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宗明
【摘 要】馬克思曾經說過:“社會交往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伴侶,也是人們日常生活接觸的必然伴侶。”中學時期是學生學習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學習會直接影響到學生今后的智力發展和學習能力培養。
【關鍵詞】人際交往;中學生;學習能力;生活能力;培養與作用
人類天生就有一種合群性。如果沒有群體的合作,不僅人類,許多生物都會滅絕;而且,屬于一定的社會團體并得到別人的尊重,這是做人不可缺失的需要。因此,無論成人或是青少年學生,都希望自己能夠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擁有好朋友,意味著他是幸福的;相反,一個人生活在“孤立關系”的人際氛圍中,那么,伴隨他的必然是孤獨、寂寞、自卑和疑惑。所以,魏書生在《好父母、好家教》一書中說,“孩子大了,卻一個知心朋友都沒有,也不想交朋友,那倒值得擔憂,說明孩子性格孤僻,這樣不合群的孩子容易患心理疾病。”著名教育專家孫云曉先生在談到什么是“教育的核心”問題時,則更是直言不諱地提出:“孩子如果沒有朋友,比他考試不及格還要嚴重。”那么,應如何正確、有效地指導中學生交往呢?
一、把交往與學習聯系在一起
中學時期是學生學習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學習會直接影響到學生今后的智力發展和學習能力培養。因此,抓住中學生智力發展的黃金時期,及時開發他們的智力,養成他們正確的學習態度,是教育學生參與交往的主要任務。
(1)鼓勵與好學生交往。孔子在《論語》中早就指出:“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正直),友諒(誠實可信),友多聞(見聞廣博),益矣。友便辟(阿諛奉承),友善柔(當面恭維背后詆毀別人),友便佞(夸夸其談),損矣。”顯然,孔子的這些話對于我們指導學生交往,是很有啟發意義的。所謂“好學生”,不只是學習成績好,更主要的是心地善良、德行兼備。
但是,我們還應當看到,一個好的同伴也不一定產生好的影響。德國教育專家卡爾·威特在《中國家庭教育啟示》一書中曾說過:“由于某方面優于同齡人,或者由于得到同齡人的認可,孩子常會忘記自己的弱勢、不足而學得驕傲自大,并試圖在同齡人中事事第一、時時第一。甚至不惜付出誠實的代價維護‘第一的帽子。這樣的孩子缺乏正確的自我評價,長此以往,不利于其形成人與人間的健康交往,交往本身也會變得沉重無比。”所以,最后卡爾·威特指出:父母在為孩子選擇好朋友的時候,還應當“教育孩子認識并接納自己的不足,以期逐步改善和提高。”
(2)避免與壞孩子交往。這里所謂的“壞孩子”,有兩種情形:一是指有某些缺點的孩子,或者說有輕微“不良習性”的友伴;二是指社會上的“小混混”,或者說有某些劣跡的孩子。對此,要了解情況,區別對待。對于前者,不能采取一概拒絕的態度,而要盡可能地作出幫助,使之得以改進和提高,從而讓我們的孩子學到為人處世的一些道理,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對于后者,最好在源頭上加以阻絕。保護孩子免受惡勢力的脅迫與傷害,使他們在一個安全可靠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3)注意異性交往。“哪個少男不鐘情?哪個少女不懷春?”中學生對于異性的好感,屬于青春期的一種正常現象。作為教師和家長,對于學生的異性交往首先不應表現出特別的敏感,從而做出一些過激行為。關鍵是要提醒他們注意男女有別,在交往中不失禮儀;同時,鼓勵他們積極地尋求純真的友誼。
正如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青年男女應當保持真誠的關系,即無論對任何事物不夸大,也不低估。如果彼此不欺騙,如果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這時候,不管保持怎樣的關系——友誼的、愛慕的等等關系——都是健全的關系。”這里所謂的“彼此不欺騙”、“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其實是對學生人格上的要求,也是對做事有“分寸感”的要求。它同樣可以讓學生學到許多做人的道理,應該成為我們教育學生珍視異性交往的基本原則。
二、為將來的社會交往打下基礎
