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軼珊,趙 榮,李云霞,畢 清 (云南省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云南昆明650118)
在實體瘤中最為常見的一種腫瘤是乳腺癌,治療此類腫瘤最為常見的方式是化療.盡管手術可在一定程度上免去腫瘤負荷,但依然會有腫瘤細胞殘留,這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一定影響,不利于患者的預后[1].已有研究表明手術后采取化學抗癌可有效殺滅殘存的腫瘤細胞,并且借助化學藥物的作用,有利于乳腺癌患者術后生存率的改善[2].伴隨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關于乳腺癌的化療方案也在日益更新.當前,在臨床中輔助乳腺癌化療應用最為廣泛的化療方案是 TAC與 AC→T[3].本研究選取2011-01/2014-01在我院經乳腺癌手術治療后,并采取TAC或者AC→T方案進行化療的患者,并比較兩種化療方案所帶來的不良反應,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01/2014-01手術治療后經病理證實具有浸潤性乳腺癌存在的68例患者納入本研究,其納入標準[4]:①化療的患者均是經乳腺癌手術治療;②根據乳腺癌臨床指南要求,均可采用TAC與AC→T方案化療的患者;③在化療前,骨髓、肝臟、心功能,血、尿常規,B超,胸片,心電圖檢查均表現為正常;④乳腺癌手術后的患者均可完成整個化療周期.排除標準:①在化療期間出現疾病進展;②難以完成整個化療周期的患者;③在化療前肝臟、心臟、骨髓功能檢查表現為異常的患者.整個研究均在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的情況下完成,并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才得以實施.根據隨機數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n=34)和對照組(n=34).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理類型、絕經情況、TNM分期等臨床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n=34)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TAC化療方案進行化療,主要包括多西他賽、多柔比星及環磷酰胺藥物的聯合使用,觀察組患者采用AC→T序貫方案進行,主要是多柔比星、環磷酰胺→多西他賽藥物的使用.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化療前1 d與化療后7 d免疫功能、血象及細胞因子水平的變化,其中免疫功能檢測指標包括淋巴細胞亞群中的 CD4+、CD8+、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其中采取流式細胞儀進行淋巴細胞亞群的檢測、免疫球蛋白采用常規檢測即可.血象包括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白細胞(white blood cell,WBC),均采用常規鏡檢即可,細胞因子水平包括血清IL-4、IL-10,均利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檢測,均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試劑盒由上海太陽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兩組患者經不同化療方案化療后,對其化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予以分析.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1.5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化療前后淋巴細胞亞群情況 化療前,兩組患者的淋巴細胞亞群無明顯差異(P>0.05),化療后,組內比較,和化療前相比,兩組患者的CD4+、CD8+、CD4+/CD8+水平均得到明顯提高,但組間比較,發現觀察組患者的CD4+(43.22±2.76)%、CD8+(42.45 ±4.32)%、CD4+/CD8+(1.96 ± 0.35)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 2).
表2 兩組患者化療前后淋巴細胞亞群情況 (n=34,±s)

表2 兩組患者化療前后淋巴細胞亞群情況 (n=34,±s)
aP <0.05 vs本組化療前;cP <0.05 vs對照組化療后.
組別 CD4+(%) CD8+(%) CD4+/CD8+觀察組化療前 32.07 ±1.76 27.46 ±1.43 1.07 ±0.15化療后 43.22 ±2.76ac 42.45 ±4.32ac 1.96 ±0.35ac對照組化療前 32.11 ±1.78 27.65 ±1.46 1.08 ±0.16化療后 37.32 ±2.35a 34.22 ±3.26a 1.43 ±0.42a
2.2 兩組患者化療前后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變化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組內比較,兩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但組間比較,觀察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IgA、IgG、IgM 水平分別為(1.25 ±0.11)g/L、(8.21 ±1.22)g/L、(1.24 ±0.21)g/L,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化療前后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變化(n=34,± s,g/L)

表3 兩組患者化療前后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變化(n=34,± s,g/L)
aP <0.05 vs本組化療前;cP <0.05 vs對照組化療后.
組別IgA IgG IgM觀察組化療前 2.54 ±0.42 14.21 ±3.22 2.35 ±0.52化療后 1.25 ±0.11ac 8.21 ±1.22ac 1.24 ±0.21ac對照組化療前 2.57 ±0.32 14.25 ±3.21 2.41 ±0.54化療后 2.01 ±0.26a 11.34 ±2.33a 1.76 ±0.34a
2.3 兩組患者化療前后血象情況分析 化療前,兩組患者的血象情況無明顯差異(P>0.05),化療后,組內比較,兩組患者的PLT、WBC水平均高于化療前,但組間比較,觀察組患者的PLT、WBC水平分別為(175±24)×109/L、(8.43 ±2.42)×109/L,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4).
表4 兩組患者化療前后血象情況分析(n=34,±s,×109/L)

