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春容
廖春容:女,本科,主管護師,護士長
快速康復外科(FST)最早應用于腹部外科,尤其胃腸外科,主要利用現(xiàn)有手段對圍手術期各種常規(guī)治療措施加以改良、優(yōu)化及組合,旨在減少或減輕外科刺激,加速術后康復。筆者對在我科行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30 例患者運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并與實施傳統(tǒng)圍手術期護理的患者進行對比,觀察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0月~2013年2月在我院行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患者60 例,將其隨機等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男12 例,女18 例;年齡55~85 歲,平均65.6 歲;14 例為股骨頸骨折,8 例為股骨頭壞死,6 例為粗隆間骨折,2例為髖臼發(fā)育不全;14 例為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16 例為人工股骨頭置換。對照組男11 例,女19 例;年齡55~82 歲,平均64.3 歲;15 例為股骨頸骨折,10 例為股骨頭壞死,5 例為粗隆間骨折;12 例為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18 例為人工股骨頭置換。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治療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術前護理 (1)術前教育。對患者進行充分的宣傳教育,包括疾病的診斷、預后及術后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及解決方法等,以減輕其焦慮、恐懼心理,緩解術后疼痛,加速術后康復。同時指導患者進行患肢踝泵練習及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2)術前腸道準備。術前晚進行清潔灌腸,對照組在術前常規(guī)進行腸道準備,可減少術后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試驗組患者均未做術前腸道準備。
1.2.2 術中護理 (1)術中麻醉。試驗組患者椎管內麻醉,有利于保護肺功能,減少心血管并發(fā)癥及術后腸麻痹;對照組患者靜脈全麻,避免在術程中因疼痛影響手術效果。(2)術中保溫。試驗組不放置引流管,不留置導尿管,個體化輸液;對照組予留置引流管及尿管,輸液按患者體重比例進行。
1.2.3 術后護理 (1)術后補液控制、早期進食。手術當天回病房補液量一般控制在2500 ml(個別病例根據(jù)病情需要適量增加),術后24 h 停止使用抗生素,維持補液量750 ml,術后第4天停補液。(2)術后充分鎮(zhèn)痛。試驗組第3天拔除鎮(zhèn)痛泵;對照組第1 天拔除鎮(zhèn)痛泵,進行功能鍛煉。(3)術后營養(yǎng)攝入。有效的營養(yǎng)攝入有助于身體功能的快速康復,對于術后6 h 內無嘔吐、惡心等癥狀的患者,可予以進食,對于術后6 h 內有嘔吐者,可在術后10 h 進食,主要攝入高蛋白質、水果、蔬菜及高維生素食物。(4)術后早期功能鍛煉。對照組患者自主活動。試驗組患者術后均由主管醫(yī)師和主管護士共同制定康復鍛煉計劃,術后回病房護士即按術前所教,指導患者進行患肢踝泵練習及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練習,促進血液循環(huán),減輕肢體腫脹,防止肌肉萎縮,增強肌力[1],每組15~20 min,間隔時間以患者不疲勞為度。術后第1 天除了繼續(xù)進行踝泵練習及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練習外,指導患者仰臥位主動屈髖、屈膝運動,活動范圍髖25°、膝45°,每組30次,每天2 組,注意髖、膝關節(jié)屈曲不能超過90°,運動時注意動作柔和、循序漸進,并使用空氣壓力治療儀進行理療,每天2 次,進一步促進患肢血液循環(huán),防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術后第2 天將床頭抬高45°~60°繼續(xù)上述練習。術后協(xié)助患者坐床邊,如坐位無頭暈不適,即可在醫(yī)護人員協(xié)助下用助行器站立,并指導患者進行步行練習,從開始每天1 次到每天2 次,患肢從不負重到部分負重再到完全負重。做功能鍛煉注意患者的安全問題尤為重要,每次鍛煉時均有醫(yī)護人員在場指導。
