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創新是民族生存、發展與進步的動力,是民族興旺發達的靈魂。一個民族要強盛不衰,必須要增強全民創新意識,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教學能為學生正確認識物質及其變化規律提供實驗事實,他具有目的性、探索性、現實性和易感知性。演示實驗、邊講邊實驗、學生實驗和家庭實驗等多種形式的實驗活動的相互結合,不但有助于化學知識的掌握,而且利用不同形式的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以達到學生的各方面素質得到全面發展?;瘜W創新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創新就是棄舊揚新,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那么怎樣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呢?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他沒有特別的天賦,只有強烈的好奇心。學生對事物感到好奇的時候,往往是創造性思維迸發的時候。在人類認識史上,正是個別人對事物或某種現象產生了好奇感、驚奇感,從而導致了重大的發明創造。瓦特對蒸汽沖動壺好奇發明了蒸汽機,巴甫洛夫對司空見慣的狗流唾液的現象感到好奇,通過探索,終于創造了高級神經活動心理學。如果沒有這種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動,創造性思維也無從產生。充分利用化學實驗。教師可以集色、態、味、光、聲于一體的化學實驗給學生強烈的視覺刺激來吸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鈉與水反應、鎂條燃燒、噴泉實驗、爆炸實驗、鋁熱反應、銀鏡實驗等。除了完成教材規定的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以外,還可以進行實驗室開放,讓學生進行創新實驗、教材實驗改進等。激發學生的社會性動機使之成為主導動機,方才起著持久、穩定、強有力的動力和維持、調控作用。如善于創設問題情境激思激趣;理論聯系實際,講解化學在尖端科技工農業生產、環境保護、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講述結晶牛胰島素的合成,侯德榜制堿法等化學史激發學生為祖國富強而發奮學習的社會性動機等。另外,化學教師良好的教師形象;生動、準確的講授;熱情真誠的關心鼓勵;幽默大方的舉止等因素在培養和強化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動機也起著不可忽視的情感作用。
例如,學習“鹽類水解”時,首先提出酸溶液pH7,那么H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許學生馬上會回答,但通過實驗后,學生感到很詫異,為什么結論與自己不一樣,為什么這些鹽溶液會呈不同的酸堿性?于是促進了學生積極思維,探索新知。好奇是創造行為的開始,是學生探索心理的推動力,在創造性思維中具有觸發催化的作用,從而成為學生行為的內在動力之一。只有學生有著濃厚的學習興趣、對化學科學具有強烈的探索欲望、對化學知識及規律的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具備將所學化學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類的動機,才能激發創新潛能,才能產生創新欲望。
二、創設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的內容,為落實教學目標所設定的,適合學習主體并作用于學習主體,產生一定情感反應,能夠使其主動積極建構性學習的具有學習背景、景象和學習活動條件的學習環境。情境的創設,可以激發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情感共鳴,從而產生學習的動力,增強學生情感體驗和學習興趣,在學生解決問題過程中,促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主動學習習慣,煥發課堂生命活力。
教師創設的情境要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就必須首先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所在。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學生接觸到的信息面越來越廣,教師創設的情境應力求與學生的生活與知識背景密切相關。設疑不宜過難或過宜,過難的問題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過宜的問題又不能達到引起學生求知欲的目的。只有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才能促進學生在自然和諧的學習情境中主動參與,使學生在一定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探索,上升到理性認識。創設情境是為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教師更有效地教學服務的。學習情景的創設除了要聯系學生實際,激發學習興趣,更要緊密與教學內容相聯系,有效激發學生的化學思考,最終將學生的思維聚集于情境所隱含的化學知識、化學方法上。在一堂課中情境的創設并不是多多益善,并非每一個知識點都需要情境的創設,過多的將教學時間花費在創設情境上,反而會浪費教學時間,降低教學效率。每一個教學情境的創設都應該為達到教學目標服務,如果為創設情景而沖淡了教學要達成的目標,甚至是為了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本末倒置,那是得不償失的。
三、營造一個寬松的教學氛圍
營造一個寬松的教學氛圍,也就是創造一個自然、和諧、平等的教學環境。在這個環境里,不是單向交流,而是允許學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這樣就有利于消除上課過于拘謹的場面,有利于縮短師生之間的感情距離。在這個氛圍里,學生才會勇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渴求解決問題,他們的創新意識,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養和發揮。課堂教學是一種群體活動,在這種活動過程中營造良好的氛圍至關重要。在傳統的教學中往往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傳授知識、學生接受知識,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處于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地位,思維往往受到抑制,思想疆化。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努力營造自然、和諧、平等、開放的寬松、活潑的課堂教學氛圍,在這種教學氛圍中不再是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交流,而是允許學生提出問題、提出異議,允許學生相互討論的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在這種教學氛圍里一方面有利于教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學生敢想、敢問、敢于解決問題,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作用,使他們的創新意識得到培養和發揮。
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極大地改善師生的關系,充分尊重學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為方式,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使學生能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表現自己、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形成探究創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種以創新的精神吸取知識、運用知識的性格。要把以講教材、傳授知識和訓練技能為主的封閉式教學變為以增長知識、發展能力為主的開放式教學;要把傳統的、嚴格遵守常規的“我講你聽”式的課堂氛圍變為生動活潑、民主平等、主動探索的課堂氛圍。
四、培養創新思維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和核心是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問題意識、問題能力是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基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創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找到獨特、創新思路的可能。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具有新的教育理念,教給方法比傳授知識更重要,過程教學比結果教學更重要,知識是啟發智慧的手段,過程是結果的動態延伸;改革課堂教學方法,課堂教學再也不僅是忠實圓滿地教授規定內容,而應是主動地、合理地、創造性地豐富和調整教學內容。例如:在研究金屬活動順序時,有的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濕法煉銅是用鐵制取銅,速度肯定比鈉制取銅慢,為什么不用鈉制取銅呢?”這時教師因勢利導,先組織學生就所了解的知識和生產實際展開討論:①鈉和硫酸銅溶液反應是否符合反應規律?②鈉能否作為制取銅的原料?學生討論的結果認為雖然符合反應原理,但鈉太活潑,冶煉成本高,不宜作原料。這時又有學生提問:“課堂上演示一次中,鈉和硫酸銅溶液反應真的快于鐵嗎?”教師采取延緩評判的原則,組織學生動手實驗,結果學生發現燒杯中出現奇異的現象,并未出現紅色的銅,而是生成了藍色的硫酸銅。針對現象,教師再次組織學生動手實驗:將鈉放入水中,奇異現象之后用無色酚酞試液檢驗,酚酞呈紅色,說明溶液呈堿性。學生思維活躍,忙于寫化學方程式,爭著解釋以上幾個同學提出的問題:鈉太活潑,和水反應生成酸,不能和鹽溶液發生簡單置換。并有感而發:“多問為什么,就有機會獲得更多的知識?!眲撔乱庾R大大增強,激發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求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