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明
摘要:古希臘音樂文化從古希臘的理性精神發源,在其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當中,理性與情感的雙重音樂觀念往往是相互交織、糅合在一起的,正如尼采所說:“人的內心是痛苦的,感性與理性的矛盾沖突是古希臘文化的基本成因。”理性與情感究竟在古希臘音樂思想發展歷程中各自扮演者怎樣的角色?下面本文將具體展開介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以期能夠將古希臘音樂思想中的理性與情感的交融關系鮮明的揭示出來。
關鍵詞:古希臘 音樂思想 理性 情感
在古希臘音樂文化的發展長河當中,理性與情感的矛盾沖突構成了古希臘文化的基本成因和基本動力,從這一時期開始,古希臘文化便在理智與情感的激烈斗爭中蓬勃發展了起來。在古希臘文化中,象征著理性精神的日神與象征著感性精神的酒神一直是相伴、相比較而存在。在這個時期的文化認知中,人們一方面崇尚自由、勇于冒險、探索,強調激情、個性、感性;另一方面又致力于用哲學的、數學的、邏輯的形式去解釋世界,企圖尋求一種更加接近理性的方式去理解世界。關于理性與情感二者在古希臘文化中的演變,下面本文將具體來分析。
一、理性——古希臘音樂思想的基礎
古希臘文化是西方千年音樂思想的源頭,同時也是西方哲學發家的濫觴。從這時候起,人們開始用思維方式代替神話意識來思考問題,這是理性精神的開端。人們在生活中逐漸形成了數的概念,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對數的理性崇拜,這種思維便主導了人們的思維結構,早期的音樂思想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隨后產生的最初的哲學家們便開始用理性主義來解釋當時的音樂。最能夠表現這種音樂理念的便是畢達哥拉斯的音樂思想與柏拉圖的音樂思想。畢達哥拉斯的音樂作品中方方面面都滲透著規律性,他在音樂上的顯著貢獻是將數理與音樂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了“和諧論”。在他的觀念中,數是一切事物的本質,整個宇宙就是各種數有序組織起來的一個龐大的和諧系統。簡單說,音樂就是數字,宇宙就是音樂。柏拉圖音樂思想的核心是本質論,他將音樂提升到更加抽象的高度,他認為樂曲的和諧是暫時的,而音樂與理念的聯系是永恒的,音樂能夠既體現靈魂和諧,又能夠體現于宇宙的和諧,所以音樂是事物的本質,體現出最高理念世界的和諧。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們對音樂本質的探求,就是從認識宇宙開始的。
二、情感——古希臘音樂思想的現實本質
古希臘文化不僅僅是西方理性主義之源,它同時也是其他各種文化的孕育母體。希臘哲學囊括了之后出現的各類觀點的胚胎。正如現代藝術觀點中所認為的那樣,“音樂按其本質來說是感情的藝術、審美的藝術”。所以,古希臘音樂思想的現實本質依舊離不開情感。對于這個觀點的例證是極其豐富而深刻的,哲學家們都對此做過自己獨特的見解,這也就是后來出現的音樂情感論觀念。
探討古希臘哲學思想中的非理性特征,是了解整個西方音樂文化特征的必要起點,那么對于這個問題,我們著重來分析三個方面。首先,古希臘神話被看作是音樂情感的腳本。Music一詞源于繆斯女神(musae),繆斯女神中的武爾普西科瑞女神專門負責唱歌、舞蹈,歐武爾佩的女神負責抒情詩。可見,當時的希臘人心目中的女神往往就是音樂、舞蹈、抒情詩等人類美好情感的象征;其次是彰顯情感本質的模仿論和凈化論,模仿論的代表人物是亞里士多德,他認為音樂模仿的是人的情感,在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中,模仿是人類充分發揮自己特有的音調感和節奏的天分而進行的模仿,這與人們的內心世界、情感生活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凈化論”的最早確立者是畢達哥拉斯派,凈化論的核心觀念是音樂、旋律、節奏、可以教育人、凈化人,可以治療人的脾氣和情欲,使人恢復內心的和諧。
三、日神理性與酒神情感的對立統一
首先來談一下日神和酒神在古希臘文化中的定位。在古希臘的精神里,始終存活著兩個緊密聯系的方面,一方面是以日神阿波羅所象征的理性色彩,另一方面是酒神狄奧尼索斯所象征的感性精神。日神在人民的觀念中往往代表著理性和秩序,而酒神則常常與瘋狂和非理性相聯系。尼采曾肯定的說:藝術的持續發展與日神和酒神的二元性是密切相關的。
其次來談一下理性和情感交融的“和諧論”。古希臘的和諧論觀點是一種抽象的和諧,核心指的是人類自身心靈的和諧,這一特定時期發展而來的“和諧論”是一個將宇宙、音樂與人類靈魂三者糅合起來的特定概念,為和諧論的發展作出貢獻的人物主要有畢達哥拉斯、柏拉圖、赫拉克利特。畢達哥拉斯的和諧論認為人和宇宙存在相同的共性原則,人的靈魂被內在的和諧所統轄。人作為自身的小宇宙與人之外的大宇宙之間存在著契合關系,這種契合關系在音樂中的表現就是音樂本身所蘊含的數理性的和諧論與情感論的統一。柏拉圖的和諧論將音樂的和諧與宇宙的和諧進行了類比,從而得出了音樂的和諧與宇宙的和諧是相通的這樣的觀點。柏拉圖認為和諧源于靈魂對理念世界的觀照、直觀,這種和諧借助于音樂的外在數率關系表現出來,這時候的音樂一方面是數的藝術,一方面又是模仿的藝術,是對和諧理念模仿的藝術。赫拉克利特的和諧論與畢達哥拉斯派的和諧論的顯著不同表現在他們觀察音樂和諧的不同視角,赫拉克利特派注重從樂曲高低、旋律組合、長短音的相間等方面來展現感性的、直觀的音樂美,而畢達哥拉斯派則是從音程、調式中的結構、比率去尋求音樂中的對立元素,始終是以抽象的數字為基礎來談和諧,呈現的是一種靜觀的、純理性主義的認識方式。相比之下,赫拉克利特派的進步之處在于它摒棄了單純的理性視角看待問題的形而上學性,而增添了更多感性元素。
四、結語
古希臘哲學家們將音樂上升到哲學的高度,他們在音樂理性與情感之間的探討都體現出了情理交融的趨勢,推動了古希臘音樂美育的發展。這些先人們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人的完備源于教育的完備,音樂教育作為不可或缺的教育內容在塑造人的性格、氣質、道德等方面意義深遠。期望借助本文,不僅可以使人們明晰古希臘時期音樂情理的相互融合,更可以正確對待音樂美育,使之更好地服務于教育。
參考文獻:
[1]徐照明.論古希臘音樂的科學精神[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編輯部(音樂與表演版),2010,(04).
[2]宋祥瑞.亞里士多德音樂美學研究[J].音樂與表演,2010,(01).
[3][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M].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