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全國范圍經媒體公開報道的暴力傷醫事件,至少已有12起。最為惡劣的一起故意傷害案件,發生在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該院放療科一名覃姓醫生,被一個鼻咽癌患者在電梯口潑汽油燒傷,燒傷面積達30%-35%,危及生命。
醫患關系緊張到了何種程度,醫務人員受傷害到了何種程度?不久前,中國醫師協會發布了《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白皮書顯示,近六成醫務人員受到過語言暴力,13%的醫務人員受到過身體上的傷害。
這種狀況,絕對不對。任何發達的、文明的國家,都不會是這種境況。因為尊重醫生就是尊重生命,而對許多人來說,則是尊重自己的第二生命。可是,我們的醫患關系為何走到這種地步,這到底是怎么了?醫生的執業環境為何會持續惡化?我們上上下下應該怎么辦、不該怎么辦?
醫患關系的緊張是社會關系普遍緊張的折射。由于整個社群普遍缺乏信仰和信任,所以社會上充滿了暴戾之氣,這構成了“互害社會”的基本特征。2015年1月23日深夜,河南欒川縣人民醫院接收了一個在酒吧飲酒后途中腳骨受傷的男子,因患者同伴謾罵護士,值班醫生賈某出面制止,結果兩人發生爭執,廝打過程中將15樓電梯門撞開,雙雙墜入電梯井身亡……理論上,整個社會所有的壞蛋都是要看病的,所以,醫務工作者必然要面對全社會所有惡勢力可能的邪惡侵害。
與大的社會環境相比,醫療的制度環境要具體很多。其實,所謂的“看病貴、看病難”,并不是醫務人員直接造成的。藥品的價格,檢查的費用,診治的價位,“定價權”不在醫務人員那里;面對中國這么一個人口大國,醫療資源尤其是優質醫療資源的缺乏,處在第一線的醫務人員更是無奈,一個醫生一天門診要看上百號病人,累得嗓子冒煙,誰愿意這樣干呀。若說我國的醫患關系已異化為消費關系、商業關系,那根本原因壓根就不在醫生那里。
大的社會環境和制度環境的改變、變革、革新是第一要務;如果一時無法改變大環境,那么醫院和醫務工作者首先要積極改變小環境,改變小環境里的自己,主動去醫治扭曲的醫患關系。應該看到,患者及其家屬,是世上最焦慮的群體,不能給這樣的“焦慮”火上澆油。從保障自身安全計,也要努力尊重患者,因為“尊重他人,是自己最大的安全”,可以客氣一些,不激發、不引爆矛盾。否則,一旦病治不好,天使就被看成是魔鬼。
因為有愛,有情感,有情懷,所以才有醫療和醫院。一個人找你看病,把所有隱私都告訴你,把衣服脫光了讓你檢查,把所有痛苦都告訴你,把生命都交給你,這,無論如何都是無法構成“交易關系”的。所以,醫學首先是情感的產物,其次才是科技的產物;所以,“懸壺濟世”不是一種商業行為,而是一種使命、“濟世”的使命;所以,診療從業者要有溫度,要有人的溫度……美國醫生特魯多墓碑上那句名言說得沒錯:“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安慰,總是去幫助。”
而在患者一方,得有起碼的信任與尊重:要相信醫學,因為那是一門科學;要相信醫院,只有這里,才能達成你的愿望;要信任醫生護士,因為他們才是專業人士……這就像你上了飛機,就得信任航班的機組人員;你上了輪船,就要與船長水手風雨同舟。只有這樣,才有取勝與共贏的可能;你要明白:醫生和你是同一條戰壕里的戰友,你們共同的敵人名叫——疾病。
圖:王儉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