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如森?王寶
導課是設計在課堂教學前面的一個用以開啟新課教學的環節。在課堂教學中,恰當的導課,可以在短時間內自然地引出課題,激起學生對新課內容的學習欲望,引導學生適時進入新課學習,更好地達成課堂教學目標。下面筆者就幾節美術課的導課,談談導課環節的內容設計。
一、導課環節的內容應和新課教學密切關聯,有的放失
案例一:《美化生活的裝飾布》導課(人美版八年級上冊)
教師首先播放一段經過剪輯的樓盤銷售的廣告視頻,用時三分鐘左右,視頻最后定格在了幾幅不同裝修風格的房間圖片上,教師問學生喜歡那個房間并簡單說明理由。學生們紛紛舉手發言,各抒己見,老師對學生的回答流露出不滿的神情,指著一幅房間的圖片問學生:你們喜歡這個房間美麗的窗簾、花被、靠枕嗎? 學生這時候才低聲回答:喜歡。教師又問道:“好,那么窗簾、花被、靠枕等都是由什么做成的呢?”學生回答說:“花布。”老師說:“對,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美化生活的裝飾布》”(板書)。
案例二:《美化生活的裝飾布》導課
教師用多媒體呈獻兩幅客廳的圖片,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并比較兩個客廳有什么不同。同學們看完圖片后,學生紛紛舉手,大都能準確說出兩幅圖片的不同點:其中一個客廳有裝飾精美的窗簾、靠枕等,而另一個客廳則沒有。教師問學生:“你們更喜歡哪個客廳呢?”學生都回答說喜歡有窗簾、靠枕等裝飾物品的房間,老師再追問:“窗簾、靠枕都是由什么做成的呢?”學生齊生回答說:“花布”。教師說:“對,看起來花布的作用還真不小,這就是我們這一堂課要和大家探討的內容——《美化生活的裝飾布》。”(板書)。
《美化生活的裝飾布》案例一的導課環節,老師截取的樓盤廣告視頻片段,是當下學生熟悉內容,老師最后把視頻定格在幾幅不同裝修風格的房間圖片上,其目的是想通學生回答問題,啟發引導學生,引出新課內容——《美化生活的裝飾布》;教師期待著能有學生回答:喜歡有美麗的窗簾、花被、靠枕的房間,然而,現代樓盤廣告視頻,展示的房間風格各異,各具特色,學生的回答是可想而知的。這樣設計的導課環節,雖然內容貼近學生生活,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但開始播放的廣告視頻的大部分內容和新課之間并無什么聯系,老師只是利用最后定格的房間圖片,經過比較,啟發引導學生,勉強引出了課題,但終覺生硬,前面近三分鐘的視頻功效甚微。導課環節應設計和新課密切關聯的內容,在短時間內把學生引入新課的學習。而案例二導課環節僅僅比較兩個客廳的異同,簡單明了,短時間內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引上了窗簾、靠枕等,而窗簾、靠枕和裝飾布的關聯顯而易見,直指課題——《美化生活的裝飾布》,同時,通過這一簡短環節,學生對裝飾布的作用已有直觀感受,由此開啟本課的學習,不失為好的導課。
二、導課環節的內容應精練高效,惜時如金
案例三:《幾何形體的聯想》導課(人美版七年級下冊)
老師首先播放“脆香米”廣告視頻:一位小朋友把自己用不同規格的方形紙箱裝扮成了變形金剛形象,從方形紙箱中神秘地探出腦袋……接下來老師又播放著名電影《變形金剛》視頻片段:在刺耳噪雜的機械摩擦聲和緊張的配樂中,汽車人領袖擎天柱從機器人神奇的變為汽車。看完視頻老師問學生:“同學們都看到兩個變形金剛了嗎?他們是由什么形狀組成的呢?”學生大都能回答出兩個變形金剛是由幾何形體組成的,老師說:“對,生活中復雜的形象都可以概括成幾何形體。”從而導入課題——《幾何形體的聯想》(板書)。
案例四:《幾何形體的聯想》導課
老師播放“脆香末”廣告視頻:一位小朋友把自己用不同規格的方形紙箱裝扮成了變形金剛形象,從方形紙箱中神秘地探出腦袋,視頻最后定格在小朋友用方形紙箱裝扮成的變形金剛形象上。老師問學生:“同學們,小朋友裝扮成的是什么形象呢?”學生都能答出小朋友裝扮成的是變形金剛,老師又進一步啟發引導學生說:“那么,小朋友用什么把自己裝扮成變形金剛形象的呢?”學生一起回答說:“紙箱。”老師又乘勢追問學生:“那么,紙箱是什么形狀呢?”從而導出課題——《幾何形體的聯想》(板書)。