指導學生交往,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們能夠順利渡過中學階段,但這不是最終目的。只有為學生的未來著想,努力培養他們更廣泛的社會適應性,才能把他們的交往水平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1)培養良好品性。一個人的社會交往能力是由他的品性所決定的。有什么樣德行的人就會交上什么樣的朋友;反過來說,一個有良好德行的人也能深刻地影響他人。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指導學生交友,其實就是教育他應當怎樣做“人”。在這里有三點很重要:一要學會真誠,即“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一個不誠實的或不講信用的人,要想發展友誼是不可能的;真誠,是人進行思想交流和情感溝通的基本渠道。二要學會尊重別人。每一個人都是有獨立人格和思想的個體,交往的過程雖然不是一味地遷就對方,但它是以平等待人、不傷害別人的自尊心和人格。三要學會包容。在人際交往的藝術中,特別強調在一些非原則問題上雙方要善于順應,善于互相體諒;也就是說,要通過建立相互理解的氛圍,達到與人和諧相處的關系。
(2)培養社會適應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學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獨立適應社會的能力,即“學會生存”。在這里,有三方面顯得很重要:那就是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競爭能力。
現在的孩子差不多都是獨生子女,普遍有“自我中心”的傾向。而作為世界大家庭的成員,未來的每一個人都不可能游離于世界體系之外。沒有合作精神與合作能力,要想取得成功是很難的。引導學生交往,就要從不怕吃虧開始,教育他們多站在別人的角度上看問題,讓他們跳出自己的世界去看待別人,這樣才能逐漸地走向與人融合。
有些學生剛開始的時候與朋友可以玩得很好,但時間一長,別的學生就開始不喜歡與他一起玩了。這可能是因為該學生在交往過程中的行為不受其他學生的歡迎。如,說話尖酸刻薄,喜歡賣弄或炫耀自己、愛發脾氣、不愿幫助別人等等,這些都會嚴重影響一個人融入強大的社會團體。因此,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與人交往,教師或父母應該讓學生(或孩子)改掉這些不良的行為習慣。
在現代社會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競爭觀也很重要。一方面,要讓他們懂得交往是要有自信心作為保障的,要是一味退縮,性格內向,把自己孤立地閉鎖起來,就不可能通過必要的競爭來達到提升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還要讓他們明白競爭不是一味地爭強好勝,也不是以損害別人的利益為手段的,它是一個自我不懈努力和不斷激勵的過程,也是人與人共同進步的方式。
(3)培養人際交往能力。這一點也非常重要,因為在許多方面,人的成功取決于人際關系。正如20世紀美國最偉大的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所說的:“一個成功的管理者,專業知識所起的作用是15%,而交際能力占85%。”不會有效地開展人際交往,是一個人素質缺陷的表現。那么,應當如何加以培養呢?
一是懂得交往禮儀,即注意輩份之間的差別,無論是體態語言或是措辭,都應做到禮貌和得體。要知道,人們在交往中的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惡劣的第一印象往往會帶來交往的終止,而良好的第一印象則帶來交往的繼續和深入。當然,表面的禮節和內心的健全人格應當保持一致,這才能長久地吸引人。
二是掌握交往技能,即學會主動、真誠地關心他人的本領和善于表達欣賞、分享、包容的態度的技巧。交際能力的核心是說話能力,因為交際的最直接的形式是“說”,主要指善于傾聽和表達的“談話藝術”。培養學生交往能力,首先就必須從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入手。當然,它在根本上是一種心理策略,看你是不是真心實意地溝通和真正意義上善解人意。
三是能有效地解決與別人的沖突,機智地處理矛盾,及時制止傷害行為的發生。這在實際的交往中是經常會遇到,因此掌握這種技能顯得非常必要。它包括制止不利行為的產生和成功勸說別人的兩方面能力,有許多值得總結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