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亞文
【摘 要】教學情境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發展心理品質的重要載體,是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梁。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通過精心創設問題,創設實踐操作情境,聯系生活,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不斷創設教學情境,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發展心理品質的重要載體,是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梁。學習是一種個性化行為。作為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環境中創設一個有利于張揚學生個性的“場所”,讓學生的個性在寬松、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展現生命的活力。我們經常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只強調知識的記憶、模仿,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得不到充分的發展,最終使教學變得機械、沉悶、沒有靈性,缺乏活力。使每節課達不到預定的教學效果,教學中為了使課堂活起來,
由于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很多小學數學教學的開展并不如人意。部分教師的數學教學課堂存在為了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的形式主義,像美麗的泡沫,經不起推敲。這樣的情境創設脫離了新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造成了課堂效率的降低。還有部分教師在情境創設時形式固化、內容乏味、功能單一,長此以往學生對這樣的教學情境就會造成小學生的學習興致不高,甚至出現厭學情況,從而難以提高其數學學習質量,不利于小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隨著素質教育理念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及新課程標準關于數學教學的規定越發明確,對于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的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升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已經成為每一個小學數學教師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創設問題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動力。興趣是能量的調節者,它能支配內在的動力,促成目標的實現。創設教學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平臺,而新課的導入又是教師引導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的一個重要環節,新穎別致的導入必然會先入為主,先聲奪人,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望。曾經聽過一位教師上《圓的認識》,上課開始,老師就問:“車輪是什么形狀的?”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圓形”。緊接著又問:“為什么造成圓形呢?難道不能造成三角形、正方形嗎?”學生一下子被逗樂了,七嘴八舌,議論紛紛,這時教師宣布:“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解決這個問題。”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幾句師生樸實的對話就使學生帶著熾熱的追求與興趣進入學習過程。
經過教師精心設計、恰到好處的課堂提問,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學生對知識的探究熱情,從而極大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教師要學會精心設計問題,做到提問準確而有效。靈活運用多種提問方式,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燃起學生對知識的探究熱情,從而極大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所以我們通過研究數學課堂提問技巧以及策略,提高教師們的提問的實效性。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也是數學教學的魅力所在,還是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的教學基本環節。課堂提問設計的恰當與否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創新意識的培養。一個經過精心設計,恰當而富有吸引力的問題,往往能撥動全班學生的思維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尋味,甚至波瀾起伏的動人之曲。課堂提問要善于理清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根據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的容量,有機地聯系本章節、本單元、本冊、整個年級乃至整個體系的教學內容,使之有機地滲透到教育教學的課堂提問之中,問題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在教學過程中,課堂提問是一項重要的教學手段,老師可以通過提問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問題。
二、創設實踐操作情境,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教學應重視學生的操作過程,而不能只看學生的結果是否正確。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展示各種實物、直觀教具,進行實驗使學生獲得知識,讓學生動手操作多種感官的參與活動,通過一定的實踐,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既順應了學學生好奇愛動的心理特點,引發了學生的興趣,又能使他們在親自感知事物的同時,開拓思維,開發智力,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
例如教學“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可先引導學生面積單位學具的方法求出一個長方形板的面積,然后再提問,如果求長方形操場或者更大的長方形面積,用這種方法行嗎?接著讓學生動手操作,用12個1平方厘米正方形拼成一個任意的長方形,有幾種拼法?拼后思考:①這些圖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②這些長方形的長的寬各是多少厘米?③你發現每個圖形的長、寬與面積之間有什么關系?操作中學生的思維也隨著展開。他們通過動手、動腦很快可以發現長方形的長是幾厘米,沿著這條邊就可以擺幾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長方形的寬是幾厘米,在這個長方形里就可以擺幾排這樣的正方形。再通過直觀演示和共同討論,以發現這個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長×寬。這樣,學生在動手操作主體探索知識形成過程中,開拓思維,并學會怎樣思維。然后教師再按學生的思維方式再現直觀演示,照顧全體學生,及時糾錯。這有極強吸引力的發展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積極性。
三、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學得快樂
營造寬松的課堂氣氛,必須用“情感”為教學開道。教師首先要愛學生,這種愛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關懷學生的冷暖、喜惡之愛,更有學習上了解學習情況,填補知識缺陷,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多鼓勵,而不輕易否定,恰當指引,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到老師既是良師,更是益友。
教師要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就要轉變傳統觀念,打破正統的教學方式,有人甚至是專家認為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所以教師的語言表達就得非常的精煉,不能說一個與教學無關的字,我卻不認同,試想本來就單調枯燥的數學,再加上正統的教師,呆板一平如鏡的語言,我們那活潑好動的學生能堅持40分鐘嗎?所以教師口頭語言的抑揚頓挫、肢體語言的形象生動、甚至搞笑,都能及時喚起學生注意力集中,一些重要的話語往往在語言的波峰或低谷時說出。一個好的課堂,就好像一個廚師做一道色香味諸全可口的菜。我們知道,一道好菜除了主要材料以外,還必須添加適量的佐料,佐料放多了,菜不好吃,不放佐料也不行,雖然有營養,但難以下咽。數學課堂也是如此,總得讓學生感覺味道好,愛聽,所以就得放點作料,但不能太多,因為笑話幽默多了,課堂沖淡了,喧賓奪主,課堂沒內容,學生學不到知識。所以課堂里只要有一兩句風趣的話或者一兩個幽默的動作,就足以引起學生們的興奮,然后再將他們的興奮點遷移到學習上來。
四、聯系生活,創設教學情境
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教學中,教師應經常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實踐數學的過程中及時掌握所學知識,感悟到數學學習的價值所在,從而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周圍的事物,拓展數學學習的領域。貼近小學生生活的情境,對于學生來說直接、簡單、易于理解,而且還可讓學生在學習后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有利于學生對于數學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學習計算四邊形面積的時候,我就創設了計算教室、公園面積的生活情景:我們每天都在教室里上課、游戲,那么我們的教室到底有多大呢?同學們也經常會分著跟著爸爸媽媽到公園去玩,里邊有好多花草樹木,可以容納我們好多人,那么公園又是多大呢?這樣貼近生活的問題情境設計,一下就調動起孩子們的求知欲望,他們很想知道自己生活的環境到底是有多大,帶著這種急于求知的心情去學習,接下來的數學教學自然很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