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詠梅 程利霞

創新是貫穿國家“十三五”規劃建議的主線和靈魂。牢固樹立并積極踐行創新發展理念,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通過創新補齊短板、激發活力、增強后勁,使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我區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十三五”規劃目標的主要路徑和關鍵舉措。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背景下規劃未來五年發展,需要著重解決增長動力“青黃不接”問題。目前,盡管新動力、新業態正在形成,但這些新動力難以彌補傳統動力的收縮,導致了經濟下行壓力逐年加大,需要通過創新,培育一些新的動力、新的產業、新的模式和新的增長點,同時也需要通過創新煥發和激活原有動力。
一是要順應消費呈現出的新趨勢,挖掘消費增長的潛力。新常態下,我區居民的消費結構、消費理念和消費品質都在發生著重大改變,消費結構從商品消費轉向服務消費、從傳統消費轉向新型消費,消費需求正從生存需求轉向品質需求,消費正朝著智能、綠色、健康、安全方向轉變,服務消費將成為拉動消費增長的主要動力,居民消費將迎來升級換代。發揮消費對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就必須順應消費趨勢、消費熱點等呈現的新變化,創新消費方式,發展新型消費業態,釋放住房、汽車等剛性消費需求,擴大教育、文化、旅游、信息等服務消費,培育養老、家政、健康等新的消費增長點,積極引導居民消費向智能、綠色、健康、安全方向發展,帶動消費結構升級。同時要不斷完善促進消費政策,著力實施富民工程,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改變消費預期,提升消費能力。
二是發揮投資對增長的關鍵作用。新常態下,我區投資呈結構性放緩態勢,經濟增長新動力雖然在加快孕育,但總體體量較小,短期內難以彌補傳統動力減弱帶來的影響,因此,新舊動力轉接階段,仍需發揮投資對穩增長的關鍵作用。 “十三五”時期,投資的重點方向應是補短板、保民生、增后勁,可加大對全區產業轉型升級、生產性服務業、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生態環保和民生改善等領域的投資。同時,要創新投融資方式,帶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創新公共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
三是大力挖掘出口對增長的促進作用。出口對我區經濟的拉動作用一直較弱,也是我區的主要短板之一。要順應新形勢下商業模式不斷創新的大趨勢,深入挖掘出口增長潛力,加快發展外向型經濟,擴大我區優勢特色產品的出口規劃,構建三大需求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新格局。
拓展區域發展空間。牢牢把握“一帶一路”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環渤海合作發展等重大機遇,不斷創新合作機制,深化對外開放和對內協作。一是深度融入“一帶一路”、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努力開拓對外開放新空間。二是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推進與環渤海各省區的合作發展,構建“烏大張”蒙晉冀長城金三角、“錫赤通朝錦”和“海滿齊”等合作區,加強產業體系協作共建、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生態環境聯防聯治和要素資源對接共享,積極開拓對內協作新空間。三是加快推進自治區內相鄰盟市之間合作發展,打破行政區劃,構建“呼包鄂”、“蒙西小三角”、“霍烏哈”等若干個經濟合作發展區域,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產業集中集聚發展,打造協調發展的新引擎。
拓展網絡經濟發展新空間。加快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培育新業態,打造新增長點,創新“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益民服務、便捷交通、綠色生態等重點行動,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實施內蒙古大數據戰略,立足已經形成的云計算產業基礎,推進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完善電信普遍服務機制,開展網絡提速降費行動,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聯網。推進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物流鏈創新,支持基于互聯網的各類創新。
一是大力發展現代農牧業。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牧業現代化道路。積極推進農牧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努力形成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化農牧業產業體系。推進農業標準化和信息化,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全過程監管體系、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二是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圍繞“五大基地”建設,以“柔性化、智能化、綠色化和規模化”為方向,以做大產業規模、做長產業鏈條、做虛產業形態、推進集中集聚優化布局、推動融合發展為主要路徑,積極推進資源型產業轉型升級。圍繞實施《中國制造2025》,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發展以現代裝備制造業為重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發展壯大,構建新型制造業體系。

三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釋放服務業發展新動力。服務業是我區產業發展的主要短板,“十三五”期間關鍵是要努力擴大服務業規模,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推動制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在我區具有優勢和特色的領域培育服務業中的支柱產業,不斷強化物流業發展環境,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大力發展旅游業,推動旅游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優化服務業布局,加快建設一批服務業集聚區,推進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
創新能力的競爭將成為未來區域競爭的焦點,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建設創新型內蒙古是新常態下補齊要素短板的重大戰略舉措。一是加快組織實施重大科技攻關。圍繞“五大基地”建設的技術創新需求,緊密結合制約產業發展的科技難題,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加強科研機構、高校與企業的合作,打破科研成果和產業化生產之間的“隔離帶”,使科技創新成果更加貼近市場需求和企業生產。二是加快建設科技創新體系。改變科技項目和資金管理分配方式,自治區科技創新引導獎勵基金、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等要優先支持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持續創新能力的企業,發揮政府投入的引導激勵作用,在企業和研發機構之間搭建平臺,運用市場機制配置科技資源資金。強化高校和科研院所創新服務功能,科研要緊跟產業發展,積極培育優勢特色學科專業,切實解決科研機構與企業“兩張皮”問題。三是不斷優化創新環境。發揮人才的關鍵作用,加強人才引進,打破科研人員單位、部門的局限,促進人才雙向流動。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分類指導建設和發展不同類型科研機構,完善科研機構管理辦法,建立綜合評價機制,推動科技與經濟對接、科研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研發人員創新勞動同其利益收入對接,形成有利于推出創新成果、有利于創新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積極發展市場化與專業化結合、線上與線下互動、孵化與投資銜接的各類創客空間,積極發展眾創、眾包、眾籌等綜合服務平臺,營造創業創新環境。
體制機制創新是創新發展的核心,通過深化各個領域的改革,加快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深化改革,就是要立足我區實際,圍繞制約發展的主要環節,在深入落實國家改革精神的基礎上,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形成有利于經濟發展的市場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機制、分配制度、人才培養使用機制等,激發并不斷釋放經濟發展活力,營造加快發展的新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