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銘瞳
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編輯部,吉林長春 130012
基于網絡媒介的亞文化傳播及發展
徐銘瞳
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編輯部,吉林長春 130012
從網絡媒介的特性入手,對網絡媒介與亞文化的契合點做具體闡釋,研究亞文化在網絡媒介上得以廣泛傳播和發展的原因,同時對亞文化在傳統媒介上的發展現狀進行歸納分析,并試圖以此總結出亞文化在網絡時代發展的傳播規律。
亞文化;網絡媒介;網絡傳播
亞文化是指與大眾文化、主流文化相對應的那些非主流的、接受范圍相對局部的文化現象。亞文化不僅包含著與主文化相通的價值與觀念,也有屬于自己的獨特的價值與觀念,在一定的社會時期和文化背景下,它的接受度和認可性始終處于小眾范疇,在現實生活中往往處于一種從屬的、割裂的狀態。傳統媒體對亞文化的關注與傳播在早期比較有限,近年來,隨著社會文化的開放,亞文化逐漸被社會大眾了解接納,成為社會總體文化的一部分。尤其是網絡媒體興起以后,它本身固有的、傳統媒介不具備的一些特點為行走于大眾文化邊緣的亞文化的大范圍傳播提供了契機。
1.1 網絡資源共享的本質特征
在網絡上,由于發布資源的便易性與低成本,網民們往往會更為慷慨的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收藏,同時期待他人以此交換自己所需要的資源。這容易使人聯想到利他主義和利己主義的結合,但我們可以得到的更好的解釋是,這是一種有償獲取他人資源的心態,是網絡最初興起的原始目的,是實現資源共享的最基礎方式。
在網絡上發布的資源往往是成本低廉(甚至無成本)的公共物品,而發布者的目的首先是希望通過自己的舉動去影響其他的網絡用戶,使他們也能夠提供自己需要的資源。如果能夠得到他人的回饋(資源上的或者情感上的),都會鼓勵他們繼續無償的提供資源,但如果在自己的期待限度內沒有得到相應的回饋,他們也許就會放棄自己的善舉。因為這些舉動不過是對已有資源的粘貼轉移,并不會使自己蒙受什么經濟上的損失,所以人們為了能夠在網絡上獲得更高的名譽,同時得到他人適當的回報,都會持續的進行這種資源共享的行為。
亞文化在網絡上得以大量傳播,與網絡的這種資源共享的特性是分不開的。
1.2 網絡把關人責任的弱化
網絡媒介與傳統媒介在把關上最大的不同:
首先,把關人身份的不同。排除國家政府機關對各種媒介的控制與監測外,傳統媒介的把關人是由少數擁有媒介使用權的人擔任的;而網絡媒介中,因為媒介平臺的易操作性,在人人都可充當信息的發布者的同時,人人也都可成為把關人。
其次,傳統媒介把關人對信息的要求是:只有……才能發布;而網絡媒介則是:只要不……就能發布。在網絡媒介中,每一個用戶都可能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個人興趣的差異導致了網絡上信息的繁雜,許多以前沒有被人們所認識到的信息都可能因為個人興趣而被發布在網絡上,這給網絡上的信息分類與控制帶來了極大的難度。在這種情況下不能再硬性的對信息做出規定,因此“無損害”原則也就成了網絡信息控制的最佳方案,即“只要不……就能發布”。這是把關人職責的一種弱化,是新媒介時代權威對受眾的一種折中、妥協的表現。
這給亞文化提供了可以自由傳播的技術性支持。亞文化對社會或國家并不具有明確的危害性,在網絡的最終把關人一端無法對它進行準確清晰的信息分類,只能按照上面所說的“只要不……就能發布”的標準進行處理,這就使大量游走于主流文化邊緣的亞文化信息得以發布。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它會給一類特定的人群學習上的借鑒,為其帶來新的思維方式,改變人們舊有的觀念。這些改變或好或壞,要與受眾自身的因素結合在一起,由社會評判,而不是由媒介來充當審判者。
1.3 網絡匿名性的鼓舞
匿名性一直是網絡媒介言論自由的最大動力,亞文化的傳播也同樣離不開這點。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傳統觀念與亞文化之間的無意識對峙,人們在看待亞文化愛好者時往往也帶有有色眼鏡,認為這些人有別于大眾群體,不能以平常心去對待。許多亞文化愛好者因此不愿意向外界袒露自己的興趣,認為沒有共鳴,說了對方也不會懂,甚至有可能被人當成“心理有問題”。
但是相同的人、事,在網絡上卻呈現出不同的狀態。一些亞文化受訪者稱網絡是她們交流的最好媒介。目前國內的亞文化網站已經擁有了一定數目的固定瀏覽者。由此看出目前亞文化愛好者并不在少數。正是因為網絡的匿名性,使得人們可以不必擔心他人的目光,放心大膽的袒露自己的喜好,在網絡上自由的接收、發布亞文化資源,進行與此相關的活動,使亞文化的傳播擴大了其范圍。
1.4 網絡受眾自身的特征
