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學忠 史克倩 聞 艷 楊同華 沈曉梅 陸智祥 賴 洵
(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血液科,云南 昆明 650032)
多發性骨髓瘤(MM)患者多存在染色體異常的改變,其病變過程與MM的發病機制、臨床分期、免疫學分型與臨床預后存在緊密聯系〔1〕。本研究主要研究熒光原位雜交(FISH)在MM染色體異常檢測中的應用價值,以期改善血液系統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效果。
1.1 對象 選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初治MM患者24例,均符合《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2〕,經細胞形態學、免疫固定電泳、血清免疫球蛋白等檢查確診。其中男女比例15∶9,年齡37~76歲,中位年齡64歲,骨髓漿細胞比例15.5%~86.5%,免疫學分型:IgA型6例(其中κ型3例,λ型3例),IgG型15例(其中 κ型6例,λ型9例),IgM 型1例,輕鏈型2例;Durie-Salmon分期標準分期:IA期2例,IB期1例,ⅡB期3例,ⅢA期15例,ⅢB期3例。
1.2 儀器與試劑 MM檢測試劑盒購自北京金菩嘉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共包含五組DNA探針,分別為:GLP RB1、GLP P53、GLP D13S319、GLP IGH、GLP 1q21;甲酰胺、洗滌液、緩沖液、無水乙醇、淋巴細胞分離液等均購自昆明中云美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采用Carl Zeiss Axio Scope A1熒光顯微鏡,IKaros、Isis圖像分析系統行骨髓標本分析。
1.3 常規G顯帶技術 采集患者的2 ml骨髓,常規G顯帶技術檢測染色體,參照《人類細胞遺傳學國際命名體制》進行染色體核型識別與描述〔3〕。
1.4 FISH技術 肝素管采集患者的2 ml骨髓,提取有核細胞、制片,按照探針試劑說明書要求進行DNA變性、雜交、洗片、復染。在熒光顯微鏡下分析患者的骨髓標本,選用合適的濾片組,在100倍物鏡下觀察細胞核的FISH結果并進行信號計數和比值計算,計數200個細胞,統計異常細胞所占的百分率。
1.5 判斷標準 RB1與P53基因異常:細胞內只有1個綠色熒光信號,D13S319基因缺失:細胞內只有1個紅色熒光信號,IGH基因異常:細胞內有分離的紅色或綠色熒光信號,1q21基因異常:細胞內有3個紅色熒光信號〔4〕;MM陽性標準:患者異常百分比大于正常閾值〔5〕。
1.6 統計學處理 用SPSS20.0軟件進行分析,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
2.1 兩種不同檢測方案的染色體異常檢出情況 常規G顯帶技術的1q21陽性率與染色體異常總檢出率均顯著低于FISH(P<0.01);常規G顯帶技術未檢出其余四種異常,FISH的檢出率明顯上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2.2 FISH的染色體異常檢出情況 14例檢出基因異常的MM患者中,4例(16.67%)為一種異常者,5例(20.83%)為兩種異常者,4例(16.67%)為三種異常者,1例(4.17%)為四種異常者。

表1 兩種不同檢測方案的染色體異常檢出情況〔n(%),n=24〕
2.3 染色體異常與免疫學分型與臨床分期相關性 MM患者存在染色體異常的主要免疫學分型為IgG型,臨床分期為ⅢA期。不同免疫學分型與臨床分期的染色體異常檢出率組內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染色體異常與免疫學分型與臨床分期相關性〔n(%)〕
細胞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研究成果指出,MM患者的染色體改變與其分型、分期及預后有關,可見染色體異常改變在MM的發病機制中可能發揮重要作用,深入分析染色體異常情況利于指導臨床診斷及治療〔6,7〕。傳統細胞遺傳學方法主要通過有絲分裂與中期分裂分析染色體異常情況,但MM患者的細胞分裂指數較低,處于增殖期的腫瘤細胞通常不到1%,因此,傳統染色體檢測方法的檢出率僅為25%~30%〔8〕。FISH技術采用設定特異性探針,使用未培養的間期細胞來識別與描述染色體核型,有效改善了檢測的特異性與靈敏度,提高異常染色體的檢測效果。
本研究結果與文獻報道〔9〕結果一致,證實MM患者染色體異常以IGH基因重排最常見。分子生物學技術實驗表明,13號染色體的缺失對M患者的生物學行為有一定影響,臨床檢測常用探針為RB1、D13S319,其檢測結果已作為負性預后指數用于評價臨床治療方案的療效〔10〕。本研究表明P53基因缺失多發生在MM晚期且發生率較低,分析原因是:P53基因缺失是MM患者疾病進展中的一個繼發事件,作為短生存期的獨立預后指標,其出現可提高機體抗化療藥物的敏感性,激活血管新生級聯反應,增加骨髓中的微循環血量,縮短患者生存期,此生物學異常在臨床中較少見〔11,12〕。進一步分析染色體異常與免疫學分型的相關性,得出MM患者的免疫學分型以IgG型為主,其具體影響機制有待臨床擴大樣本容量,繼續深入研究與驗證。
綜上所述,MM患者應用FISH技術行染色體異常檢測,可相應提高其臨床確診率,發現常規G顯帶技術不能檢出的基因位點缺失與重排,其中染色體異常以13號染色體缺失與IGH基因重排較為常見,染色體異常與臨床分期與免疫學分型之間有相關性,以Ⅲ期和IgG型為主,根據檢查結果,有助于判斷患者疾病分型及分期,給予針對性的治療措施,從而延長患者生存期,保障其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利于指導臨床診斷與治療。
1 汪興洪.多發性骨髓瘤骨病發病機制的研究及治療進展〔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13;18(6):705-9.
2 張之南,沈 悌.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第3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232-5.
3 Walker BA,Wardell CP,Chiecchio L,et al.Aberrant global methylation patterns affect the molecular pathogenesis and prognosis of multiple myeloma〔J〕.Blood,2011;117(2):553-62.
4 荊 源.53例多發性骨髓瘤細胞遺傳學研究〔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1;19(1):68-72.
5 田祖國.多發性骨髓瘤染色體異常的熒光原位雜交技術檢測〔J〕.重慶醫學,2013;42(26):3125-7.
6 吳 蔚.染色體R顯帶和FISH技術在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診斷中的價值〔J〕.臨床血液學雜志,2011;24(5):314-5.
7 曹鵬飛.熒光原位雜交技術檢測多發性骨髓瘤染色體異?!睯〕.中南大學學報,2012;37(10):983-9.
8 辛 雪.多發性骨髓瘤遺傳學異常的研究進展〔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2013;7(11):5027-9.
9 馬 玲.21例多發性骨髓瘤分子遺傳學異常的FISH檢測的意義〔J〕.臨床血液學雜志,2011;24(4):193-5.
10 段衍超.單純i(17q)染色體異常在血液腫瘤中的表達及意義〔J〕.臨床血液學雜志,2014;27(1):40-4.
11 古麗美熱·艾買如拉.復雜核型異常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的p53基因異常及其臨床意義〔J〕.廣東醫學,2014;354(1):96-8.
12 謝咪雪.p53家族成員及相互作用與白血病關系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3;21(5):1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