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棟
【摘 要】隨著社會進步、教學改革的推進和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信息技術化環境教學應運而生,它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方便了廣大師生。可以說信息技術化環境教學在知識高效傳遞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也給教師帶來了很大挑戰,使教師面臨諸多問題。筆者現根據自身的學習過程與實習過程中所存在的實際問題,對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進行分析,并根據目前的研究現狀與研究成果,分析如何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手段促進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中小學教師 信息技術 應用能力 標準 建議
近年來,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突飛猛進,特別是校園信息化的發展越來越受到教育部門的重視。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在數字化校園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能夠促進優化教學,培養創新型人才能力的提升。信息技術能力標準是衡量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發展的準則,為教師在專業發展中提供明確的學習方向,可以幫助決策者和教師培訓者利用標準規劃教師培訓課程。我國《教育信息化十年規劃(2011—2020)》提出,到2020年,應采取多種方法和手段幫助教師有效應用信息技術,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各級各類學校教師基本達到教育技術能力的規定標準。2013年10月,教育部印發了教師[2013]13號文件《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并于2013年11月開始啟動“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但是對中小學教師進行信息技術能力培訓時應該參照怎樣的能力標準?中小學教師當前的信息技術能力現狀如何?對標準的達標情況怎樣?中小學教師在信息技術能力方面有哪些需求呢?
為了即將到來的新一輪的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得到更好地實施,本文首先解讀了《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標準(試行)》,從標準的角度出發,分析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發展現狀,通過分析發現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現存的問題,為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提供有力的依據,促使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對《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的解讀
2014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以下簡稱《能力標準》)。
《能力標準》以教師工作為主線,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導向,《能力標準》根據我國中小學校信息技術實際條件的不同、師生信息技術應用情境的差異,對中小學教師在教育教學和專業發展中應用信息技術提出了基本要求和發展性要求。其中,應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的能力為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講解、啟發、示范、指導、評價等教學活動應具備的能力; 應用信息技術轉變學習方式的能力為發展性要求,主要針對教師在學生具備網絡學習環境或相應設備的條件下,利用信息技術支持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活動所應具有的能力。本標準根據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與學習發展主線,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區分為技術素養、計劃與準備、組織與管理、評估與診斷、學習與發展五個維度。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
二、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現狀
(一)對新設備掌握不熟
信息技術教學憑借傳統教學所沒有的優勢近年來得到了很好地發展,但通過對延吉市中小學校走訪發現,很多中小學教師的應用信息技術能力僅限于一些基礎的操作,例如演示型的課件制作和播放等簡單操作,而對常用設備、通用軟件的功能及特點并不是十分了解。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中,教師到底要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如何組織、設計和管理教學等,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二)信息技術環境不完善
雖然現階段我國大部分教育機構的硬件系統條件較好,但部分教育機構也存在著硬件設施投入不足和管理不善等問題。在我實習的學校里,硬件系統建設得非常好,完全可以充分滿足教師日常的使用,但也存在著一些其他問題。例如,學校對設備的管理和維護并沒有建立明確的規章制度,這就造成了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時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操作,這就有可能出現錯誤操作,對設備造成損壞,影響后面的教學;沒有定期維護,往往是在設備出現問題之后才進行維修,有的即使出現問題了,也不立即進行修理,用已經嚴重超負荷工作的設備繼續進行教學,直到不能使用了才會去修理。這僅僅是我在實習學校發現的一些問題,在其他學校還有著很多的問題,這些都嚴重影響了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發展。
(三)組織培訓不到位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需要具有現代教學觀念和多學科管理知識的跨學科人才,能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把信息技術內容有機地融入學科教學活動當中。在培訓方面,我實習的學校做得也比較獨特,每個月都有教學比賽,比賽的形式就是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教師在比賽中使用的課件等資源都是自己獨立完成的,并且每學期都會針對教師做相關的培訓。這些都刺激著教師充分、高效地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反觀一些其他學校,教師根本沒有機會去一些培訓機構進行信息技術方面的培訓,即使做過培訓,回到學校還是按照以往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長此以往,培訓中所學到的知識也就慢慢淡忘了。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學校領導不重視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教師沒有機會參與信息技術方面的培訓、當地沒有針對信息技術方面的培訓機構等等。總之就是對教師應用信息技術能力所做的培訓不到位,教師沒有掌握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的本領,不能適應信息技術化教學的要求。
三、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展的建議
(一)開發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自評工具
具備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教師應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有技術支持,能夠利用技術去幫助學生學習,這已經成為每個教師不可或缺的一項技能。這也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相應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因此必須對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并且是在對中小學教師教學實際需求分析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對教師展開信息技術能力培訓。同時,教師的自評結果,也可為我國各地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體系的制定提供借鑒。
(二)制定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訓課程體系
通過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自評工具測試,在教師培訓前對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進行測評,了解基本情況之后,可以在教師培訓時根據教師的自身能力現狀制定能力培訓課程體系,從而對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查漏補缺,逐漸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整體處在一般的階段,各項信息技術能力都有待提高。學校應重視加強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訓,增加信息技術培訓的次數。另外,學習與發展雖處于較高的水平,但是其與教師能力的其他方面發展不協調,沒能突出學習與發展的效果。所以要加速中小學信息化的進程,必須合理制定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培訓課程,并鼓勵教師大膽應用已有的信息技術知識對教學進行組織與管理,并對學生進行合理評價。
(三)通過前后測評了解培訓的效果,開展績效評估
在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或學校開展信息化相關活動結束后,應該對學習的效果進行評價,通過前后測評,開展績效評估,判斷經過培訓后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是否有所提升以及哪些方面有待提升,同時為下一輪培訓提供借鑒。但是,當前我國對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評價,主要是通過各級教育機構自主制定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標準,并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測試,這致使各地中小教師標準不一、能力不一。建議制定一套完整的適用于全國各地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測試的規范體系,并開發測試平臺,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實施測試評價及認證,從而豐富我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評價體系,并為各級教育機構對教師的評價、考評及聘任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張倩葦.信息素養與信息素養教育[J].電化教育研究,2001(2):9-14.
[2]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DB/OL]. 2013-05-02.
[3]何克抗.關于《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J].電化教育究,2005(4) :37-44.
[4]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J].基礎教育論壇,2013(2):58.
[5]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工程標準研制專家咨詢研討會[DB/OL].[2014-05-02].
[6]“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研究”課題組.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專題研究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研究”課題組.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現狀調研與戰略研究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8]吳全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信息和傳播技術能力標準》解讀[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8(4):5-8.
[9]張屹,黃欣,周平紅,等.中小學數字化校園管理水平影響因素分析——基于X省16個市區的問卷調查[J].中國電化教育,2013(10):36-41.
[10]張屹,劉美娟,周平紅,等. 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現狀評估——基于《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的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4(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