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穎
摘要:21世紀的今天,西方文化不斷傳向中國,有“樂器之后”稱號的小提琴傳播更是迅速。小提琴雖是西方樂器,但因其音域的寬廣以及音色的婉轉動人而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在我國很多高校,都有開設相關的小提琴教學課程。受各種因素如學生基礎水平低下、教師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模式落后等的影響,目前我國高校小提琴演奏教學中還存在諸多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師教學效果的提高。這時,對高校小提琴演奏教學模式的分析就成為一個必然的研究話題,只有對小提琴演奏教學狀況進行深入、全面、徹底的分析,才能不斷提高教師教學質量,培養出高素質、高技能、創新能力強的小提琴人才。
關鍵詞:高校 小提琴演奏 教學模式 分析
素質教育不斷加深的今天,如何指導學生,實現學生的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成為學校以及教師最為關注的話題,而這當中最重要的就是高校音樂教育,因為我國樂器教育更多趨向于多元化以及復雜化。17世紀以來,小提琴就成為高校樂器教學中最重要的樂器之一,在人們看來,小提琴不僅是一門極為華麗的藝術,還是一門極為精妙的學科,越來越多的人被小提琴美麗的外形以及清麗婉轉的音色所吸引,進而投身到小提琴的學習以及實踐中去,高校也不例外,當下設置了專門的小提琴專業和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更好、更快地實現學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全面發展。
一、高校小提琴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對象參差不齊
根據專業與方向的不同,我們可以將當前學習小提琴的學生分為三大類:一是以小提琴為主修進行學習和考試的學生。這類學生無論是演奏方法還是演奏技巧都較為成熟,較其學生基礎好很多;二是以其他的樂器為主修,小提琴為業余愛好的學生。這類學生對小提琴懷有強烈的興趣,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小提琴的學習中去,但因為學習時間以及課程等的限制,知識還不是很完備;三是那些完全沒有接觸過小提琴的學生。這些學生選擇小提琴這門課程,只是因為它是學校的要求,在小提琴基礎方面基本一竅不通。相關研究表明,我國小提琴學生的整體素質層次都較低,即便是小提琴專業的學生,其專業水平能夠達到8級甚至更高的少之又少,其他專業的更是問題頻發。
(二)教師教學模式相對陳舊
傳統教學方式下,高校教師大多采用古板、陳舊、枯燥的“一對一”教學模式,有的高校為了突出音樂學院的專業特色,會對教學模式進行一些硬性的規定,比如學生在下課之前必須熟練地掌握某種演奏技巧或者能夠熟練演奏曲譜上的某一首曲子等,這些硬性的規定要求學生必須嚴格按照規定進行學習,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發展,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喪失學習的興趣。目前,我國很多教師都選擇按照教學大綱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更多時候,教師會將注意力放到培養學生的演奏技巧上,希望通過一系列的訓練漸漸讓學生實現熟能生巧的目的,這種陳舊、枯燥、乏味的教學模式只是為了讓學生適應考試的需要,不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三)教學內容較單一
傳統教學方式離不開的就是教材,它是教師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對某種程度上來說,教師教材的選擇決定了小提琴教學的質量,尤其針對初學者,教材的選擇必須要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主動性,讓學生能夠對小提琴相關的基本概念等形成正確的認識。但目前我國小提琴的入門教材大多是針對幼兒編寫的,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內容十分簡單,對于那些基礎較好的學生來說,這樣的教材不免顯得簡單,聊勝于無,又怎么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此外,我國很多高校在小提琴教學中會更多地將注意力放于磨練學生的演奏技巧上,而忽略了學生音樂素質的培養,這使得學生在理論方面會存在嚴重的缺失以及薄弱現象。
二、高校小提琴演奏教學模式的有關分析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就高校小提琴教學而言,教師必須找到能夠滿足社會以及教育教學的要求的教學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培養真正意義上的應用型以及實踐型人才,最終提高學生的社會競爭力。那么,怎樣的小提琴演奏模式才是科學的呢?本文主要從以下幾點展開論述。
(一)擁有豐富的課程設置
目前,我國高校小提琴教學模式還存在很多不夠完善的地方,要想改變現狀,實現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就必須加強國內外成功范例的學習。就拿法國巴黎來說,于1795年創立的巴黎國立音樂學院的小提琴專業,培養出了一大批專業人才,比如馬扎斯、費拉斯以及薩拉薩蒂等,這些小提琴家的專業技能等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可,由此可見該校教學模式的科學性以及可行性。順應時代發展需求,巴黎國立音樂學院將小提琴專業分成了主修課、必修課以及副修課三個部分,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專業需求,學生可以選擇自己的課程類型,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以及意見。從巴黎音樂學院的課程設置可以看出,他們的教學模式教授給學生的不僅是專業的知識技能,還高度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是值得我國借鑒的地方。
(二)課時設置實現不斷優化
更多時候,我們將大眾教育視為社會及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這并不表示說大眾教育就可以取代精英教育在我們心目中的地位,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曾經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中國式教育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呢?”這成為新形勢下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就高校小提琴教學而言,教學質量正不斷降低,究其原因,是因為課時設置缺乏科學性。就小提琴專業而言,巴黎國立音樂學院是每周兩個課時,每個課時一個小時;美國的南加州大學設有132分的專業課學分,每門課程為1-3分不等;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的小提琴專業為五年制……以上例子充分地證明學校要想提高學生小提琴的教學質量,就必須保障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專業學習,這是課時的優化設置就顯得至關重要。
(三)教師應重視“以身作則”
教師是學生學習路上的引路人,在學生的學習以及發展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傳統教學方式下,教師采用得最為廣泛的教學就是以“言傳”為主,但是藝術領域的小提琴演奏教學不是學生動動嘴皮子就能夠讓學生明白的,語言并不能清楚地表達教學的內容,這就要求教師要能夠借助生動形象的“身教”作為輔助性教學。這種輔助性教學既有利于幫助學生快速、具體地解決存在的技巧性問題,也可以幫助學生解決作品賞析中有可能出現的問題。由此可見,學生通過學習、模仿教師所獲得的效果遠比揣測教師的文字、語言藝術要好得多。此外,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必須采取可行的措施,不斷提高自己的小提琴水平,讓自身能夠以精湛的技藝為學生示范,這可以刺激學生的表演熱情以及學習興趣,在演奏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演奏的技術性以及表演的藝術性,針對學生剛接觸的新作品,還要考慮示范的頻率,要讓學生真正地了解演奏的技巧。
三、結語
綜上所述,進入我國已經半個多世紀歷史的小提琴專業教育在近年來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但其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明顯的不足。這就要新時代背景下的高校教學要能夠做到與時俱進,要勇于摒棄原有的教學模式,而教師要做的,就是將學生真正意義上看成是學習的主體,并堅持以此為原則,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學。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國小提琴演奏事業培養出更加專業、高水平、高技能的演奏人員。
參考文獻:
[1]唐薇.高校小提琴專業教學改革與探索[J].大舞臺,2013,(01).
[2]李達.高校小提琴演奏教學模式探析[J].華夏教師,2013,(03).
[3]郭躍飛.高校小提琴教學改革分析[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4,(04).
[4]龔小凈.高校小提琴教學現狀與改革策略芻議[J].戲劇之家,2015,(02).
[5]夏婷.淺析高校小提琴教學改革[J].大舞臺,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