1.2.4 出院指導 出院前常規(guī)向患者及家屬進行出院宣教,并強調繼續(xù)功能鍛煉的重要性。術后第1 個月內坐等時間不宜過長,保持膝關節(jié)低于或等于髖部,不宜坐過低的椅子、沙發(fā),不要交叉腿和踝。用加高的自制座便器入廁,注意保持膝關節(jié)低于髖部。囑患者定期門診復查,不適隨診。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及療效。療效在術后干預6 個月進行評定,評定標準:優(yōu),疼痛消失,功能佳,能從事原來的工作;良,僅在走路多時輕微疼痛,功能尚佳,能從事原工作;可,經(jīng)常輕微疼痛,功能尚佳,不便遠行,能每日完成正常的家務勞動;差,經(jīng)常性疼痛,時輕時重,或無主訴疼痛,但肌力衰弱,僅能室內扶拐行走和自理生活[2]。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 統(tǒng)計軟件,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符合采用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秩和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Wilcoxon 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比較(表1)

表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住院費用比較
2.2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表2)

表2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例)
人工關節(jié)的置換首要目標是減輕關節(jié)疼痛,其次是改善髖關節(jié)功能。以往對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實施傳統(tǒng)的圍手術期護理均會出現(xiàn)康復速度慢、住院時間長、費用增高等問題。而將FTS 理念引入到髖關節(jié)置換術圍手術期護理中就加速了患者術后康復速度,使患者住院時間明顯縮短,住院費用明顯降低,減輕了家庭及社會經(jīng)濟負擔。本文結果顯示,試驗組住院費用較對照組節(jié)省約0.2 萬元左右,雖經(jīng)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考慮到是因為兩組患者主要費用用于術前檢查及手術,包括麻醉、手術費和人工假體,是基本相同的。FTS 理念是實施一系列的積極措施,如術前宣傳教育、術后補液控制、早期進食、術后充分鎮(zhèn)痛及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等,減少手術應激及并發(fā)癥。同時,F(xiàn)TS 理念要求術中盡量不留置引流管,預防因為引流管持續(xù)引流增加失血和感染的幾率;術中盡量不留置尿管,避免增加泌尿系感染機會且不便早期下床功能鍛煉。疼痛是手術后患者的最常見癥狀,會對患者的康復產生不良影響,術后充分鎮(zhèn)痛可以改善患者的焦慮情緒,保證患者在無痛狀態(tài)下主動進行早期鍛煉,減少心、肺、凝血等多器官系統(tǒng)并發(fā)癥的發(fā)生[2-3],同時可降低手術應激反應,減少腸麻痹的發(fā)生,有利于患者早期進食和早期活動。同樣患者術后控制補液、早期進食,對促進術后腸道功能恢復是有益的。研究認為[4-6],控制補液、早期進食不但不會產生腹脹、嘔吐等不適,而且會促進腸道功能恢復,在未增加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前提下為患者的加速康復贏得了時間,有利于術后康復及縮短住院天數(shù)。通過臨床護理觀察表明髖關節(jié)置換圍手術期應用FTS 理念比傳統(tǒng)的護理方式療效更顯著,值得應用。
[1]朱美玲.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普外科圍術期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4,11(29):112 -115.
[2]林嘉旋,陳碧英,金文濤.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股骨粗隆間骨折內固定術患者中的應用[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1,2(8):6-7.
[3]袁 敏,張文君.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全髖關節(jié)置換圍手術期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7):24 -26.
[4]Kristensen MT,Kehlet H.Most patients regain prefracture basic mobility after hip fracture surgery in a fast -track programme[J].Dan Med J,2012,59(6):A4447.
[5]李洪娥.快速康復外科在全髖關節(jié)置換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3):29 -30.
[6]Husted H,Holm G,Jacobsen S.Predictors of length of stay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after hip and knee replacement surgery:fast-track experience in 712 patients[J].Acta Orthopaedica,2008,79(2):168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