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碧山++潘俊光
摘要:通過分析河源市極小種群野生植物資源保護工程的現狀情況,在對極小種群保護的重要性考慮的基礎上,提出了具體的技術措施與相關建議。
關鍵詞:河源市;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
中圖分類號: Q94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944(2015)06004603
1 引言
物種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生態系統的主體。我國具有豐富的生物資源及多樣化的生態系統,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現存有大量的特有物種。但由于近幾十年來我國人口的快速增長及經濟的高速發展,對野生植物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大,對野生植物生境的破壞、掠奪式的開發利用和環境污染等原因,使許多野生植物的生存面臨嚴重威脅。由于這些極小種群植物多為我國特有,具有重要的生態、科學、文化和經濟價值,對于我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河源市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分布分散,主要以觀光木和喜樹為主,其中觀光木主要分布在和平縣和連平縣,喜樹分布在紫金縣?,F在對其保護主要為就地保護、近地保護、遷地保護、種質基因保存和野外回歸等形式。但整體保護能力不強,監測不到位,資金與人員缺乏。
2 極小種群的重要性分析
2.1 延緩物種滅絕,維護生態平衡
野生植物是生物多樣性的核心組成部分,我國是世界上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具有物種豐富度高、特有種屬多、區系起源古老和植物種質資源豐富等特點,在全球植物多樣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我國野生植物面臨著分布區萎縮、生境惡化、資源銳減、部分物種瀕危程度加劇等嚴峻形勢,植物多樣性受到了極其嚴重威脅。特別是極小種群野生植物觀光木在全國范圍內僅有6548株,而廣東省連平縣黃牛石省級自然保護區還有9種國家保護植物生長在這里。如果不采取科學的干預措施,它們有可能在短期內滅絕,其所擁有的基因資源也將永遠消失。
野生植物是構成自然生態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每一個物種在生態系統中都具有各自獨特的地位,是維持生態系統穩定的基本因素。研究表明,1種植物與10~30種其他生物共存,1種植物滅絕會引起10~30種其他生物丟失。而任何一個物種種群的喪失,都將破壞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影響到其生態功能的發揮。特別是許多極小種種群野生植物是自然生態系統中的關鍵種,在維持自然生態系統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旦滅絕,將可能激發連鎖效應,直至打破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導致災難性后果。
因此,急需采取科學有效的搶救性保護措施,防止廣東省連平縣黃牛石省級自然保護區極小種群觀光木和其他9種國家保護野生植物的滅絕,使其種群逐步得到恢復,為保護我國的植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貢獻力量。
2.2 保存種質資源,促進可持續發展
野生植物資源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在人類進化和發展的漫長歷史時期,野生動植物及其產品哺養了人類,豐富了人類的衣食住行,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繁榮和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有80%的中成藥和大部分保健品原料來自野生植物,全世界大約有30億人口使用的醫藥產品來源于野生植物。許多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開發利用價值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它們中有的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有的是優良的珍貴用材樹種,也有的是重要的觀賞植物,如觀光木。野生植物還蘊藏著豐富的遺傳資源,是未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重要的戰略資源。隨著對其潛在價值的充分認識,國際上對生物資源的搶占和對基因資源的爭奪,已經趨于白熱化,成為各國爭奪的焦點,極小種群野生植物隨時面臨著滅絕的危險,也就意味著其蘊藏的遺傳資源也面臨著隨時消失的可能,這將會直接影響到我國社會、經濟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積極開展廣東省連平縣黃牛石省級自然保護區極小種群觀光木和其他9種國家保護野生植物的拯救保護,保護種質資源,也就是保護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資源。
2.3 全面提升野生植物保護能力
目前,我國的野生植物保護管理能力薄弱,管理體系、法制體系、監測體系、宣教體系和科研體系等一系列與野生植物保護的有關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這些問題直接導致了長期以來一些地方濫砍亂伐、亂采濫挖野生植物的現象屢禁不止,將加速物種的迅速滅絕,進而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必須加強野生植物保護管理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技術人員素質培訓、工作保護意識培養等方面的能力建設,積極探索極小種群和國家保護野生植物的拯救保護模式,全面提高我國野生植物保護水平。
