51(20):35-36.
[8] 尤濤.椎弓根釘入路選擇對胸腰段骨折術后神經并發癥的影響比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1,9(23):101-102.
10.3969/j.issn.1009-4393.2015.35.049
江西 336000 宜春市第二人民醫院 (曾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