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偶遇青年陶藝家柳溪,畫面極為靜謐。陽光下的她,安靜地握著畫筆,身體呈現半蜷縮狀,正在忘乎所以地描繪創作。此時的世界與他人無關,筆墨陶瓷才是她的專注所在。在位于景德鎮的工作室中,這樣安靜的創作是柳溪的常態,也是屬于她個人的生命享受。
柳溪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山東人氏。畢業后,她曾經在北京、上海等地多次參加各種藝術展覽以及大型陶瓷藝術博覽會。其作品不拘泥于傳統,結構清晰充滿創意,更因新穎的印象派作風,和充滿主題意境的風格,深得業界認可。2013年她創作陶瓷的作品,被中國收藏十大藝術陶瓷評選為最佳創意獎。

作為一個外地人,最終決定留在景德鎮發展也是機緣巧合。當初柳溪在呂品昌老師的帶領下來到景德鎮嘗試陶瓷工藝,這一來便萌生了興趣。在這里,柳溪親身體會到陶瓷創作的魅力,對于陶瓷藝術的狂熱,開啟了她生命中的另一番光景。這片充滿藝術氣息的熱土,更讓她不舍離開。
最初的陶瓷作品以系列雕塑為主,比如傳統的動物、人物或是靜物之類。柳溪天生不是墨守成規的性格,在創作的過程中,她開始思考創意,并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她逐漸嘗試把家鄉剪紙藝術的密集感和生動力,通過色彩和繪畫運用到雕塑動物身上。自己兒時所受的民間文化熏陶和對家鄉的惦念,通過這些雕塑作品一一得以傳達。細觀其早期的雕塑陶藝,在抽象藝術中呈現物型,頗有北方民間布藝的憨態和喜慶感。
在成功地做了幾年陶瓷雕塑后,柳溪在這個領域產生了頓感。她想要做新的嘗試,于是轉戰瓷板繪畫領域。這對她來說不僅是一種全新的挑戰,也是一項新的藝術追求。在白色的瓷板上手繪,然后再回爐燒制,配上邊框完成一幅作品。柳溪看待陶瓷繪畫作品的態度非常淡泊,藝術作品往往是藝術家生命情懷的呈現。她只是單純地把瓷板當成一種媒介,至于燒制后的效果,那是自己的思想和生命觀跟這個世界的對話。最新創作的兩個系列作品《安靜下來》,屬于釉下五彩繪畫。作品主體采用點線面排列組合,再利用青花的濃淡對比,呈現出立體的三維效果。立于作品前細細觀摩,點線面的放射,營造出仰觀宇宙之大、游目馳懷的自由空間。而青花獨有的鮮明對白,讓人遐想無限,通過觀看,內心感受到一個清靜無比的桃花源。“靜”在我們中國的文化中極為倡導,甚至具有核心引領作用。“大學”開篇明示,以定得靜,以靜得智慧,可見靜是萬事萬物的基底。一位藝術家最難能可貴的品質,便是保有一顆清靜單純的赤子之心。在這個紛繁復雜的紅塵中,借由藝術強大的力量,感染蕓蕓眾生。
藝術家必然會受到其他藝術領域或者生活經歷的影響,而這些影響也會直接地反應到作品中。一位成熟的藝術家善于把生命的種種體驗轉化為自己的聲音,來表達內心的情愫。在柳溪大學時代的繪畫中,就已經清晰地體現出個人風格。在之后的創作中,她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一邊學習,一邊不斷揣摩,逐漸完善自己的畫風。在一些瓷畫作品中,柳溪在成功把握色彩的基礎上,運用大量的點形成視覺沖擊。作品《冬日陽光》就大膽采用點連接點的方式,完全是抽象手法,表現冬日太陽的溫和。作品即像圖騰,又像是水中的漣漪,總之感受豐沛,畫風細膩。
在不斷的創作過程中,傳統的技術和工藝讓柳溪越發迷戀陶瓷藝術的魅力。在掌握好傳統的基礎上,有沒有另外的可能出現,這是柳溪在與陶瓷對話中產生的疑問。作品《魚在上海》中的氣泡,柳溪依然采用傳統的釉下彩工藝。而里面的不少圖案,則是借用銅版的工藝,用針頭筆雕刻出來。跨行鏈接的工藝,讓柳溪的這幅作品震驚業界。柳溪認為,傳統工藝既要走進來,當基礎夯實之后,也要嘗試走出去。在目前的創作里,她更傾向于實驗性的嘗試。一方面為陶瓷藝術尋找更多的可能性,一方面也為更加準確地表達自己對藝術的感受和豐富的內涵。柳溪認為,一項完美的作品,無論是視覺效果還是內心共鳴,都需要至精至善的技術來完成。
作品《你看見的和我看見的》,借助傳統裝飾中的窗欞元素,來表達一種公眾隱私,闡述看見和看不見的關系。這幅作品身逢其時,越是信息爆炸的時代,越是要懂得個人隱私的界限。作品寓意極好,采用規則和不規則的圖案形成系列,色調濃淡相宜,實乃瓷畫佳品。
生活中的柳溪真實安靜,非常重視情感。在愛的世界里,柳溪有一顆極其細膩的心。在柳溪的創作中,愛人給予了她很大的支持和關愛。她親手為他做了很多餐盤和日用器皿,想讓對方在日常篆飲中感受愉悅。作品《我們倆》就是她內心的真情映照。陶瓷小人共存于方寸之內,相近卻又相互自由,任由一個角度都彼此欣賞,也許這才是情感的完美態度。
藝術來源于最真實的生活狀態,但愿柳溪以深厚的美學積淀和瓷畫的綜合素養,在陶藝的世界里活出最真實人生。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