2.4 提高履約能力,樹立良好形象
野生植物是生物多樣性的核心組成部分,我國是全球1/10植物種類生存的家園,同時我國還是《生物多樣性公約》等國際公約的締約國,是全球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關鍵區域,我國的植物多樣性保護管理工作備受國際社會的關注。國際學術界長期以來極其關注我國重要的植物資源種類及其生存狀況,按照當前植物種類滅絕速度,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將首當其沖面臨滅絕的威脅,而這些特有的、極度瀕危的極小種群植物一旦消失,國際社會將質疑中國政府履行國際公約的能力,從而影響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形象。因此,加強廣東省連平縣黃牛石省級自然保護區極小種群觀光木和其他9種國家保護野生植物的拯救保護,逐步解除其物種瀕危狀況,也是我國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的有關國際公約的義務和責任,也將為提高我國在國際社會的良好形象添磚加瓦。
3 主要保護措施
3.1 選擇確定物種,確定保護點,制定具體的就地保護工程規劃
要做好極小種群、珍稀保護物種分布群落的調查研究工作,確定具體的就地保護工程規劃。根據屬地原則,對當地的極小種群、稀有保護物種分布群落進行全面的樣地研究。群落調查時,選取面積為25m×25m的樣地。樣地采用單株每木記錄調查法, 起測徑階1.5cm,記錄各植物種的種名、高度、胸徑、冠幅等;在每一個小樣方中再設2個1m×1 m的草本小樣方,調查其中所有草本植物的多度、覆蓋度等,并記錄樣方的立地因子(海拔、坡度、坡向、郁閉度等)和對群落樣方進行GPS(全球定位系統)定位。通過群落調查研究確定保護物種的年齡結構,總結物種瀕臨滅絕的原因并確定具體的就地保護工程規劃。選擇確定物種,確定保護點,制定具體的就地保護工程規劃。為掌握極小種群在其原生地的生長發育情況,對每個極小種群、珍稀保護物種的野生植株統一編號,用GPS定位,掛牌,記錄其生長狀況、世代序列、種子產量、種子去向等。
3.2 實施就地保護
要實施就地保護,確保極小種群、珍稀保護物種原生境的安全。維護現存自然生境,是極小種群、珍稀保護物種進行保護的重要條件。首先,對各保護物種的就地保護點開展動態監測,掌握種群及生境變化規律,加強對保護點原生境的保護管理力度,加強巡護、監管,防止人為干擾、獸類侵害等改變原生境生態的行為。其次,對每個極小種群、珍稀保護物種的野生植株統一編號,用GPS定位,掛牌,建立電子檔案,記錄其生長狀況、世代序列、種子產量、種子去向等。再次,在保護點進行防護欄、宣傳牌等必要基礎保護設施的建設,保障原生境的安全。
3.3 進行遷地育苗的拯救保護工作,擴大種群數量
遷地保護是通過極小種群、珍稀保護物種的異地保存,一方面擴大種群,另一方面將其保存在多個地點,以減少風險,從而達到保障物種長期生存、并有效保存遺傳多樣性的目的。本項目擬針對極小種群、珍稀保護物種的種群大小、生物學特性、小生境狀況等,建設人工種苗繁殖試驗地,研究繁育技術,進行遷地育苗工作。
3.4 要開展野外回歸,恢復和擴大野生種群,扭轉或延緩瀕危態勢
遷地保護成功后,在原生地適度開展野外回歸,以緩解物種野外瀕危狀態。選擇原生地或者與原生地相近的自然或半自然區域,選擇人工培植技術條件成熟,譜系清晰,多樣性豐富,生長狀態良好的種類,根據野外回歸物種的相關特性,選擇適宜的回歸地,對生境進行改造,開展野外回歸的前期試驗,通過物種合理配置,逐步進行野化,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野外回歸種群。
3.5 要擴大宣傳教育,并進行科研和科教基地建設
目前社會各方對極小種群、珍稀保護物種野生植物拯救保護的重要性認識還非常有限,需要通過宣傳教育來提高公眾的保護意識。每年至少有針對性地開展極小種群、珍稀保護物種野生植物保護的宣傳活動,同時建立宣傳保護網站,配備必要的設備,與相關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網站聯網,實現信息發布、傳輸和共享。另外,建立極小種群、珍稀保護物種野生植物科研與科教基地,確定基地的特定物種和重點研究方向,開展物種及其生境的保護宣傳與普及教育,進行標本陳列、圖片資料展覽、實物展示等活動以及常規性科研和專題性科研工作。并且根據保護地所處的地理位置、生境特點、物種特性、保護管理現狀等,針對性地建設標樁(牌)、防護欄、巡護路、管護房、隔離帶、宣傳牌等必要的基礎設施,擴大宣傳教育提高民眾的保護意思,嚴禁破壞生境和危害目的物種的活動。
3.6 監測與科學評價
對極小種群開展動態監測,掌握種群及生境變化規律;科學評價保護成果,為野生植物科學保護發展提供模式(圖1)。
4 結語
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關系著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的可持續性發展,關乎著子孫后代的福祉。各地應根據具體的情況,在全面調查的基礎上,確定保護重點,編制保護規劃與具體的技術方案,建立和完善各相關保障措施,從人力、物力和財力上全面落實保護規劃與方案,持續不斷地開展保護工作,以取得良好的成效。
參考文獻:
[1]李大民.江蘇省珍稀瀕危植物信息系統的構建與應用[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5.
[2]許再富, 郭輝軍.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近地保護[J].植物分類與資源學報,2014(4).
[3]于 清,錢喜友.黑龍江省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措施及對策[J].防護林科技,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