表4 兩組患者化療前后血象情況分析(n=34,±s,×109/L)
aP <0.05 vs本組化療前;cP <0.05 vs對照組化療后.
組別PLT WBC觀察組化療前 146 ±21 5.34 ±1.03化療后 175 ±24ac 8.43 ±2.42ac對照組化療前 147 ±23 5.37 ±1.07化療后 159±25a 7.11 ±1.78a
2.4 兩組患者化療前后細胞因子水平變化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細胞因子水平無明顯差異性(P>0.05),治療后,組內比較,兩組患者的 IL-4、IL-10細胞因子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但組間比較,發現觀察組患者的 IL-4(46.32 ±4.22)U/mL、IL-10(34.21 ±4.21)U/mL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5).
表5 兩組患者化療前后細胞因子水平水平變化(n=34,± s,U/mL)

表5 兩組患者化療前后細胞因子水平水平變化(n=34,± s,U/mL)
aP <0.05 vs本組化療前;cP <0.05 vs對照組化療后.
組別IL-4 IL-10觀察組化療前 21.45 ±3.53 18.02 ±3.52化療后 46.32 ±4.22ac 34.21 ±4.21ac對照組化療前 21.36 ±3.55 18.08 ±3.54化療后 34.21 ±3.87a 25.45 ±3.87a
2.5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狀況分析 觀察組患者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率與減少性的中性粒細胞發熱的不良反應率分別為44.12%、26.47%,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但兩組患者在水鈉潴留、外周神經毒性、皮膚指甲改變及過敏反應等不良反應方面無明顯的差異性(P >0.05,表6).

