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斌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確保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距離2020年只剩下5年,倍增目標能實現嗎?如何實現?收入增長后會不會被物價上漲抵消掉?本文通過對近三十多年的城鄉住戶調查數據的剖析,對收入倍增內涵作出清晰界定,對城鄉居民收入趨勢作出科學判別,并明確城鄉居民收入倍增戰略目標的路徑及對策。
(一)“收入倍增計劃”的具體數量含義。“收入倍增”中的“倍增”是按照不變價格說的,就是統計上通常所說的剔除價格因素后的實際增長。所以,不存在很多人所擔心的收入的上漲部分會被價格上漲所抵消掉。
(二)“收入倍增計劃”要與經濟發展協調同步。“十八大”在確定2020年國家經濟發展目標時,是把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國內生產總值翻番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增放在一起的,這一方面充分顯示了中央改善和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決心和信心,體現了執政為民的宗旨意識;另一方面也告訴我們,居民收入倍增是要以做大做好蛋糕為前提和基礎的。
(三)“收入倍增計劃”要具體到不同的收入群體。收入翻番指的是人均收入翻一番,而不是指各個群體的收入都要翻一番,在增收的同時要推進收入分配的改革,“提低”、“擴中”、“控高”,逐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讓社會、經濟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中低收入群體,以期逐步實現理想的“橄欖形”的社會收入模型。
改革開放以來,包頭經濟快速發展,居民收入水平隨著經濟發展而不斷提高,生活水平也得到極大改善。包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81年的491元增長到2014年的35506元,年均增長13.7%;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從1981年的237元增長到2014年12713元,年均增長14.4%。從1981年到2014年的34年間,共經歷了6個“五年計劃”,其中:有4個“五年計劃”城鎮居民收入實際增長達到2位數;有5個“五年計劃”農牧民收入實際增長達2位數。
六五時期(1981-1985年):包頭作為全區最大的工業城市,經濟發展迅猛,居民收入也快速增長。期間包頭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5%,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23.2%,是農牧民收入增長最快的時期。
七五時期(1986-1990年):包頭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7%,同期城鎮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10.5%,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實際增長9.0%。此間因受物價上漲和宏觀經濟調控的影響,居民收入增長波動較大。這一時期也是農牧民收入唯一低于2位數的“五年計劃”時期。
八五時期(1991-1995年):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經濟爆發性高增長,包頭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8%,城鄉居民收入也隨之高速增長。期間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21%,為改革開放以來收入增長最快的時期。同時,鄉鎮企業蓬勃發展,大批農村勞動力轉向非農產業,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得到較快增長,年均實際增長17.3%。
九五時期(1996-2000年):此期間,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進入調整期,出口受阻,消費需求收縮,出現了改革開放以來第一輪物價持續下跌的通縮現象,經濟增長放緩,包頭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下降為11.1%,居民收入增長較慢,城鎮居民收入年均增長9.9%,農牧民年均純收入增長回落為12.3%。
十五時期(2001-2005年):這一時期,亞洲金融危機對經濟的影響逐步消除,包頭經濟處在回升的階段,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3.6%,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最快的時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9.4%。但農村經濟恢復增長滯后,農牧民收入增速繼續低位徘徊,年均純收入實際增長12.9%。
十一五時期(2006-2010年):這期間,一攬子刺激內需保增長政策的實施,使得包頭經濟保持穩定增長。期間包頭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8.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4.2%。國家出臺促進農民增收措施,取消了農業稅和農產品特產稅,大力推行糧食直補等新政策,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減輕了農民負擔,使農民收入增速逐漸加快,這一時期包頭農牧民純收入年均增長13.4%。(詳見下表)。
從上述改革開放以來各個時期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的情況看,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總是伴隨著經濟增長的起伏而波動。
2014年,包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5506元。要實現2020年比2010年增長1倍,2020年目標值為46228元;若2015-2020年 的CPI增 速都按照2014年的1.8%測算,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達到的倍增目標值是57363元,年均名義增長9.5%,年均實際增長7.2%。由于2010-2014年城鎮完成年均名義增速達到11.3%,年均實際增長7.9%,所以為了完成目標,2015-2020年年均名義增長需達到8.3%,年均實際增長需達到6.7%。
2014年,包頭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為12713元。要實現2020年比2010年增長1倍,2020年目標值為15828元;若2015-2020年 的CPI增 速都按照2014年的1.8%測算,2020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要達到的倍增目標值是19642元,年均名義增長9.5%,年均實際增長7.2%。由于2010-2014年農牧民完成年均名義增速達到12.6%,年均實際增長9.1%,所以為了完成目標,2015-2020年年均名義增長需達到7.5%,年均實際增長需達到5.9%。
1.居民收入倍增是中央“十八大”提出的奮斗目標,自上而下有強大的政策推動力。包頭地方各級黨委政府以“富民強市”為宗旨,更加注重將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優化居民收入分配,為居民的收入倍增創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包頭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對比表(單位:%)
2.包頭經濟轉型升級正在加快推進,科技進步推動經濟增長貢獻提高。經過近幾年的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已初見成效,一批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正在加快成長。隨著經濟增長效率的提高,就業環境的改善,為居民整體收入提高提供了內生動力。
3.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動包頭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長。公共財政體制的不斷健全進一步推進了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包頭社會保障體系的深入建設也在不斷深化。在城鎮,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不斷建立健全;在農村,金融制度和土地經營流轉創新為農民持續增收提供了制度保障。體制機制的不斷完善為城鄉居民收入倍增提供了重要支撐。
1.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速度仍然不快,制約了經濟總量實現倍增的速度。包頭地處邊境地區,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環境約束加大,而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還需要一段較長的磨合時間,因此,包頭的經濟增長效率還會面臨持久的挑戰。
2.物價上漲壓力制約居民收入實際增長。由于地理位置偏遠,農業生產率低,大部分生活必需品都需要外地調運,物流成本高;農產品自給率不足將會帶動物價總水平的上漲,從而使居民的實際收入增長受到影響。
3.農民增收難度大,將影響收入倍增的實現。由于農戶種植與市場需求的信息不對等、農牧業長期處于低水平的分散種養殖等因素的制約,經營性收入提升困難;再加上農村人口文化素質相對偏低,非農就業收入增長困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農民工資性收入的增長。
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堅定不移地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升級傳統制造業,努力提高產業的附加值和技術含量,從而提高人均勞動生產率,并由此為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奠定產業基礎,讓居民充分享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形成和諧、相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一是要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擴大就業機會。二是要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指導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三是要進一步取消針對農民工的就業準入限制和歧視性規定,優化農民進城務工的政策環境;加大返鄉農民工的就業扶持力度,增加農民家庭工資性收入。四是進一步推進全民創業,完善稅費減免、補貼資助、金融支持等政策,搭建創業項目對接平臺和融資平臺,以貼息、補貼、獎勵等方式對創業培訓、創業基地、創業項目等給予支持。
加大對公共福利的投入,使之與財政收入增長相匹配,并通過轉移支付加大對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的扶持力度,特別是對低收入人群、貧困人口的扶持,多渠道保障和改善貧困群體的收入水平,確保低收入群眾收入高于社會平均增長水平,逐步縮小貧富差距。
要積極指導企業重點協商薪酬制度,增強企業薪酬制度的引導性、激勵性,保障職工的創新性勞動獲得合理報酬、提高收入水平,從而激發出更大的創新創造熱情,推動發展創新型經濟,為進一步提高職工工資收入水平提供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