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崇,蔡天勇,馬 晗,李永剛,凡豫新,江 濤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醫院普外科一病區,新疆阿克蘇843000)
急性膽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ABP)在臨床多發、常見、病因復雜、病勢急重、預后較差,根據患者的病情特征選擇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是臨床中廣泛關注的問題.本研究將38例ABP患者分為梗阻組與非梗阻組作對比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01/2015-01我院收治的38例ABP患者,均滿足:①就診患者具有上腹疼痛、壓痛、發熱等癥狀,經病理檢查證實出現胰腺病變、超聲、CT檢查提示膽囊結石、胰腺腫大、生化檢查提示白細胞增多而被確診為患有ABP;②患者接受術前病情評估、APACHE-Ⅱ評分而確定病情嚴重程度;③排除酒精性、外傷性胰腺炎病例.將上述病例按照總膽紅素的含量是否超過17.0 mmol/L分成兩組.梗阻組16例患者術前的總膽紅素含量≥17.0 mmol/L,其中男、女分別有9例和7例,平均年齡(47.8±3.1)歲,重癥、輕癥 ABP分別有 6例和 10例;非梗阻組22例患者術前的總膽紅素含量<17.0 mmol/L,本組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齡(47.2±2.9)歲,重癥、輕癥ABP分別有7例和15例.
1.2 方法 ①梗阻組:對本組患者實施腹腔鏡輔助下的膽囊切除術+清創引流(重癥ABP)或行急診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括約肌入取石術+膽管引流術(輕癥ABP),針對術后出現的感染、胰漏、腹腔膿腫等并發癥則予以抗感染、引流、營養支持等對癥處理.②非梗阻組:本組22例在病情評估基礎上首先接受兩周的保守治療,內容包括術前禁食、抗炎抑酸、腸胃減壓、平衡電解質等,待患者滿足手術條件后實施手術,手術方案、并發癥處理同梗阻組.
1.3 療效評價 在手術結束后3個月對所選患者進行CT檢查、超聲檢查、血液生化檢查,參照胰腺炎治療效果評價標準、檢查結果、癥狀改善情況,將研究中ABP手術療效標準制定如下.治愈:治療后患者的黃疸、炎癥癥狀完全消失,體溫、各項參數恢復正常,無并發癥、復發情況出現;有效:治療后ABP相關癥狀顯著改善、術后并發癥得以治愈;無效:治療后患者的ABP癥狀無改善、加重、并發癥難以消除、復發.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 術后3個月,梗阻組的治愈率、總有效率分別為50.0%和87.5%,而非梗阻組的治愈率、總有效率則分別為45.5%和86.4%,兩組的治愈率、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梗阻型、非梗阻型ABP患者的手術效果對比 [n(%)]
2.2 術后并發癥 術后3個月內,梗阻組患者中出現腹腔膿腫、胰漏、感染現象的分別有2例、3例和1例,術后并發癥率為37.5%,明顯高于非梗阻組的6.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表 2).
ABP是一種在結石、寄生蟲、膽管堵塞等因素的作用下而引發的急性膽道病變,其臨床表現以全身炎性反應、上腹疼痛為主.

表2 兩組ABP患者在術后3個月內的并發癥情況比較 [n(%)]
ABP作為臨床中最為常見的胰腺炎,具有病因復雜、病勢急重、易復發、病死率高等臨床特點,這也對ABP的臨床診斷、治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根據ABP患者的的病變特征、病情嚴重程度和實際治療需求選擇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對于提高手術成功率、減少術后并發癥、促進患者快速康復均具有重要的意義[2].相關研究[3]提示,梗阻型 ABP患者的病勢更急、危險更大.本研究將38例ABP患者根據其是否發生膽管梗阻分為兩組,并分別采用不同的方案實施治療.結果顯示,兩組的治愈率、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我院的分型治療策略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在術后3個月內,梗阻組的術后并發癥率也顯著高于非梗阻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術前實施抗炎治療、胃腸減壓、平衡電解質、抑酸等保守治療對于保證手術安全性具有一定的作用,在ABP患者的臨床治療中也宜采取病情評估、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的策略.
[1]宋海模.72例膽源性急性胰腺炎的臨床診斷及治療[J].當代醫學,2015,21(15):80-81.
[2]楊艷瓊.急性膽源性胰腺炎37例臨床療效探討[J].吉林醫學,2015,36(14):3026-3027.
[3]林澤偉,劉吉奎,劉曉平.急性膽源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療體會[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5,20(5):376-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