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七洲
【摘 要】在農村中學,有的老師和家長認為美術教育只是副科,只看重學生的文化科目成績,忽略了對學生各種能力、興趣的培養,扼殺了學生們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所以美術教學過程中更要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使其全面發展。
【關鍵詞】農村中學;美術教育;教學方法;美術素養
當前,仍然存在著大多數人以學習成績來衡量學生,錯誤的認為學習成績是最主要的,興趣愛好是次要的。在農村,有的家長更認為畫畫是玩,只要求孩子文化科目成績好,忽略了對孩子各種能力、興趣的培養,扼殺了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在素質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那么該如何來培養農村中學生的美術素養,提高中學生的創造能力呢?
一、美術教學過程中要了解農村學生的心理
農村學生大多不喜歡主動與老師溝通,常常是被動接受教育。我們應該多了解農村學生,充分尊重學生。由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認知事物有密切的關系,美術教育是學生身體發展水平,認知能力、情感態度和生活經驗的產物,美術是學生認識世界過程中的一種表現。教師要在課堂上引導好學生,激發其熱情。比如在初一人物線造型的美術課上,可以尊重學生的想法,可以畫男同學、可以畫自己的爸爸、可以畫只小熊貓。最好不要規定學生只畫女生頭像或只畫男生頭像,雖然畫這樣的頭像最容易在班上找到現成的模特,但容易僵化學生思想,也不利于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的繪畫熱情受到挫傷。因而應該給他們創作自由,讓學生從興趣開始,可以先畫自己喜歡的,再畫教師布置的作業,使學生一點一點地進步。教師只有了解學生心理,正確的引導,才能培養其興趣,提高學生拳術創新能力,提高素養。
二、美術教學過程中要轉變教學觀念
目前,因為農村中學的教學條件不是很理想,使農村的美術教育參差不齊,美術教師的個人意識也有差異。我們的美術課并不是把學生都培養成畫家、美術家。要清楚地認識到中學生眼中的世界,描繪的水平絕對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樣,因為他們所表現的視覺形象多半是直覺與想象的結合,只有隨著年齡增長,知識的積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漸漸使其變為直覺與理解的再現,才有可能變為主動的再創作。要在學習過程中陶冶情操,培養學生各種能力,提高審美意識。因此在課堂教學當中,教師也不能以太高的標準來評價學生。而是看在畫中是否真實反映了學生的內心感受,是否有獨特性、新穎的表現。教學中要多給予學生肯定,少指責。觀念的轉變是教學的指導思想,教師要轉變觀念,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評價態度,才能培養學生的美術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知識和意識,才能達到美育的目的。
三、美術教學過程中要聯系實際生活
任何教育,首先是一種生活,一種健康的、純真的、充滿智慧與詩情畫意的生活。美術更是一門與生活聯系十分密切的學科,農村生活處處有美術,比如房屋的造型、人們的服飾。所以,美術教學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開放學生美術學習活動的空間,引導學生從生活中認識美術、走進美術世界,讓美術豐富學生生活,這樣學生才能感受到美的真義,才能真正熱愛美術,并學會從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
農村中學美術教學一般不具備城市中小學參觀博物館、美術館的藝術實踐活動的條件,但優美的大自然、安靜的農家院落、樸實的村民都是極好的寫生對象,利用學校興趣小組活動及課余時間,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他們熟悉的農家生活,要充分利用農村環境的優勢來進行教育教學。作為農村中學的美術老師,要努力引導學生走向自然、融入社會,讓學生感知到生活的美麗,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去描繪生活、創造生活。
四、美術教學過程中方法要靈活
有些老師把課堂教學當成只傳授知識的場所,沒有做到教書育人、培養才干、開發智力。而是教法簡單化,教師講,學生聽,墨守常規,老一套,不變樣,致使學生思想僵化不開竅,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發展。所以,課堂教學方法必須改革。美術教育,形象生動,鮮明直觀,在對學生進行美育,促進智力發展和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優勢。比如上雕塑課,可以充分利用農村的條件,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挖紅泥,在課堂上由老師引導從兒時的“捏娃娃”游戲開始講解雕塑,使學生更真實的感受到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是創作的源泉。這樣讓學生在興趣中吸取知識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學習效果,充分發揮課堂活躍的優勢作用。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構圖能力。學生興趣與教學方法密切相關,美術教育要靠得當的教學方法去完成。對此要根據教材,不同的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來活躍課堂,培養學生興趣。
總之,培養農村中學生的美術素養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需要在教學中與學生溝通,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才能找到恰當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水平。
參考文獻:
[1]郝江麗.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培養學生美術素養[J].山西青年,2013(22).
[2]張永紅.基于提升中學生美術素養的教學舉措[J].美術教育研究,2012(15).
[3]王樂.初探鄉村高中生整體美術素養提升培育方法[J].品牌,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