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世錦
摘要:近年來,一部《舌尖上的中國》火遍全國,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該片通過對食物的全面展現,不僅傳播了特色美食,更激發了觀眾的鄉土情結。本文意在從該片的配樂上研究音樂對于紀錄片及觀眾觀看時產生的音響效果和心理影響,淺析片中主要音樂主題,探討音樂在紀錄片中的重大作用。
關鍵詞:《舌尖上的中國》 紀錄片 配樂
電視是集合“視”、“聽”于一身的現代傳媒工具。隨著科技的發展及大眾對文化生活要求的提高,影視制作水平愈漸精良。今些年,熒屏上涌現出了大批優秀影視作品,其中包括著電視劇、電視藝術片、電視文學、電視綜藝節目和電視紀實片。提及電視紀實片,即我們俗稱的紀錄片,大眾最為熟知的必然是在近幾年來火遍兩岸三地的《舌尖上的中國》了。《舌尖上的中國》作為一部紀錄片,將我國民間特色美食作為拍攝對象,通過對食物所處的地域背景、制作過程及人與事物間的故事等多方面描述,撩動的不僅是觀眾的味蕾,更是人們對于地方故土的一抹回味,正如該片制作團隊為本片確立的拍攝標準:“拍攝承載中國人精神的食物”,這一點,《舌尖上的中國》無疑是大獲全勝的。
一部成功的紀錄片不僅承載著傳遞信息,記述事實的任務,還應使人們在觀看后有所共鳴,因此隨著《舌尖上的中國》播出,人們發現一檔電視節目竟能讓人們在觀看垂涎美食的同時,挑起濃厚的鄉土情愫,甚至潸然淚下。這種魔力就來自于音樂。紀錄片是一種融匯了多元素的電視藝術,聲光色是其主要因素,而音樂作為聲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可以有效地填補紀錄片中紀實敘述的枯燥旁白,為畫面引申聯想,必要時渲染氣氛,烘托情感,可見其舉足輕重的地位。
如果說《舌尖上的中國》體現的是人文情懷,那么其配樂就是對于這種情懷的完美抒發,是鄉音的濃縮,這也就是為什么人們看罷片子,有了想流淚的沖動。以該片中的主題音樂《勞作的春夏秋》為例,全曲為單三部曲式,用非常明確的三個部分分別表達了勞動耕作中的三個重要季節。第一部分以弦樂的低音彈撥和快速急促的短分音開場,作為鋪墊,之后進入木管樂器作高低音的波音跳躍,在這一部分中大多都是片段式的樂音,幾乎不用連續的旋律進行,使音樂只作為點綴映襯,填充旁白及畫面的短暫空白。模仿春季里破土而出的新芽和萬物復蘇的勃勃生機。紀錄片配樂的特點就在于此,穿插其中的音樂往往不需要特別完整的旋律線條,以避免喧賓奪主。到了第二部分,弦樂依舊作為低音和弦存在,可以聽到由雙簧管主奏引出的一段簡短的旋律,并在之后伴有其他木管樂器問答式的回應,此處雙簧管特有的甜美音色使聲線有所變化,音樂情感也由之前的清新活潑轉為夏季里的盎然繁茂,因此在這部分能夠聽到音樂和聲有所豐富,旋律依然延續了第一部分中的動機,并加入了更多樂器的應答,營造出了夏季里一派欣欣向榮的畫面,作物即將迎來收獲時的欣喜,也加深了觀眾對于接下來情節的期待感。隨著一段弦樂組與木管樂器一同演奏的旋律,音樂進入第三部分,此處作曲者還加入了打擊樂,音樂旋律線越加明顯,和聲極其豐富達到峰值,音樂的高潮部分來臨,打擊樂使音樂形象更加鮮明飽滿,熱鬧、雀躍的情緒極具感染力,配合豐收的畫面,農民們忙碌的身影,秋天用音樂傳遞了那份辛勤勞動后終得回報的喜悅。農耕活動中的三個季節就這樣用一首音樂串聯起來,在一幕幕的畫面轉場中互相填補,與旁白詞相得益彰。
在《舌尖上的中國》里,另一首使人印象深刻的音樂就是第二季中由作曲家阿鯤創作的《初》,其實從紀錄片本身不難看出,第二季相較第一季,不只描繪了更多國人所不熟知的特色食物,還在人物與食物潛在的聯系上著墨頗多,人與食物存在著生理更存在著精神的聯系,食物就是人們一直追尋的家鄉的味道,為了突出本片這一主旨,喚起更多觀眾對于美食即故鄉的情懷,音樂的煽動就顯得必不可少了。聆聽《初》這首音樂,可以發現樂曲結構與紀錄片中其他配樂都有所不同,相比為紀錄片配樂的片段式旋律,這首曲子可以說是一首完整的樂曲,貫穿始終的旋律線使音樂豐滿,選用的配器雖簡單,但卻也能與畫面交相輝映。就比如第二季中《心傳》一集,已離開工作崗位多年的廚師李伯榮仍堅守著一位廚師的本分與職責:好學、用心、傳道、授業,這不僅是廚師的責任更是每一位中國人都應秉承的優秀傳統。此時由旁白總結著本集的中心思想,音樂《初》由隱約耳聞的幾個音符緩緩帶入,配合畫面中幾個遠鏡頭下一派安然祥和的場景,鋼琴彈奏主旋律,綿長的音色與廚師們烹飪的動作并不顯得突兀,反倒讓人們感受到了簡單做菜后不簡單的情緒。之后管弦樂進入,開始齊奏主旋律,音樂氣氛高漲,畫面轉入眾多廚師與主角李伯榮的合影,此時的音樂用恢宏昂揚的氣勢襯托更凸顯了代代相傳的廚師之道,正如旁白所說:廚師是文化的傳承者,也是文明的偉大書寫者。這里不間斷的音樂,明確的旋律線恰恰可以調動起觀眾的觀影情緒,延長畫面及旁白帶給人們的視覺聽覺沖擊,并使人們從中感受反思食物與人,人與文明間千絲萬縷的聯系。
紀錄片配樂便是如此,它應是具有延伸性的,在畫面開始之前引領觀眾進入情緒,畫面進行中調動觀眾情緒,畫面結束后延續的音樂依然可以引申觀眾的聯想。它為一部片子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畫外之音,可以抵達畫面或是言語所無法觸及的境界,所以說音樂在紀錄片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成功的配樂可以作為言語的延伸,比話語更直達人心;可以是人物情感的濃縮,無形連接著食物與人類,連接著人類與家鄉,成為表達抒發人們感情的鄉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