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駿 麥高陽 李有佳 唐景華 (佛山市高明區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廣東 佛山 528500)
糖尿病血管病變是常見的糖尿病并發癥,嚴重者可以引起患者死亡。研究認為〔1〕,血清甘油三酯(TG)表達水平的增高是動脈粥樣硬化(AS)及冠心病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也被有關專家認為這是導致血管內皮功能受損的起始誘因。然而,目前對于糖尿病患者脂肪餐后血清TG變化不夠深入〔2〕。本研究觀察老年糖尿病患者脂肪餐后血管內皮活性物質一氧化氮(NO)、內皮素(ET)-1、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PAI)-1及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t-PA)動態變化與TG的關系,以探討老年糖尿病患者餐后脂代謝紊亂對血管內皮因子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就診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62例為研究組,納入標準:①糖尿病診斷應符合WHO診斷標準;②年齡60~80歲;③無嚴重冠心病、高血壓;④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有腦血管、慢性肝腎疾病;②有甲狀腺疾病、惡性腫瘤等消耗性疾病者;③近期3個月內服用過調脂類藥物。選取同期門診體檢的老年健康者50例作為對照組,兩組年齡、性別構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s)
組別 n 男/女(n) 年齡(歲) 體質指數(kg/m2)62 34/28 70.28±6.87 24.38±2.13對照組 50 29/21 71.22±5.98 24.83±1.76 χ2或t值 0.112 -0.762 -1.120 P值研究組>0.05 >0.05 >0.05
1.2 脂肪餐試驗方法 所有受試者在試驗期間停止一切藥物治療,僅可飲用適量開水,禁止劇烈運動、禁煙、禁酒。受試者空腹12 h后,于次日清晨進食總熱量為3.5×103kJ的脂肪餐,該脂肪餐的組成主要有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分別抽取受試者餐前和餐后2、4、6 h共4個時間點的靜脈血液備用。
1.3 血脂測定方法 采用氧化酶終點法測定受試者0、2、4、6 h血清TG水平。該指標采用B2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測定(北京普利生儀器有限公司生產),用于檢測人血清TG的試劑盒由上海佳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并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測定。
1.4 血管內皮活性因子測定方法 血清NO采用ELISA法進行測定,試劑盒由上海微蒙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血清人ET-1采用ELISA法測定,試劑盒由上海通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血清PAI-1采用ELISA法進行測定,試劑盒由上海紀寧實業有限公司提供。血清t-PA采用ELISA法進行測定,試劑盒由南京森貝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Pearson相關分析。
2.1 兩組脂肪餐后TG變化 研究組脂肪餐后0、2、4、6 h TG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和對照組TG在脂肪餐后4 h達到高峰,隨后開始降低。見表1。
2.2 兩組脂肪餐后血清NO、ET-1變化 研究組脂肪餐后0、2、4、6 h NO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而ET-1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脂肪餐后NO逐漸降低,ET-1水平逐漸升高,而對照組脂肪餐后2 h NO達高峰后降低,6 h達到餐時水平,餐后2 h ET-1最低,6 h恢復到餐時水平。見表2。
表1 兩組脂肪餐后4個時間點TG變化(±s,mmol/L)

表1 兩組脂肪餐后4個時間點TG變化(±s,mmol/L)
與同組餐后0 h比較:1)P<0.05;與同組餐后2 h比較:2)P<0.05;與同組餐后4 h比較:3)P<0.05;下表同
0 h 2 h 4 h 6 h研究組 62 1.02±0.162.18±0.221)2.45±0.311)2)1.97±0.251)2)3)組別 n<0.05 <0.05 <0.05 <0.05對照組 50 0.64±0.121.24±0.241)1.47±0.291)2)1.14±0.201)2)3)t值 13.925 21.584 17.114 19.062 P值
表2 兩組脂肪餐后4個時間點血清NO、ET-1變化情況(±s)

表2 兩組脂肪餐后4個時間點血清NO、ET-1變化情況(±s)
臨床指標 餐后時間研究組(n=62)對照組(n=50) t值 P值NO(μmol/L)0 h 51.26±5.28 72.19±8.06 -16.526<0.05 2 h 44.28±6.421)97.01±11.021)-31.624<0.05 4 h 41.05±6.281)2)82.22±7.191)2)-32.325<0.05 6 h 36.29±5.191)2)3)73.01±8.11 -29.046<0.05 ET-1(ng/L) 0 h 102.03±12.07 72.12±11.01 13.554 <0.05 2 h 110.07±14.011)56.08±10.031)22.914 <0.05 4 h 119.20±13.021)2)66.58±10.121)2)23.428 <0.05 6 h 124.02±12.011)2)3)73.01±11.32 22.922 <0.05
2.3 兩組脂肪餐后血清PAI-1、t-PA變化情況 研究組脂肪餐后0和4 h PAI-1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而t-PA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TG與血管內皮活性因子相關性分析 研究組TG與NO、t-PA呈負相關(r= -0.432、-0.673,P <0.05),而與 ET-1、PAI-1呈正相關(r=0.533、0.612,P <0.05)。
表3 兩組脂肪餐后血清PAI-1、t-PA變化情況(±s)

