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婷
【摘 要】當傳統美術教學已不再適應當今課改和素質教育的需求時,教師如何改善課堂結構,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習動力已成為重要的思考方向,本文針對如何來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研究:首先要不斷嘗試帶領學生們從美術教室走進藝術殿堂,充分感受藝術氛圍,從人文情境中認識美術;其次讓學生在繪畫技法課中欣賞美術作品,增強學生的領悟能力;另外在美術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創意思維和手腦結合。
【關鍵詞】審美提升;藝術視野;自主探索;鑒賞能力;創意思維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傳統的美術教學越來越難以適應現有素質教育的需求。如何改善課堂結構,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習動力,提高藝術修養,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所謂藝術修養,是指學生對美術學科要領和過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索能力,是人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將來從事社會生活、從事經濟生產、做出個人決策所必需的對美術科學概念和過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還要較好地理解藝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和藝術的本質,形成科學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下面我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來談一下如何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
一、美術作為一種視覺藝術,其藝術作品的感染力是非常大的
近年來,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嘗試帶領學生們從美術欣賞課中走進藝術殿堂充分感受和諧的藝術氛圍。我們曾經一起到中國美術館、中國博物館和798藝術工廠等參觀學習。在審美的愉悅中,學生一邊觀看中外美術作品,一邊聆聽美術家介紹美術作品的內容、歷史背景、繪畫表現形式。學生被這濃厚的藝術環境氣氛所感染,身心處于高度活躍狀態。有一次在北京中國博物館大殿參觀《歐洲藝術藏品展》,學生觀賞到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原作,其中有著名雕塑家羅丹的“思想者”雕塑,佛羅倫薩著名畫家波提切利的繪畫原作和特列恰科夫畫廊等畫家們的風景畫、人物肖像作品。
學生們在美術館觀摩欣賞美術作品時,我耐心給他們講解外國來華美術作品的表現形式及創作流派,引導學生如何欣賞美術作品,使學生領略到大藝術家的情懷和靈性。這些欣賞教學活動的目的在于強調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分析藝術作品,教師鼓勵指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還要讓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因為美術課程是具有人文性質的課程。任何美術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創造出來的。應該在特定文化環境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美術作品的含義。幫助學生通過美術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的社會人文和科學特征。當帶領學生們來到羅中立創作的《父親》畫作前時,我會提問大家這幅油畫的作者是?那個油畫中的“父親”是什么樣的表情?羅中立創作此幅油畫的背景是什么?當學生們逐步進入思考中,我在對他們講:羅中立當時作為一名知識青年被下放在一個農村,有一年的除夕夜,他上廁所時看到一個老人在廁所里傻呆呆的蹲著,問他為何不回家?那個老人說,他的工作是守糞,因此不離開。當時羅中立已經在構思著——“父親”這樣一個人物形象。再后來他從外面拿來了酒,和這個老人一起度過了除夕夜,由此創作出了這幅油畫經典《父親》。
這樣就將學生藝術素養的提高作為教學目標,這對美術教學是一種更高的要求,老師在教學方式和方法上應該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在技術層面上更加注意一些策略。在這種開放的學習狀態下,大部分學生能夠協調畫面中的各種關系,把握藝術靈感,汲取藝術作品中的精神養分,陶冶心靈,得到悅目賞心的深層次美感享受,培養廣泛的藝術興趣和鑒賞能力。
二、在繪畫技法課中欣賞美術作品還能增強學生的領悟能力
美術實踐是一種創造活動,教學價值在于發展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審美品格。中國書畫這種傳統藝術一直堪稱中華文化的瑰寶。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中國畫的博大精深,我帶領學生在中國美術館里近距離領略了齊白石、黃賓虹、李可染、潘天壽、傅抱石的人物、山水、花鳥水墨畫。大自然中的花、鳥、魚、蟲、高山、清泉在大師們筆下汩汩流出,不論是工筆還是寫意,都體現了畫家對社會、自然及人生的深刻感悟,給學生以無盡的思索與聯想。
中國畫對墨與色的韻律美、筆法節奏以及構圖的程式美有深刻理解,通過宣紙的漲洇、墨色濃淡變化等形式追求筆墨效果和視覺沖擊力。通過觀摩大師的作品,學生可以對筆墨用法獲得多種直觀啟示,激發繪畫創作的靈感,彌補學校室內書本教學的空白,擴展學生藝術視野,提高繪畫技法。
三、在美術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創意思維和手腦結合
在傳統教學之余我也經常為學生們開展手工藝創作課。因為任何一件手工作品的制作都是一種具有復雜結構的創造活動。從材料的選擇到制作方法、步驟的確定;從動手制作到不斷修改和完善的全過程,都充滿了創造精神;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交融;在學生的素質培養上有著其獨特的優勢,起著其它學科所無法替代的作用。
在手工制作過程中,我讓大家利用各種廢舊材料,例如易拉罐、雪碧瓶、泡沫塑料、三合板邊角料等,變廢為寶,制作成優美的工藝作品,這是富含教育意義的。學生體會到了這既是對資源的合理和充分運用,也是環保意識的增強。更是今日和明日社會的公民都應具備的素質。馬克思曾說過,勞動不僅創造了美的自然界,美的生活和藝術,而且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手工制作,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個欣賞美、鑒別美、創造美的過程。
在當前重視高校學生知識培養和實踐技能的同時,加強審美文化的建設,有目的、有意識地創造美和享受美已作為一種特殊的人才培養方式,被越來越多的學校和教師所重視。作為教師我們可以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巨大功能,想法設法讓學生接觸大量高水平的美術作品,豐富學生的形象儲存。還可以定期在校園和社區舉辦師生書畫作品展,給學生提供觀賞、交流、借鑒的機會,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如果你想得到藝術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作為一個人,不懂得審美是不行的。由此可見藝術修養的培養在藝術類學科中更是重中之重,因為這不僅是培養學生的審美修養,更重要的是高層次的藝術修養還可以促進學生的專業水平提高,高尚的審美境界可以激發創意靈感,拓寬藝術表現技巧。從而得到審美與修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