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仝秋含(1990—),女,山東曹縣人,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工作。
摘要: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要求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同時進行,并且在踏進社會后要求社工保持學習狀態,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在理論知識學習、實習學習、培訓和督導等方面,均要求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不斷進行能力建設。本文即對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能力建設進行研究,探析提高的路徑。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4-0081-01
社會工作專業與其他實踐性專業一樣,要求學生不斷進行能力建設,社會問題對社工的要求也越來越全能化,因此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能力建設是值得學者們加以研究的重要方面,而對社會工作學生與這些學生進入社會后如何持續學習的研究相對較少。
一、社會工作專業學生能力建設現狀
社會工作專業學生能力建設從教育層面,督導層面,自我探索層面來分析現狀。
(一)教育層面。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中包括社會工作導論以及社會工作方法等核心課程。但是在價值觀方面的課程比如社會工作了倫理課程,由于不牽扯具體工作方法,所以部分學校在本科階段并不開設此課程。因此在教育層面對學生的能力建設的課程開設上存在不全面的問題。
(二)督導層面。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在實習階段,應該有兩位導師,一位是學院的理論學習導師,另一位是機構實習導師。但是在內地實習時間嚴格不達標的情況下,擁有機構的導師也是一種奢望,因此在自我探索、專業能力成長、行政能力等方面得到鍛煉的機會少之又少。而督導對社工學生的功能體現在行政性、教育性和支持性功能,因此在學生能力建設上督導的功能也存在缺失。
(三)自我探索層面。在社會工作專業學習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學生的自我探索和領悟,自我認識是認識社會和幫助他人的前提,而學生如何進行自我探索,一方面需要教師的引導,通過課程和活動等方式,另一方面通過學生在讀大量書籍的過程中自我頓悟。但是由于內地學生在進入社會工作專業的過程中非自愿的占多數,所以學生在自我探索與專業成長方面的興趣存在不濃厚的特點。
二、社會工作者的能力要求
按照全國社會工作考試教材《社會工作綜合能力》中對社會工作者的能力要求,包括以下四個方面:技術能力、文化能力、心理素質和持續學習能力。
(一)技術能力。技術能力的來源一方面是教材的理論知識和教師在實驗課程中的引導,另一方面來自與學生的實踐鍛煉。技術能力的提高是熟能生巧的過程,因此這項要求是需要學生兼顧讀書和實踐。
(二)文化能力。文化能力指的是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文化敏感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社工看問題的角度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不一樣的。比如宗教問題,面對有宗教信仰的案主,要求社工有很高的敏感度才不做出侵犯信仰的事情。
(三)心理素質。社工服務的群體通常是弱勢群體,弱勢群體問題的解決需要多方的參與,通常會包括服務對象、政府部門、社工機構、醫院甚至有時候會包括企業在內。因此在面對眾多利益方的時候心理素質是社工做好工作的基礎。
持續學習能力。社工專業的學生就算在進入社會擔任起社工的角色時并不意味著學習過程的結束,恰恰是開始。社會問題的特性使得社會工作者面對的是新情況新問題,要求社工具備的是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因此持續學習是必須能力之一。
三、社會工作專業學生能力建設路徑探索
針對社會工作專業學生能力建設的路徑本文從學校課程體系、實習課程以及自我探索三方面進行研究。
(一)課程體系。在學校設置的課程體系中,應該嚴格按照社會工作學生培養標準,核心課程都應該開設,必修課程應增加名著導讀等增加學生理論功底和方法實驗課等提高工作技巧的課程。另外,在教學方法上,更多的采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例如討論法,辯論法等。
(二)實習課程。建議盡可能多安排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去機構或者社區實習,并且實習課程的開設應系統化,在實習課程中應安排實習導師,在實習的全過程進行全面督導,針對學生自身的特點由學院導師和實習導師一起制定培養方案。
(三)自我探索。自我探索的重要性自不言而喻,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來增進自我對專業和自我的認識,將社會工作價值觀內化,找到自己與專業的契合點。首先,學院教師應引導學生讀心理學和社會學的書籍,尤其是心理學中對自我認識的部分;其次,教師在教授自我探索與專業成長課程時,盡量采用小組、實驗等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