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祥龍 居益君* 徐 進
應用PDCA循環 強化危急值信息管理
董祥龍①居益君①*徐 進①
文章就某大型綜合醫院實行危急值信息平臺管理的現狀進行了調查,結合實際工作經驗,通過PDCA循環,利用魚骨圖工具分析影響醫院危急值信息平臺運行質量的關鍵因素,對信息系統本身、人員因素、環境因素等方面制定了整改措施。從根本上解決了信息系統不穩定、處理不規范、考核力度不夠等諸多問題,實現了危急值數據的信息化、標準化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了醫院危急值管理質量。
魚骨圖 危急值 信息系統
我院從2013年5月依托醫院信息系統,全面整合檢驗、檢查科室的危急值上報平臺,涉及科室為檢驗科、心電圖室、彩超室、放射科、內鏡中心、病理科。系統實現方式為:檢驗通過在LIS中設置檢驗項目危急值閾值范圍,LIS危急值信息自動發送至患者所在住院科室護士站電腦上,護士站電腦會自動彈出危急值提醒窗口,該窗口具有鎖屏功能,必須進行處理,另外如果十分鐘沒有進行處理,該條危急值不處理信息會返回到檢驗科電腦,檢驗科人員再次電話通知病區醫護人員,確保危急值信息得到及時處理。其他檢查科室危急值處理方式為:檢查終端系統如PACS,報告界面添加“危急值”按鈕,點擊后填寫危急值信息,發送至護士站電腦。
1.1 計劃階段(Plan)
1.1.1 存在問題。通過現場調查全院臨床科室、檢
驗科、心電圖室、彩超室、放射科、內鏡中心、病理科危急值處理和登記情況,梳理問題如下:(1)醫技科室危急值系統記錄和手工登記并存,手工登記內容不一致、不規范。(2)病區護士通知醫生處理危急值信息,處理意見填寫不規范、處理時間不及時。(3)病區護士手工登記危急值信息。(4)危急值發送和接收不成功。(5)危急值閾值設置不規范。(6)部分醫技科室電話通知危急值信息。
1.1.2 原因分析。針對問題分析原因如下:(1)考核手段單一,執行力不夠。(2)部分醫技科室對危急值系統操作不熟悉,重視度不夠。(3)檢驗危急值設置更新不及時。(4)非數值型危急值需要人工判斷,判斷不準確。(5)危急值數據發送不成功,醫技科室危急值系統信息無反饋。(6)臨床科室危急值系統數據接收不成功。(7)危急值處理內容填寫不規范、時間滯后。影響危急值信息管理質量的問題見圖1。

圖1 影響危急值管理質量原圖
1.1.3 制定計劃及提出措施。一是醫務部聯合護理部、信息處,各抽調1名工作人員利用1個月的時間專門到醫技科室和臨床科室進行制度和流程培訓。二是將危急值信息系統操作手冊和危急值報告范圍,通過醫院內網考試的形式,讓大家深入學習和掌握。三是全面收集、梳理各醫技科室和臨床科室存在的共性和個性問題,進行分類。四是聯合醫務部、護理部、醫技科室共同商定解決辦法,強化信息化管理手段。
1.2 執行階段(Do)
1.2.1 通過危急值系統調取2014年數據,分別按發送方和接收方分類,比對醫技科室和病區護士手工登記本,找出漏報數據。
1.2.2 處理發送方——醫技科室存在問題。一是操作人員不熟悉流程:利用科室學習日統一培訓,幫助科室人員掌握危急值操作。二是檢驗危急值設置錯誤:與檢驗科信息聯絡員一起對照危急值報告制度上危急值項目和范圍,修訂危急值閾值。三是非數值型危急值:影像科、彩超室等危急值需要人工判斷,與醫務部、醫技科室一起梳理,規范描述發送危急值診斷及內容。四是信息處對醫技科室發送危急值電腦全面梳理,確保危急值系統安裝到位,確保系統中電腦IP地址維護正確。五是逐一解決因系統引起的危急值不能發送的問題,確保同類問題不再出現。六是危急值發送成功,一定要及時關注系統自動反饋信息,10分鐘之內,電腦上有病區處理反饋信息的,不需要手工登記。
1.2.3 處理接收方——臨床科室存在問題。一是操作人員不熟悉流程:利用學習日和召開臨床醫生、護士信息聯絡員培訓會議形式,培訓危急值制度和流程。二是護士站接收不到危急值:梳理全院護士站電腦IP地址,確保系統維護正確;確保護士站電腦危急值安裝到位,危急值信息沒有自動接收的,要及時反饋至信息處。三是危急值處理不及時、手工登記:調整護士站電腦位置,加強休息時間危急值處理意識,危急值系統處理過的數據不需要手工登記。
1.2.4 危急值系統——處理信息系統存在問題。一是信息處安排專人負責危急值系統,確保危急值系統穩定運行。二是形成科室制度,醫技科室和病區新增電腦,信息處分管人員需及時安裝危急值系統,記錄IP地址,及時維護。三是信息處定期到醫技科室和病區,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
1.3 檢查階段(Check)
1.3.1 醫務部巡查全院臨床科室和醫技科室,通過考試形式檢查危急值制度和流程知曉情況,結果有明顯改善。
1.3.2 醫務部、信息處通過系統查看檢驗危急值項目和閾值設置,與危急值制度上內容完全一致。
1.3.3 信息處安排月度巡查,重點查看醫技科室和病區護士站危急值安裝情況和IP地址,與系統維護IP對照,確保安裝和維護到位。
1.3.4 檢查醫技科室和護士站手工登記本,核對雙方系統統計和手工登記內容,確保一致。
1.4 處理階段(Action) 通過檢查,評價改進措施是否達到預期效果,是否有新問題出現,對未解決問題或新問題納入到下一個PDCA循環,從而促進危急值管理質量的持續改進[1]。我院危急值管理經過3個月的檢查、整改,達到了如下效果:
1.4.1 確定了將危急值信息系統管理制度列入醫技科室和臨床科室基本管理制度。質量管理部門制定了危急值考核制度,制定了獎懲措施。
1.4.2 確定了臨床科室單元調整、新增電腦、新增設備,如有網絡IP地址改動,信息系統及時調整,列入信息處調整科室預案。
1.4.3 設備的新增和檢驗、檢查方法的改變,危急值項目和發送內容需及時調整,保障危急值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
通過4個月危急值信息管理的PDCA循環,危急值數據通過信息系統發送和處理的由2014年1月的60%上升到2015年5月的95%。由于危急值系統中信息流程通過信息流推送和反饋的方式流轉,一旦出現發送或者接收不成功時,會延誤患者病情診斷和治療,進而會引發醫療安全事故,這就要求醫技科室和臨床科室人員提高認識,熟練危急值操作,熟悉整個流程。信息處工作人員提高責任心,定期巡查危急值系統運行情況和客戶端軟、硬件運行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確保系統高效、平穩運行。
1 方寶花,邵亞莉.運用PDCA循環法進行“危急值”管理[J].衛生政策與管理,2012,50(12):122-123.
·本文編校 程福珍·
2015-06-15)
①蘇北人民醫院 揚州市 225001
*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