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
摘要:漢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語言和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歷經幾千年的發展,漢語不僅在記錄上表現其藝術性,而且在漢語的音調上也具有很強的音樂性?,F實生活中人的語言音調,是音樂藝術的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作為一名聲樂表演專業的研究生,不僅應該唱好每一首聲樂作品,更重要的是要去學會透徹的分析每一首聲樂作品。本文以印青老師創作的民族聲樂作品《運河謠》為例,對語言音調與音樂音調之間存在的關系做一個簡單分析。
關鍵詞:語言 音樂 音調
音樂是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生活在社會的大家庭里,每個人每天都會自覺或者不自覺地接受著音樂的熏陶。音樂是世界上最沒有溝通障礙的美麗語言。當互不相識、語言不通的人們坐在一起欣賞音樂時,他們能聽懂音樂中的喜怒哀樂,能為音樂一起歡欣、一起悲泣、一起激動、共同勉勵。因此,現實生活當中的個人與音樂緊密相連。
據史料記載,音樂的產生是伴隨著人類的出現而產生的,最早的出現了編鐘、編磬等打擊樂器。到了距現在八九千年前,在我國河南省舞陽縣賈湖發現了骨笛,這是我國目前最早發現的樂器,再到后來出現的弦樂器。如今,音樂被世界各國的音樂家們創造出了各式各樣的音樂體裁,在這其中聲樂作品是最貼近人民生活的。聲樂作品之所以大眾化、貼近民心,就是因為它具有獨特的語言魅力。本文就以大型原創民族聲樂歌劇《運河謠》為例,對音樂音調與語言音調的探微進行展開。
一、語言音調與音樂音調
音樂語言包括很多的要素,如:節奏、節拍、速度、旋律、音區、和聲、復調、力度、音色、調式、調性等。只有通過多種要素才能將一首音樂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美表現出來。它是作曲家創作歌曲時表達情意的重要要素。
漢字的四聲聲調是人民在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中,為了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緒而創造出來的,所以歌唱是人聲的“聲調語言”與歌詞的“詩詞語言”是緊密聯系的。音樂的產生是從原始的歌舞詩樂為一體開始,經過歌舞、器樂、歌唱、曲藝等各個階段,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自己獨有的優勢。這些各式各樣的音樂體裁,都是圍繞一個基本條件,那就是人聲所唱出的旋律。
二、作品《運河謠》簡單分析
《運河謠》以京杭大運河為故事背景,是國家大劇院推出的首部原創的民族歌劇。該劇吸取了戲曲、民歌、民俗等中國文化精華中的養分,讓京杭運河見證了劇中的人物所經歷的跌宕起伏的命運,人世間的善惡生死以及悲歡離合。
《運河謠》與以往傳統歌劇不同,不但繼承了西方歌劇中的多種演唱形式,如“重唱”和“宣敘”。還在該部歌劇中加入了許多中國的民族唱法,同時,在表現形式上,將不同的角色所特定的情緒和情節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多重唱。現如今西洋歌劇畢竟是屬于西方人的一個審美觀念,中國老百姓接受起來肯定需要一定的時間。為此印青老師借用了中國傳統音樂“魚咬尾”的創作手法,使作品不僅具有重唱的效果,也更加具有戲劇性。另外在這部歌劇中,國家大劇院的合唱演員在很多環節中都是歌舞同行的。整體上符合老百姓大眾的審美水平。
這部民族歌曲音樂的音調和語言的音調之間有著非常有趣的關系,中國漢字在讀音上具有豐富性和音樂性,漢字有四聲,這也可以說是漢字的優長之處。四聲又分為平聲與仄聲,以現代漢語的規范論,一聲(陰平)、二聲(陽平),為平聲音;三聲(上聲)、四聲(去聲)為仄聲音。平仄藝術排列,產生悅耳之音,這就是漢語—— 漢字組合的音樂性了。如《運河遙》中的第一句“①一條運河千里長②運河兩岸是故鄉”,首先從漢字聲調來分析,與歌詞相對照,“①一聲、二聲、四聲、三聲、一聲、三聲、二聲”再從音樂的音調來看,唱詞和旋律與語言音調是一致的,唱起來朗朗上口,老百姓看完此部歌劇后可以哼出里面的旋律走出來。中國老百姓面對屬于中國的音樂題材,屬于中國人的價值觀同時又是屬于中國人的審美價值,整部歌劇能夠讓老百姓喜聞樂見,能夠讓老百姓真正接受我們的民族歌劇。
歌劇《運河謠》是一部原創的民族歌劇,它與西洋歌劇相互聯系又有著自己的民族特色。國家大劇院在創作該部歌劇時,就一再希望不要上演西方化的中國歌劇,要將整部歌劇都富有民族化,語調也符合中國語言的特點。歌唱演員會將民族化的表演與戲曲唱腔表現出來。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音樂作品形式以及大眾的審美也會隨之變得多元化。我們的藝術家們在不懈的努力,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嘗試與挑戰,希望能夠創作出更多的屬于中國自己風格的作品。
三、結語
音樂的音調是旋律,而語言的音調就是四聲。二者緊密相聯。人類感受的語言和音樂都是通過聲音這個媒介。音樂的音調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能改變語言音調的,這樣一方面使得語言的音調正確,同時使得旋律也流暢自然。
中國語言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音樂也是如此。本文從歌詞與樂曲對歌劇《運河遙》進行簡單地分析,認為“語言音調”與“音樂音調”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在一定程上二者可以相互引導,“音樂音調”也可以使語言音調進行更好的傳達和表述?!罢Z言音調”能夠為音樂音調提供創作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