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杰
摘 要 抓住虛擬課堂研學范式的三駕馬車——網絡學案、互動討論和測試反饋之間的辯證關系,立足于“教育云”背景下學生讀、寫能力的培養,以實驗教學為依托,開展“蝴蝶模式”下讀寫雙課堂策略探究,是本文的主要內容。這是對走出電子書包課改“單線開展,有點無面,有面無篇”的怪圈的一種探索,文中所提出的“一體兩翼,三位一體,雙翼齊飛”的“蝴蝶模式”,將是下一步開展單元模塊教學應用策略的一種有益嘗試。
關鍵詞 語文 讀寫 理論 雙課堂 蝴蝶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7.062
Feasibility Study on "Butterfly Mode" Promoting Chinese
Reading and Writing Dual Classroom Reform
WANG Weijie
(Panyu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Guangzhou, Guangdong 511400)
Abstract Seize the Virtual Classroom research Paradigm troika - the case study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network, interactive discussions and feedback between tests, based on the students' reading and writing skills of the culture of "education cloud" background, to experiment teaching as the basis to carry out "Butterfly mode" dual literacy classroom strategies to explore, is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is is an exploration of the package out of the e-book curriculum "single carry, a little faceless, have surface without papers" the cycle of the proposed "Two Wings, Trinity, flying in" and "butterfly pattern", will be the next step to carry out a useful attempt unit module teaching applic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Chinese; reading and writing; theory; dual classroom; butterfly mode
由新加坡引進電子書包(electronic school bag)教學改革,“番禺教育”、“智慧課堂”已成為全國教育改革關注的熱點。基于電子書包的“雙課堂”——虛擬課堂和現實課堂的創設可謂見仁見智,模式探究成為引導教學實踐的瓶頸。據筆者考證,對中學語文學科而言,讀、寫居于教學、科研的中心地位,雙課堂是教育改革的時代化訴求,“蝴蝶模式”作為推進語文讀、寫雙課堂改革的范式,是迫切的,也是可行的。
1 研究背景和建模理論
教育信息化是隨著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進行的。進入90年代,從上海發起,國內教育對電子書包“虛擬課堂”的研究成果初現。截止目前,國內研究“電子書包”的239篇論文,多涉及功能模塊開發、軟硬件建設、技術問題探究和資源體系完善4個方面。其中,有關語文雙課堂教學的研究寥寥無幾。比如,將電子書包與教學的結合層面的有11篇。其中涉及語文學科的僅有2篇,所占比例為18.2%,分量明顯過輕。在教學應用的探究中,“主題式教學電子書包應用模式” ①具有里程碑意義,是對“云教育”應用理論所進行的一次創新,為研究讀寫雙課堂建模理論奠定了基礎。由此可以得出,建立具有中學語文學科特色的雙課堂模式理論是必要的。立足于從教以來的雙課堂教學實踐,筆者著手探究傳統語文課堂與虛擬課堂之間的關系,提出了基于電子書包,既能抓住語文學科 “讀寫”并重的特質,又能融合虛擬課堂和現實課堂,使兩者各展其長,優勢互補的教學范式——蝴蝶模式。
那么,模式是什么,怎樣建模?美國學者哈德格雷提出:“模式是再現實的一種理論化、簡化的形式”,重視模式的理論性和簡易性。關于這一點,國內一致的看法是“模式是某種事物的標準形式或使人可以照著做的標準樣式”,②更強調其表述的標準意義和更強的可操作性。根據這些被學術屆廣泛認可的理論觀點,我們可以將建模的原則概括為:遵揗一定的標準形式(理念基礎)+來源實踐的規范程式+典型穩定的策略體系是模式概念的三個關鍵因素。具備這三種因素的理論概念,即可生發成為模式。按照科學的邏輯關系,理論化的過程便是建模的過程。
結合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讀寫居于教學、科研的中心地位,雙課堂是改革的時代化訴求”,那么,從雙課堂的角度完善讀寫教學是迫切的,從建模的高度完善推進電子書包讀寫課堂的改革是可行的,不失為具有創新性的行動研究。
2 “蝴蝶模式”和讀寫雙課堂
“蝴蝶模式”是在智慧番禺“研學后教”背景下,基于電子書包應用平臺,秉持粵教版語文教材“活動育人”的宗旨,融合語文學科“以寫促讀展示模式和以讀促寫展示模式” ③雙課堂結構的內核而提出的。它立足于云平臺教學建模的三個要素,是一種以“網絡學案”為頭部,以“互動討論”和“測試反饋”為兩翼的語文雙課堂教學模式。
