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東梅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協調發展,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新形勢下的協調發展,更加突出對發展成果的鞏固,更加突出對現有問題的突破,更加突出對各方積極性的調動,是對科學發展觀和統籌發展理念的傳承和創新。

協調發展是新常態下應對新形勢、新變化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國人均GDP為7485美元,處于人均GDP在900-11000美元的中等收入階段的中端,這既是中國經濟邁向更高階段的新起點,也可能是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臨界點。國際經驗表明,該階段各種社會矛盾和風險往往因發展不協調而產生和加深,一些國家也正因此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對于我國而言,在入世紅利、人口紅利、勞動密集型和傳統資源型產業轉移紅利趨弱的大背景下,如果不能找到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解決城鄉收入差距擴大以及區域經濟發展落差擴大的有效戰略并切實執行,則經濟的脆弱性將日益凸顯,保住經濟發展成果也會變得極為不易。協調發展正是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為適應新的發展要求而提出來的,其目標非常明確,即在繼續做大中國經濟與財富蛋糕的同時,著力彌補經濟與社會發展短板,顯著提升中國經濟增長的福利效應,努力做到經濟增長相關福利效應的全社會覆蓋。
協調發展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經過長期快速增長,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但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的問題也日益凸顯。目前,全國仍有7000多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城市戶籍人口基本實現了公共服務均等化,但農村人口、城市外來人口尚未平等享受公共服務,“硬實力”得到明顯增強,但“軟實力”仍待提升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我國長期發展不均衡中出現并不斷積累的,成為我國經濟社會中的不穩定因素,制約了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如果說在經濟發展水平落后的情況下,一段時間的主要任務是要跑得快,則跑過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調整關系,注重發展的整體效能,否則,“木桶”效應就會愈加顯現,一系列社會矛盾會不斷加深。謀劃“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在優化結構、補齊短板上取得突破性進展,著力提高發展的協調性和平衡性。
協調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本質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更重要的也是更難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講的是發展水平,“全面”講的是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是城鄉區域共同的小康,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全面進步。如果到2020年我們在總量和速度上完成了任務,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更加嚴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實現了目標。因此,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按照《建議》的部署促進發展的協調性,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從解決發展短板和薄弱環節入手,為各類地區、各類人群提供更充分、更均衡的發展機會。
協調發展是我國再次釋放發展動力的內在需要。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強化結構調整、提升質量效益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面。在此過程中,我國需要進一步通過協調發展來激活發展動力。實際上,越是短板,越具有后發優勢;越在薄弱環節上多用力,著力解決突出問題和明顯短板,越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良好效果,從而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
培育區域增長極。推進以呼包鄂為核心的西部地區率先發展。創新區域發展機制,加快呼包鄂一體化進程,優先推進交通、通訊、基本公共服務等領域先行先試,促進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要素自由流動。在“呼包鄂”城市群建設基礎上向東拓展,打造“呼包鄂集”一小時經濟圈;將“集寧-大同-張家口”長城金三角與“呼包鄂”金三角連為一體,擴大區域增長極的范圍。促進“烏海及周邊小三角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沿黃、沿線經濟帶建設,增強西部地區綜合實力和競爭力。促進東部地區加快發展。打造“赤-錫-通”城市群經濟帶,加強與京津冀一體化的產業互補,推動工業集中區建設,積極承接發展具有競爭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布局合理、配套銜接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加快特殊地區發展。扶持革命老區、少數民族聚居區、邊境地區和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發展。積極支持民族聚居區建立自主發展機制。繼續實施興邊富民行動,加大對老少邊窮地區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加快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探索資源型地區可持續發展新模式,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規范資源礦業權及產權交易。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堅持先規劃后建設、先地下后地上,優化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進一步加強城市產業就業支撐,加快培育各具特色的城市產業體系。深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開城區人口100萬以下的城市和建制鎮落戶限制。全面實行居住證制度,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向常住人口全覆蓋。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加快農村牧區產權制度改革,保護進城落戶農牧業轉移人口的承包地和草場經營權、宅基地用益物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構建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創新投融資方式,以加快棚戶區改造進程為核心,推進保障性住房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保障性住房信息化管理系統,提高保障性住房管理質量和水平。
發展特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特色產業。立足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形成各具特色、錯位發展的產業格局。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合理確定城鎮功能定位、人口規模、開發邊界和保護性空間,規劃建設一批規模適度、功能突出的中小城市和特色城鎮。大力發展縣域社會事業。進一步提高農村牧區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積極穩妥推進“擴權強縣”改革試點工作。提高農牧民收入水平。大力發展特色農牧業和設施農牧業,促進畜產品精深加工。完善農牧民收入增長政策體系,依法保障農牧民土地、宅基地和集體資產權益。
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牧區延伸。鞏固提升農村牧區“十個全覆蓋”建設成果,探索建立農村牧區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加快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牧區覆蓋。建立新型農村牧區合作醫療可持續籌資機制,規范農村牧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動民族特色的傳承與保護。把北方草原各民族文化的傳承、借鑒、融匯作為彰顯內蒙古城鎮特色的主要內容,注重將保護歷史遺跡、傳統風貌和城鎮功能提升相結合。
傳導正確的價值取向。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全區各族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加強“中國夢”為主題的文化精品創作,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凝聚中國力量。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
促進文化事業健康發展。扶持優秀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完善藝術創作機制,為優秀作品和人才搭建平臺,引領創作數量和質量提升。抓好各類文化人才培養。加強文化專業技術人才業務培訓,通過聯合辦學、委托培養以及特邀授課等形式,培訓文化重點學科人才。繁榮文化社會科學事業。堅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則,大力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事業。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建設內蒙古特色新型智庫。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做好文物保護和文化典籍整理,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體系。提高公民文明素養。加強和改進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拓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對外文化交流。開展多層次、多領域對外文化交流,打造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品牌。
深化文化事業改革。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基層文化服務設施,加快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等重大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公共文體服務設施,推動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發展。完善文化市場體系。健全文化市場準入機制,規范文化市場運行。完善文化產業體系。推動文化產業規模、集聚發展,加快發展新興文化業態。提升居民身體素質。加強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籃球、足球等普及性廣的集體項目,深入開展足球試點工作。
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健全社會輿情引導機制,加強新興媒體建設、運用和管理。推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明內蒙古建設為主題的公益廣告,強化宣傳效果,營造濃郁氛圍。
強化組織領導。建立自治區政府軍民融合領導小組,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完善頂層設計,制訂全區軍民融合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切實落實軍民融合式發展的戰略需求,增強先進技術、產業產品、基礎設施等軍民公用的協調性。建立國防科技協同創新機制,構建跨區域、跨行業、跨部門的“大協作”軍民融合產業發展模式。
加強全民國防教育和后備力量建設。將國防教育與基礎建設有機結合、積極推進,增強國防動員平時服務、急時應急、戰時應戰能力。加強國防后備力量建設,強化國防后備力量支撐。加強現代化武裝警察部隊建設,增強非戰爭行動保障能力。加強邊防信息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