表3 兩組脂肪餐后血清PAI-1、t-PA變化情況(±s)
t-PA(ng/ml)組別 n PAI-1(ng/ml)0 h 4 h 0 h 4 h研究組 62 45.02±9.82 50.02±9.111)7.39±2.61 5.18±2.181)對照組 50 30.15±6.93 32.16±8.13 12.01±3.90 9.78±2.071)t值 9.041 10.816 -7.482 -11.353 P值 <0.05 <0.05 <0.05 <0.05
長期以來,血清TG濃度與冠心病的關系一直是醫學界爭論的焦點〔3〕。有學者〔4〕提出了餐后是導致AS關鍵時期的學說。老年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脂代謝紊亂,其中以TG增高是較為常見的血脂異常。研究〔5〕發現,餐后4 h TG可反映餐后脂代謝異常的綜合水平,本研究結果亦提示糖尿病患者監測餐后4 h左右的TG水平是必要的。
血管內皮細胞分泌的活性物質主要有NO和ET-1,NO是一種抑制白細胞黏附的物質,具有抗AS的作用;ET-1是一種引起血管強烈收縮的物質。正常情況下NO和ET-1處于平衡、相互拮抗,可共同調節機體內環境的穩定。研究發現〔6〕,糖尿病、高TG血癥與NO、ET-1兩個活性因子相互影響,是促進糖尿病血管病變的關鍵因素,血清ET-1生物活性的增高以及NO活性的降低是血管內皮功能紊亂的重要標志。本研究結果提示NO和ET-1對糖尿病血管病變發生發展起促進作用。
糖尿病患者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伴有血栓的形成,機制不詳〔7〕。PAI-1和t-PA來源于血管內皮細胞,是反映纖溶功能的活性因子。t-PA是纖溶酶原激活劑,PAI-1是 t-PA的抑制物〔8〕,能夠與t-PA以1∶1結合形成復合物,二者一旦結合將發生不可逆的失活,從而抑制血漿纖溶酶原向纖溶酶的轉化。當PAI-1活性增高時,將會阻礙纖維蛋白的溶解,引起血管基底膜變厚,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及血栓的形成。t-PA與PAI-1的動態平衡對于血管完整性和血流通暢起到了保障作用,二者之間的異常改變直接影響纖溶系統的活性,進一步破壞凝血纖溶的平衡。葡萄糖能使體外培養的血管平滑肌細胞合成PAI-1活性增強,由于糖尿病患者長期受到高血糖的刺激,導致其血管內皮細胞合成的PAI-1增多,進入血液循環,引起血漿中PAI-1含量增高,進而使纖溶活性降低,造成血液凝固性增高,最終導致血栓形成〔9〕。本研究結果提示糖尿病本身可導致纖溶系統活性的降低。
綜上,老年糖尿病患者脂肪餐后血清TG表達的異常能夠破壞血管內皮活性因子的平衡,致使機體NO和t-PA水平降低、ET-1和PAI-1水平升高,與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關系密切。通過檢測糖尿病患者脂肪餐后TG水平及血管內皮因子的變化,有助于早期發現并及時干預餐后高TG血癥的發生,從而可以有效防止糖尿病并發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由于本研究屬小樣本試驗,在病例選擇、樣本容量及觀察指標等方面均存在局限性,所得結論尚需進一步實驗證實。
1 梁 峰,胡大一,沈珠軍.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甘油三酯血癥〔J〕.醫學研究雜志,2012;41(11):3-6.
2 郝 瑞.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高脂肪餐后三酰甘油水平變化〔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3):773-4.
3 孔艷華,王艷燕,鄭海蘭,等.經皮氧分壓聯合四肢多普勒早期診斷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2;15(2):157-8.
4 Park CS,Ihm SH,Yoo KD,et al.Relation between C-reactive protein,homocysteine levels,fibrinogen,and lipoprotein levels and leukocyte and platelet counts and 10-year risk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mong healthy adults in the USA〔J〕.Am J Cardiol,2010;105(9):1284-8.
5 王 薇,劉 靜,孫佳藝,等.甘油三酯水平與糖尿病發病危險因素的隊列研究〔J〕.中華內科雜志,2012;51(5):516-9.
6 馮秀蓮.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的發生率及相關因素探討〔J〕.醫學檢驗與臨床,2011;22(5):9-11.
7 于鳳泉,李 群,李富元,等.血管重建治療糖尿病缺血性血管病變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及內皮素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4;16(1):48-50.
8 Jukema JW,Verschuren JJW,Ahmed TAN.Restenosis after PCI.part 1:pathophysiology and risk factors〔J〕.Nature Rev Cardiol,2011;9:53-62.
9 常向云,朱余蓉,孫 侃,等.2型糖尿病早期下肢血管病變與血清基質金屬蛋白酶9,血管生長因子水平相關性的研究〔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2;20(8):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