我國目前的網絡用戶具有相對明顯的小齡化特征。網絡媒介在中國大規模的使用只不過是近十幾年的事情,掌握著電腦技術的大多是較為年輕的人群。這類人群具有鮮明的群體特點:首先,他們的傳統觀念沒有老輩人根深蒂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品位多樣化,對于各種新興事物都有興趣接觸,并且能夠在自己的判斷下選擇接受與否。其次,他們處于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工作壓力和家庭壓力;而在這個張揚個性的年代,他們對自我人格的追求也很強烈,他們意圖以一種獨特的形式來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用以證明自身的存在。而亞文化因為自身具有的獨特性和邊緣性,贏得了一批年輕人的青睞。他們喜好亞文化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產生的結果卻是一致,都以自己對網絡媒體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對亞文化的 傳播。
也正是網絡用戶的這些特征,使得一部分對亞文化有著強烈認同的人群,利用自己掌握的先進技術,在網絡上建設起大量的專門網站。可以說,年輕一代的網絡用戶是亞文化的最大支持者和傳 播者。
由于網絡的這些特點,使得網絡媒介在傳播信息時具有較大的獨立自主性而受到較少的限制,從而推動了亞文化的發展。亞文化在網絡上擴大其影響后,其出版定位的問題也隨之解決,得以從網絡媒介走向傳統媒介。
由于網絡媒介本身的一些局限性,如:數字文本閱覽起來沒有紙張舒適,易令人產生視覺疲勞,這種閱讀障礙是網絡媒體很難超越傳統媒介的。這使網民們不再滿足于網絡觀看,而希望可以像欣賞其他文學作品一樣,以書本的形式在何時何處都可以進行閱讀。同時,雖然我國目前的亞作品良莠不齊,不少人只依靠獵奇的描寫來贏取點擊率,但也存在著不少有影響的寫手,她們創作出一批受網民追捧的亞文化作品,這些作品喚起了網民們的收藏欲望,單單在電腦手機上進行存儲已經無法滿足網民們的需求,她們希望有書籍可以供她們永久的保存,這或許與人們的物質心態有關。
由于非主流文學作品的稿酬相對較低,而與此相對的卻是亞文化作品不斷增長的讀者群。為了獲取利潤,大量的出版社都把目光瞄準了亞文化產業,許多相關網站也都與出版社形成了合作關系,定期為出版社在網站上發布征稿啟事,催生了大量的亞文化類圖書和雜志。
但我們必須認識到的一個問題是,即使亞文化走向了傳統媒介,大部分亞文化雜志仍然是不被出版方公開承認的。主流社會對于非主流文化的本能敏感和抵觸,是亞文化在我國發展緩慢的最根本原因,即使網絡媒介的出現給了亞文化喘息的空間,也無法完全改變這種觀念。
當然,我們在論述上面這些問題時,要從客觀的角度去理解。亞文化本身具有很多爭議點。一些專家提出的不良的亞文化是否會影響青少年的價值取向,則是最具有爭議性的問題。心理學人士分析,亞文化的流傳可能會引發青少年潛在的極端思想,激發負面情緒,正是出于這種擔憂,輿論在面對此問題的時候,就顯得憂心重重。但亞文化在我國的傳播時間與主流文化相比十分短暫,在數據采集、跟蹤調查上都不足以進行論證,從理論角度而言,這一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明確的解釋。
我們對亞文化應采取一種什么樣的態度,不僅取決與對青少年對其的接受程度,也要冷靜的對待它帶來的負面效應。這種認識也許需要長時間的觀察,卻是對一種文化現象進行錘煉、驗證必不可少的過程。
網絡媒介為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帶來全新的技術動力,使其進入相對鼎盛的新時代,既是亞文化發展的必然經過,也是網絡媒介一個極其重要的“任務”。當亞文化最終被大多數人認同的時候,亞文化也就不能再稱為亞文化,而將作為一種主流文化被人們重新界定和認識。這種轉變從社會傳統角度看來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卻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
[1]張詩卓.社交網絡中的青年亞文化群體及其文化重構[D].重慶:西南大學,2014.
[2]喬旋.論SNS社交網站中青年亞文化的傳播[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
[3]程鵬程.試論青年亞文化影響下的大眾傳媒[D].揚州:揚州大學,2013.
[4]胡瓛.網絡傳播的青年亞文化批判[D].重慶:重慶工商大學,2013.
G2
A
2096-0360(2015)14-0013-02
徐銘瞳,編輯,主要從事編輯出版與新聞傳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