《幾何形體的聯想》案例三、四所設計的導課內容,脆香米廣告、電影《變形金剛》都是學生熟悉并感興趣的內容,兩個變形金剛形象都和幾何形體相關聯,用作《幾何形體的聯想》的導課素材,既和本課內容密切關聯,又貼近學生生活,為學生進入本課的學習營造了良好的氛圍,提高了學生對新課學習的期待。案例四在播放“脆香米”廣告視頻之后,把視頻定格在小朋友用方形紙箱裝扮成的變形金剛形象上,教師以簡單的問題啟發引導學生,一步步把學生引向新課的學習,用時短,提高了課堂效率。而案例三在播放“脆香米”視頻之后,其實已經具備了引導學生進入本課學習的條件,但老師卻另外又安排了電影《變形金鋼》的視頻片段,該視頻場景宏大,扣人心弦,頗為壯觀,很吸引學生的眼球,但作為導課環節,用時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導課應設計精簡的內容,在短時間內引出課題,和案例四相比,案例三的導課設計,有堆砌之感,事倍功半,這樣設計的導課內容和有效課堂的要求相距甚遠。
在各種媒體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很多老師設計的導課環節多種教學手段并用,內容復雜,形式花哨。對一個簡單的導課環節,老師在選擇導課內容的時候,費盡心機,對一些所謂好的、精彩的內容,總是難以取舍,不忍放棄,這樣設計的導課內容難免有畫蛇添足之感。在傳統教學中,老師對上一節課或前一階段所授內容的一個簡要回顧,即可展開新課教學,也不失為好的導課;有時簡單的一句話同樣可以起到導課的作用,樸實簡單,貼近教學實際,這樣的導課是常態的、高效的。當我們都在為高效課堂吶喊的時候,也理應關注導課環節的高效性。
三、導課環節的內容應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貼船下篙
案例五:《皖南民居》導課(八年級上學期)
老師邊播放課件邊告訴學生說:有一處地方被譽為“中國畫里鄉村,桃花園里人家”,請學生討論并回答這句話描述的是哪兒?聽完老師的問題,學生不知如何回答。老師只好說:“看來同學們都不知道,老師告訴你們吧,這里描述的是我們安徽的皖南古民居,又稱徽州民居,這就是我們這一節課要學習的內容:《皖南民居》(板書)。
案例六:《皖南民居》導課
教師首先播放自己精心拍攝的一組本地村舍的圖片,與學生一起欣賞,由此展開話題:我們身邊的居住環境充滿了美,不同地區由于自然環境、文化傳統等因素的影響,人們的居住環境各有特色;接下來老師播放視頻《世界文化遺產在中國》片段。老師問學生:“通過視頻解說,你們知道視頻記錄的村莊在哪嗎?”學生很快就一起回答:“皖南。”老師又追問:“請同學們比較一下,這些村莊的房子與我們居住的房子有什么不同呢?”學生在思考和討論后,紛紛發言,發表著各自不同的觀點,老師乘勢引導說:“剛才同學們都說出了自己的看法,這節課我們就一塊走進皖南,學習了解《皖南民居》。”(板書)
《皖南民居》系《傳統民居的藝術魅力》教學內容的一部分,皖南民居對農村學校八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來說是有距離的,在案例五中,學生很難把老師充滿詩意的藝術性極高的描述,很快能和皖南民居聯系在一塊,自然很難達成導課環節的目標。同樣的教學內容,鑒于八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案例六設計的導課環節,從學生自己的居住環境入手,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播放“世界文化遺產在中國”視頻片段,雖然八年級學生對皖南民居有一定的距離,但借助直觀生動的視頻內容,再通過優美的解說,和農村孩子很遙遠的皖南民居學生已有所知曉,皖南民居的美深深震撼著學生的心靈,對學習了解皖南民居充滿渴望、期待,由此開啟《皖南民居》的學習,用時不到三分鐘,水到渠成,提高了課堂效率。
導課內容的選擇應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貼近學生。在導課環節中,借助導課內容,通過老師的啟發、點撥、引導,經過學生的交流、思考,即可把學生引向新課的教學,達成導課環節的目標。
(周如森 霍邱縣教育局教研室 安徽六安)
(王 寶 霍邱縣岔路中心校 安徽六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