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族是廣西特有的少數民族,也是我國唯一沿海的少數民族,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獨特的音樂文化。本文通過對廣西少數民族京族的音樂文化特性及現狀的研究,提出傳承與發展少數民族音樂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京族 音樂文化 傳承 發展
少數民族文化是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與漢族的文化共生共存,相互影響,共同創造了絢麗多姿的多民族文化。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文化同樣表現了一個民族的個性特點和歷史,在經濟發展的大潮中,在文化趨同及流行文化沖擊下,傳承和發展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是維持文化多樣性的重要途徑。本文通過對廣西少數民族京族的音樂文化特性及現狀的研究,提出傳承與發展少數民族音樂的一些建議。
一、概述
京族是廣西特有的少數民族,也是我國唯一沿海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廣西東興市的山心、氵萬 尾、巫頭三個小島上,稱京族三島,與越南主體民族同源,其祖先大約在公元16世紀初由越南涂山等地遷徙至此,與后來陸續遷到島上的漢、壯族人雜居。
與我國其他大多數少數民族相似,京族也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在生產生活及宗教活動中以歌舞、音樂表達各種情感及對未來生活的希望。音樂文化與當地生產勞作方式、民族性格息息相關。京族獨特的生產方式、居住地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和周圍文化的相互融合,造就了京族獨特的音樂文化。
二、京族音樂文化特點
(一)京族音樂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體
京族處于中越兩國邊界地帶,音樂文化兼有兩國的特征,一方面中國的五聲音階調式普遍存在于京族音樂中,樂器使用上,京族有很多樂器與漢族相同,但最顯著的特點是獨弦琴的使用。獨弦琴的發音與京族民歌音調近似,因此伴奏時二者渾然天成,富有表現力。京族民歌既有用京語歌唱,也有用漢語粵方言演唱(即“白話山歌”)。唱詞有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蘇軾的《赤壁懷古》。另一方面京族民歌還具有越南民歌的特點,音階調式有了一些變化,而唱詞上更多地接近越南民歌的六、八句結構,歌尾襯詞“叮、叮”等結構也與越南民歌相同。題材也有采用越南詩歌,如阮悠的《金云翹傳》、反映當地勞作的《搖船歌》等。
(二)京族音樂文化內容上表現了京族生產環境的特點
京族是一個濱海民族,生產以漁業為主,許多京族音樂與海上勞作或與大海有關,稱海歌,比如《出海歌》、《漁家四季歌》、《洗貝歌》、《采茶摸螺歌》等,曲調也與海上的波浪一般高低起伏。甚至有些情歌都與大海關聯,如“搖船過海搖繩斷,還有幾搖到岸邊;板短搭橋難到岸,望妹伸手過來牽。”
(三)京族音樂文化有傳統的節日—哈節
與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壯族三月三歌圩類似,京族有固定的歌舞節日哈節,哈節即唱歌節之意,哈節期間,村民都聚集到各自的哈亭,經過一系列的請神等儀式,男子入席而坐,邊吃喝邊聽哈,婦女兒童在哈亭周圍,哈哥伴奏,哈妹輪流唱曲,連續三日。但各地哈節日期不一樣。哈節悠久的歷史傳統,是京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
三、京族音樂文化傳承現狀
伴隨京族祖先遷徙京族三島,京族音樂文化至今已傳承500余年。通過平時勞作時的歌唱和傳統的哈節,音樂文化代代相傳,并隨時代變遷而不斷革新。近年來,在京族藝術家及內地藝術家的創作下,涌現許多以京族音樂文化題材的作品,如1986年全國征歌一等獎作品《檳榔樹下搖網床》、電視劇《故鄉的獨弦琴》主題曲《金灘有緣》(宋祖英演唱)、京族民歌《過橋風吹》及《共產黨的恩情唱不完》等,在京族民歌基礎上創作的《京海琴韻》《我愛京島》,《我愛京島》(王能演唱)還被編入廣西高中音樂欣賞教材。京族獨弦琴演奏、伴奏曲目就更多,如《高山流水》《騎馬》,并有廣西作曲家駱子韜創作發行、京族獨弦琴傳人蘇海珍演奏的獨弦琴專輯《海韻魅影》。
2006年被列入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哈節,有了更大的影響力,2008年起由廣西東興市政府主辦,吸納周圍更多群眾甚至越南群眾的參與,已經成為東興市的旅游品牌。
四、京族音樂文化傳承及發展的意義
(一)保護音樂文化多樣性
在新一輪的經濟發展浪潮及流行文化的沖擊下,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逐漸被同化乃至消失,保護京族音樂文化,對保護文化多樣性有著重要意義。京族人口在廣西不足3萬人,地處沿海對外開放的前沿,年輕一代外出工作的機會較多,容易接受外部文化的影響,工業化進程也改變了京族音樂文化賴以生存的勞作方式和生產環境,如不加強保護,傳統的京族音樂文化很容易受到沖擊。
(二)提高當地旅游品位
京族三島擁有良好的自然旅游資源,在國內有一定的知名度,近年來游客逐漸增加。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旅游有了更高的要求,逐漸從單純的自然觀光轉向更深層次的文化體驗,旖旎的自然風光、獨特的民族風情和濃郁的文化特色結合,尤其是京族的傳統音樂文化節日哈節,有廣闊的旅游開發前景,經過整合打造,無疑會顯著增加當地的旅游品位。
(三)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旅游業在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發展旅游就是發展經濟。同時通過旅游業提高知名度,增加人流量,創造更多商機,即所謂“文化搭臺,經貿唱戲”。通過發展京族音樂文化,以文化為紐帶,將京族三島發展為越南游客到中國旅游的首選地和跳板,可產生不可估量的經濟效益。