表6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狀況分析 [n=34,n(%)]
大部分化療藥物均會帶來不同程度上的不良反應,可分為特殊與共有兩類,特殊不良反應包括心臟、神經系統及皮膚黏膜均伴有毒性,共有不良反應:包括局部刺激、惡心嘔吐、骨髓抑制及脫發等[5-6].本研究主要是對多西他賽所引發的不良反應予以探討,對其臨床特點進行分析,以制定出有效的預防對策.
使用多西他賽藥物進行化療后,較為常見的不良反應是骨髓抑制,表現為中性粒細胞數量的減少,其中較為明顯的不良反應是運用TAC方案治療,主要與化療中3類藥物聯合使用有關[7-8].采取TAC方案進行化療的患者,其Ⅲ-Ⅳ度的中性粒細胞數量減少的不良反應率高達79.41%,大多數為減少性的中性粒細胞發熱,占64.71%.大部分體溫為39℃~40℃,然而并沒有發現嚴重感染與低血壓者.由于中性粒細胞數量的減少及骨髓抑制屬于依賴劑量類型的毒性反應,因此在采取AC→T方案治療時,其單獨使用多西他賽,會明顯降低發熱癥狀的發生率及Ⅲ-Ⅳ度的中性粒細胞數量減少,在患者中具有更好的耐受性[9-10].基于上述因素,臨床治療過程中常常將TAC方案運用在60歲以下的患者中,要求具備良好的營養狀況及健康的身體素質,并且在化療期間前來醫院做隨訪也較為方便,或者腫瘤存在較晚的分期,若使用其他化療方案均會給患者的預后帶來影響[11-12].在治療中,常常把TAC方案視為新輔助化療,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中使用,力爭實現見效快、周期短的目標,而在術后患者存在復發轉移的高風險性,則需采取AC→T方案[13].本研究通過對患者分別采取TAC方案與AC→T方案進行化療后發現,行AC→T方案進行化療的患者,其 CD4+、CD8+、CD4+/CD8+、PLT、WBC、IL-4、IL-10 水平程度明顯高于TAC方案化療的患者,IL-4、IL-10細胞因子水平低于TAC化療的患者,表明多柔比星、環磷酰胺→多西他賽藥物組成的化療方式能對腫瘤化療藥物毒性起干預作用,加強患者的機體免疫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造血系統.
本研究均有少數患者伴有過敏反應,發現患者在采取多西他賽進行注射后,在幾分鐘內伴有寒戰、皮膚瘙癢、潮紅、手足麻木等輕度過敏現象.藥物停止輸注后,采取抗敏藥物的使用及吸氧等措施,當患者的癥狀消失之后,又再次以緩慢的速度輸入多西他賽,需注意的是,在輸入過程中一定要加強監護,若再次出現嚴重過敏反應時,需停止藥物的使用.但需對某些患者加強注意,可能曾經沒有出現過因多西他賽而過敏,再次使用此藥物時也會伴有過敏不良反應.
水鈉潴留以心包積液、胸腔積液、手足水腫、體重加重、腹水等現象呈現,若有此不良反應出現時,需采取利尿藥[14].本研究中34例患者采取TAC方案化療,共有1例出現水鈉潴留,但經使用利尿藥后,有所好轉.在使用多西他賽化療后,最為常見的蓄積性及劑量依賴性毒反應是外周神經出現病變,其癥狀較為嚴重的均較少出現,大部分是輕微反應,主要表現為感覺性障礙,藥物停止使用后有所好轉,在本研究中,采取TAC與AC→T方案化療后,伴有Ⅲ-Ⅳ度外周神經病變的患者為1例,大部分均是輕度的外周神經病變,主要表現為皮膚瘙癢、刺痛、燒灼等,在化療后可通過腺苷鈷胺注射的方式或者維生素B6口服的形式,使不良反應得以緩解.在68例患者中,共有17例患者伴有皮膚指甲變化,主要有脫皮、皮膚干燥、角化、顏色變化等表現,也有少部分患者伴有指甲顏色變黃、變暗、甲床松動及角質化等.相關研究顯示,其中存在皮膚、指甲改變的患者大部分也存在外周神經炎,而采取腺苷鈷胺注射的方式或者維生素B6口服,不但有利于外周神經癥狀的改善,也會對損傷的皮膚、指甲起改善作用[15].由于皮膚、指甲改變屬于可逆型,大多數在停止化療1年后均會自行好轉.
綜上所述,乳腺癌患者術后采取AC→T方案化療,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強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細胞因子水平和血象情況,AC→T與TAC不同化療方案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然而大多數以Ⅲ度以下為主,均能耐受,是可逆、可處理、可預見的,予以有效的處理后,均有利于患者的預后.
[1]艾中平,周建榮.乳腺癌化療相關癥狀隨療程的變化趨勢[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0):2346-2348.
[2]張曉輝,孫 強,周易冬,等.早期乳腺癌患者AX方案輔助化療的不良反應及生活質量觀察[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2,21(5):499-502.
[3]張曉清,劉鵬熙,任黎萍,等.TAC與FAC方案在乳腺癌新輔助化療中的療效比較[J].實用醫學雜志,2011,27(1):38-40.
[4]陳建林,季麗萍.乳腺癌術后化療常見不良反應的護理干預[J].江蘇醫藥,2015,22(5):616-617.
[5]謝祥紅,楊長瓊,周建麗,等.乳腺癌患者術后感染臨床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7):1736-1738.
[6]吳 喬,張國強,王 姍.小于全乳切除聯合化療治療乳腺癌的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20):3341-3343.
[7]Vulsteke C,Pfeil AM,Maggen C,et al.Clinical and genetic risk factors for epirubicin-induced cardiac toxicity in early breast cancerpatients[J].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15,152(1):67-76.
[8]韓 穎,李 青,徐兵河,等.老年乳腺癌患者應用非蒽環類輔助化療方案的安全性及耐受性臨床研究[J].中國癌癥雜志,2014,24(5):367-373.
[9]張 彥,李 曼,趙 璐,等.乳腺癌不同劑量表柔比星聯合輔助化療的療效分析[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4,21(15):1168-1173.
[10]張鳳春,徐海燕,徐光如,等.胸苷酸合成酶基因多態性與不同種族乳腺癌FEC方案化療不良反應相關性研究[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34(6):850-854.
[11]盛樹海,鄭 進,劉廣寅,等.多西紫杉醇和表阿霉素及環磷酰胺聯合化療與序貫化療近期不良反應的比較[J].廣東醫學,2013,34(11):1773-1775.
[12]Rebegea L,Firescu D,Dumitru M,et al.The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occurrence of arm lymphedema after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J].Chirurgia(Bucur),2015,110(1):33-37.
[13]陳江華,趙建華,唐金海,等.環磷酰胺代謝酶基因多態性與乳腺癌化療反應相關性的探討[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2,19(10):726-730.
[14]徐玉瑞,巢 琳,陳力平.TC與CEF方案作為早期乳腺癌術后輔助化療方案的臨床比較[J].廣東醫學,2011,32(21):2805-2808.
[15]韓冬梅,陸浩楊.乳腺癌術后化療不良反應的護理[J].山東醫藥,2011,51(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