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越瑩
《計算機應用基礎》作為中等職業(yè)學校每個專業(yè)的公共基礎課,既要傳授給學生基本的計算機知識,又要鍛煉其計算機操作技能,還要能為計算機相關專業(yè)的后續(xù)專業(yè)課程學習打下基礎,是基礎課中的重中之重。在教學中應該適應中職“2+1”制教育的特殊性,以興趣培養(yǎng)、能力培養(yǎng)為目標,以職業(yè)需求為導向,實時更新知識體系結構,優(yōu)化教學方法,拓寬教學思路。
教學與生源有必然的聯(lián)系。中職學校生源一般大致分為城市和農村,不同地區(qū)因教學條件不一,導致學生計算機水平良莠不齊。城市地區(qū),初中一般會開設信息技術類的課程,教授基本的計算機知識和操作,如計算機的組成、操作系統(tǒng)的應用、文字錄入等;而農村的學生甚至沒有見過計算機,連開關機都不會,更別說動手操作了。盡管基礎不一樣,但所有學生都希望系統(tǒng)、全面地學習計算機的知識,學習興趣很濃厚。如果對所有學生一概而論,不設計具有層次的教學內容,不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和科學的評價手段,會很難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上機操作的時候容易玩游戲、瀏覽網(wǎng)頁,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
因此,在這幾年的教學過程中,我借鑒了很多前輩的教學經(jīng)驗,也通過各種途徑學習新穎的教學方法,對《計算機應用基礎》這門課進行如下教學設計:理論與操作并重,采用“案例教學+任務驅動”教學,“過程考核”評價。結合中職教材《計算機應用基礎——WindowsXP+Office2007(第2版)》第5章《文字處理軟件應用》第141頁“任務5.3——《表格操作》一節(jié)來說,本課教學目的是要求學生利用word知識完成個人簡歷表的制作,實施步驟如下:
1.設計案例。設計時必須結合本課的知識要點去選取好的典型,具有即時性或取材于教學實際,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以本課為例,我直接選用課本上的“制作簡歷表”,完成該例子必須掌握插入表格、合并單元格、改變行數(shù)/列數(shù)、設置單元格對齊方式等。學生要區(qū)分單元格和行列的概念,才能正確選中對象進而找到相應的命令,因此本例的理論和操作聯(lián)系很強。
2.創(chuàng)設情境,展示案例。首先,由教師構建情境,呈現(xiàn)問題。先在大屏幕播放一段求職現(xiàn)場人山人海的情景視頻,觀看后向學生提出“在視頻中求職的第一步是什么”的問題,引出答案“求職都要從投簡歷開始”;再展示兩份求職資料,一份全部是文字,一份制作成表格,讓學生經(jīng)過比較感知表格讀取信息比較直觀,容易被招聘者接受;進而提出“怎么制作簡歷表”,這時在大屏幕展示案例“個人簡歷表”以及其他多張精美的簡歷圖片,為下一步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具有個人特色的簡歷表做好準備。
3.分析、操作案例。教師把案例拆解成小的模塊進行分析,可劃分為“個人基本信息”模塊,包含姓名、郵箱、照片等,以及“個人輔助信息”的模塊,包含個人簡歷、興趣愛好等。講授所需的操作方法和步驟,如“照片”一欄要用到合并單元格、調整文字方向等,讓學生理解該案例所涉及的新舊知識點,并對利用以往知識和本次新知識分別處理后的效果進行對比,增加學生對新知識的印象。以邊操作邊講解的形式完成案例的制作,展示給學生,結合實際應用或者學生的疑問提出啟發(fā)性的問題,在操作中向學生滲透理論內容,在講解中幫助學生掌握實際操作技能。
4.總結案例,布置任務。此時對案例操作中的操作方法和步驟進行詳細總結,并指出實際操作時的注意事項。結合案例設計任務,注意結合計算機對多媒體信息的綜合處理功能,加入圖像、動漫等因素,以提高學生的興趣,既能提高學生的參與感,又能在任務中增加不同的層次要求。
我安排了制作“我的簡歷表”和“課程表”的任務。“我的簡歷表”難度和案例“個人簡歷表”相當,只是要用添加底紋邊框、插入圖片藝術字等方式進行美化,讓學生不覺得單調;而“課程表”在這些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繪制斜線表頭、交換行列數(shù)據(jù)、插入藝術字等操作,讓學生自行去發(fā)現(xiàn)表格功能選項中其他命令的使用和鞏固“圖文并排”知識,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
5.完成課堂任務。這個階段讓學生綜合運用已學的知識和技能,查閱有關資料,形成完成任務方案并獨立操作,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可把不同學力的學生編排成小組,小組成員分配不同的任務,如資源的搜集整理、版面的設計等,培養(yǎng)分工協(xié)作精神,促進小組成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教師要查看學生的操作過程,根據(jù)學生的操作情況、進度適時進行指導,并即時記錄。對于理解能力、動手能力以及綜合應用能力強的同學應鼓勵他們選擇“課程表”來操作,指導他們進一步擴展學習內容,鼓勵他們自由發(fā)揮,完美地完成任務,培養(yǎng)他們的積極創(chuàng)新精神,讓他們嘗到深入學習的滿足感。巡視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共性的問題當堂講解,個別問題及時通過各種形式引導學生獨立解決,而不是“填鴨式”甚至是代替操作,避免妨礙學生獨立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記錄完成結果作為過程考核成績,最終以一定的比重計入期末成績。團隊合作好、題目難度大、能快速精準完成任務的,都給予表揚或加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6.評價結果,課堂小結。組織學生以創(chuàng)新立意、完成效果、操作技巧等為主要標準,對完成的任務進行分析和評價。引導學生自評以及學生之間的互評,反思如“我學到了什么”“我如何改進提高”等問題,幫助學生對知識點進行總結,查缺補漏,通過結果比較培養(yǎng)學生努力做到更好的思想。最后歸納總結本堂課的難點和重點,對部分難點重新進行示范,留意學生的反饋,使其及時地調整學習步調與進程,全面掌握知識點,鞏固提高應用能力。在操作中有新穎做法或者創(chuàng)新設計的學生,可以讓其上講臺演示操作,滿足學生學習的優(yōu)越感,分享其學習的經(jīng)驗,激發(fā)其他同學學習的斗志,形成有競爭、有分享的良好學習氛圍。
總而言之,好的教學方法不只有一種,只要可以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實現(xiàn)教學目標,利于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能力,真正體現(xiàn)“以學生人人符合職業(yè)標準為目標,以學生個體個性化發(fā)展為根本,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為核心”的教育思想內涵的方法我們都應該積極嘗試,好好培養(yǎng)我們的學生。
【參考文獻】
[1]張華周.淺談職教計算機基礎教學[J].信息教研周刊, 2012.
[2]趙智.中職高專計算機專業(yè)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教育與教學,2006(35).
[3]譚浩強.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的新階段[J].計算機教學,2003(12).
[4]包空軍,沈高峰.“案例引導+任務驅動”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研究與應用[J]. 教育與職業(yè),2012.
[5]張楚延.課程與教學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郝文武.教育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7]盧湘鴻.計算機應用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8]張桂榮. PBL模式在中職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 2011.
[9]盧燕華.PBL教法在計算機教學中運用探究[J].硅谷,2010(11):97.
[10]薛璘.PBL模式在高中信息技術課教學中的應用[J].
[11]王麗君.PBL模式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應用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6.
[12]湯曉春,拜曉霞.PBL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J].硅谷,2009(10):147.
[13]孫永健.對職教計算機基礎教學的一點看法[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