從結構上講,蝴蝶模式穩定的、操作性強、邏輯聯系緊密的策略體系。首先,“網絡學案”主體包含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部分,由作家、作品簡介、預習課件、寫作素材、主題鏈接和課后拓展閱讀6個板塊組成,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模式的主體。“互動討論”一翼包含主題1、主題2、主題3等若干主題,向外可鏈接網絡學案,向內可包含主題帖、回帖標等。它涵蓋了微博、微信的主要功能,學生可自由書寫帖子和回復同組帖子,是自己才華展示,能力鍛煉的舞臺;“測試反饋”一翼包含課前預習小測、課后反饋小測兩個部分,在云平臺中可對所學知識點進行無縫化檢測,有復習舊知、鞏固新知的功能。所以說,蝴蝶模式要想充分發揮作用,就對學生的讀、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蝴蝶模式的應用能使學生讀寫能力達標,對語文讀寫能力的培養,恰恰是語文教學的中心。葉圣陶先生提出:“讀寫是語文教學之根”,還深入加以剖析,說“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于聽說讀寫的花樣翻新”,④也就是說對語文教學任何模式的改革都不能忽視讀寫能力的培養。張志公和呂淑湘先生也在其論文中反復強調這一“根本”問題。所以,中學語文讀寫能力的培養是進行語文教學的突破口,而電子書包作為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新媒介,若要在雙課堂中取得實效,當然也不可回避這一根本問題。在蝴蝶模式中,“網絡學案”主體對不同學生需要“讀”能力的鍛煉,“互動討論”一翼對“寫”“說”能力的鍛煉,“測試反饋”對“讀寫”效果的檢測,三者有機聯系,無不指向語文教學之“根”。所以說,語文讀寫雙課堂改革是可以采用蝴蝶模式加以推進的。
3 理論支點和應用策略
語文讀寫雙課堂改革的探索是一個過程,它除了離不開教學實踐之外,理論的完善也離不開科學的策略。“蝴蝶模式”一體兩翼教學范式的確立也是立足于獨特的理論建構和教學實踐的。
在教育界,“教育過程心理學化”的理念是“蝴蝶模式”的理論支點。“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現代教育之父”德國學者赫爾馬特在其專著《普通教育學》中重視心理規律對科學教育過程的影響,提出了“教育過程心理學化”的理論。赫爾馬特十分重視學生興趣的培養,將興趣培養與鍛煉學生的注意力結合起來,提出了“明了、聯想、系統、方法”的教學階段理論:
“明了”重視師生的課前準備;引出新概念;“聯想”重視師生間教與學的互動,知識點之間的貫通;“系統”重視師生在互動中對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方法”重視學生通過練習拓展所學的知識和規律。
“教育過程心理學化”理論生發出的“四個階段教學法”策略操作性十分強,且與筆者根據教育科學化、信息化而嘗試研究的“蝴蝶模式”的三個因素(一體兩翼)是一脈相承的。如下圖:
圖1 “教育過程心理學化”理論與“蝴蝶模式”讀寫理論比對關系
圖1所示,在兩者的理論對比中,主體“網絡學案”對應明了,“互動討論”一翼對應“聯系”和“系統”,“測試反饋”一翼對應“方法”一翼。總之,可以這么說,語文讀寫雙課堂之“蝴蝶模式”是在現代教育之父——赫爾巴特的“教育過程心理學化”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是適應教育信息化、科學化的趨勢應運而生,逐漸成熟的、穩定的理論體系。
綜上可知,蝴蝶模式具備模式建立的三個特征,其“一體兩翼”的結構具有穩定性,與赫爾馬特的“教育過程心理學化”理論是一脈相承的。就語文學科而言,讀寫是學科教學的根本,借力于虛擬課堂,“網絡學案”恰可促進“讀”的作用,“互動討論”則注重“寫”的效果,“測試反饋”加強“讀寫”效能的檢測。三個模塊,三位一體,是一個非常穩定的結構。同時,“蝴蝶模式”也是語文學科讀寫能力培養的經典范式,它在教學實踐指導下的進行理論建模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借力于筆者從教以來語文電子書包課的教學實踐,立足于雙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采用“蝴蝶模式”推進語文讀寫雙課堂改革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就粵教高中語文必修模塊的教學而言,可根據單元教學的要求,建立相關應用策略。比如:“傳記文教學雙課堂策略路線圖”、“小說單元雙課堂策略路線圖”、“詩歌單元雙課堂教學路線圖”、“散文單元雙課堂教學路線圖”以及“片段作文微寫作單元雙課堂教學路線圖”。這也是“蝴蝶模式”應用策略深入研究的五個亮點。總之,日趨成熟的“蝴蝶模式”建模理論將是是教育信息技術學科化的有效應用,也是語文讀寫雙課堂改革的急先鋒。
因此,在教育信息化的改革中,探索用“蝴蝶模式”創設語文讀寫雙課堂范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學科教師以粵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教學為中心,通過跨級電子書包實驗班同仁的通力合作,共同打造與“大成教育”相配套的語文學科讀寫雙課堂教學改革模式,才可為創設智慧學習環境,培育智慧學習生態,培養大成智慧人才而盡綿薄之力。對語文學科而言,將“大成教育”校園建設和“讀寫智慧課堂”建設結合起來,用日益成熟的“蝴蝶模式”打造讀寫雙課堂改革的美好明天,也謂一項具有創新意義嘗試!
注釋
① 胡衛星,張婷.電子書包的系統構建與教學應用研究.現代教育技術,2011(12).
②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五版:961.
③ 楊甲寅.電子書包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模式探索.語文月刊,2014(4).
④ 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1:67.
參考文獻
[1] 楊麗.基于電子書包的翻轉課堂教學研究[J].軟件導刊,2013(11).
[2] 蘇丹.虹口區電子書包教學模式及其應用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3).
[3] Christina Brodersen, Bent G. Christensen, Christian Dindler, Ole Sejer Iversen .eBag – the digital school bag.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