(四)促進廣西與東南亞國家文化交流
京族與越南主體民族同源,傳承和發展京族音樂文化,有利于促進當地與越南乃至東南亞國家的文化交流。東興作為中越經貿往來的主要城市,國際化的趨勢會帶來更多的文化交流,2008年起由東興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哈節,已吸引越來越多越南藝術家的參與。伴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中國與東盟的交流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借助音樂文化的交流,促進中國與東盟的更多地文化交往。
五、京族音樂文化傳承及發展的措施
(一)政府支持,整體規劃,打造京族音樂文化品牌
在封閉的農耕時代,傳統音樂文化可以長期地保持傳統的形式和內容,在開放的市場經濟及互聯網信息社會,傳統通常會被當作守舊和落后,被外來文化侵蝕,如不加以扶持和保護,將很快被遺忘。音樂文化屬于全民,沒有具體的歸屬主體,需政府積極參與規劃和社會的支持。和許多傳統文化一樣,京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靠的是口口相傳和民間活動的延續,進一步弘揚京族音樂文化需要政府的支持。一方面,政府可以規劃具體的音樂文化活動,如2008年起東興市政府主辦的哈節。另一方面,政府可以支持音樂文化產業,利用民間資本,促進音樂文化的產業化,如著名的桂林印象劉三姐和南寧國際民歌節,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當地的知名文化產業品牌。
筆者認為哈節仍有進一步拓展的地方。京族音樂文化有其獨特魅力,但哈節每年僅有幾天時間,曲終人散,與當地豐富的旅游資源不匹配,非哈節期間,慕名而來的游客看不到哈節活動,相比印象劉三姐,游客無論什么時候到桂林,都可以欣賞到多姿多彩的演出。政府可組建或者扶持、引導有實力的旅游服務公司,參照印象劉三姐,選擇3-5個固定地點,常年組織類似哈節的“唱哈”演出,既可滿足游客的體驗感,又可培養素質較高的職業“哈哥”、“哈妹”,進一步促進哈節文化。而傳統的固定日期的哈節,政府可利用媒體平臺廣告和宣傳,提高知名度,以傳統的哈節帶動日常的“唱哈”演出,同時可利用南寧國際民歌節的平臺,在民歌節期間舉辦專門的京族哈節民歌臺,提高哈節知名度。
需注意的是,應提防傳統音樂文化的過度商業化乃至低俗化。國內許多景區都結合當地的文化進行整合,但部分過度商業化,變相騙取游客財物,甚至不惜采用低俗手段取悅游客,影響了文化和旅游的健康持續發展,最終得不償失。
(二)在市場化中傳承和發展
傳統音樂文化的根基在于傳統的生活生產方式,生活生產方式的改變,必然會引發傳統的音樂文化的跟隨發展,也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傳統音樂文化的活力。
音樂為市場接受是其發展和傳承的重要手段,京族音樂的發展,同樣需建立在新的京族音樂創作及音樂作品市場化上。通過組織哈節以及專門的京族音樂比賽、專業音樂教育等發掘、培養專業的藝術家,創作、表演更多符合時代要求的京族音樂作品,尤其是在京族民歌基礎上的創作和以京族獨弦琴配樂的音樂,有獨特的魅力和市場競爭力。京族在國內屬于少數民族,但在越南是主體民族,京族音樂在國內有獨特的少數民族音樂韻味,在越南既有中國韻味有有越南傳統風格,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因此發展京族音樂具有廣闊的前景。
音樂的市場化,明星藝術家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通過哈節的組織及專業音樂教育,培養明星“哈哥哈妹”及專業的獨弦琴表演藝術家,對發展京族音樂有重要意義。
(三)推廣、加強京族音樂教育
傳承與發展京族音樂文化,除了民間的自然延續,還需系統化地傳播。系統化的傳播首先需要一個系統化的音樂體系,和許多少數民族音樂一樣,京族音樂的傳承主要靠民間自然延續,沒有形成一個系統音樂及其教育體系。
關于京族音樂文化的研究比較分散,多集中在樂器獨弦琴及民歌風格上,沒有形成系統化的理論,建議有條件的部門能作一個完整的研究或者翻譯參考越南相關的著作作為教材,以供京族音樂教育使用。
音樂教育上,可在京族聚居的京族三島中小學傳授京族音樂,培養基礎音樂知識和對本民族音樂的熱愛。高校可開設京族音樂選修課程,而目前高校的選修課程音樂欣賞通常以西方音樂為主,極少地方特色尤其是當地少數民族音樂,教材和師資缺乏。建議在制定教材的基礎上,邀請或聘請京族音樂藝術家授課,或支持高校音樂師資到越南學習。
(四)積極參與對外交流
京族是越南的主體民族,京族音樂文化在越南有完善的理論及教育體系,這正是我國京族音樂文化缺乏的。積極參與對外尤其是對越南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促進京族音樂文化的發展。
在學術層面,積極推進廣西高校音樂教學院系與越南高校的交流,學習越南高校在京族音樂教育和學術上的成果及經驗。民間藝術家可通過哈節等音樂活動相互學習,不斷提高演藝和創作水平。
六、結語
廣西與越南山水相連,歷史上往來密切,京族是連接中國與越南的重要紐帶,京族音樂文化有獨特的魅力,傳承和發展京族音樂,有助于發展京族三島經濟,促進中越兩國交流。只有多層次的傳承和發展,才能使京族音樂發揚光大,造福當地居民乃至兩國人民。
基金項目:
本文為廣西教育廳科研基金資助項目的階段性成果,項目名稱:廣西沿海地區音樂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項目編號:200103YB007;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項目名稱:廣西少數民族地區民間音樂資源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運用,項目編號:20013JGA249。
作者簡介:
葉峰,廣西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