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方方 謝德芳 張月

摘要:建立了吡唑醚菌酯在香蕉全蕉及蕉肉中殘留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UPLC-MS/MS)分析方法。試樣經乙腈提取,Strata/NH2固相萃取柱凈化,采用UPLC-MS/MS測定。方法最小檢出量為4×10-13 g,方法定量限為0.2 μg/kg;在0.01~0.10 mg/kg范圍內,吡唑醚菌酯在香蕉全蕉中平均回收率為83%~92%,相對標準偏差為2.0%~2.8%;在蕉肉中平均回收率為85%~98%,相對標準偏差為1.5%~2.2%。該法靈敏、準確,快速,可用于香蕉果肉中吡唑醚菌酯殘留量的測定。
關鍵詞: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UPLC-MS/MS);香蕉;吡唑醚菌酯
中圖分類號:TQ45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10-2477-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10.046
吡唑醚菌酯是一種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1],能有效防治作物的白粉病、霜霉病、炭疽病[2],尤其對香蕉黑星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3]。香蕉黑星病是由香蕉大莖點霉菌[Macrophoma musae (Cooke) Berl. et Vogl.]引起,對香蕉產量和品質損害嚴重[4]。盡管吡唑醚菌酯在香蕉病害防治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其藥物殘留引發的潛在食品安全風險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目前,吡唑醚菌酯主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5,6]、氣相色譜法[7]、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分析[8,9],但樣品多針對白菜、大蒜、花生、草莓、葡萄、西瓜等作物上[10-15],而香蕉中吡唑醚菌酯的殘留分析方法國內報道甚少。鑒于串聯質譜檢測方法越來越多的用于農藥殘留的測定[16],本研究建立了一種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譜-質譜/質譜(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測定香蕉中吡唑醚菌酯的方法,以期為開展相關風險評估提供技術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吡唑醚菌酯標準品(德國 Dr.Eh-renstorfer GmbH公司,純度99.0%);甲醇、乙腈、正己烷、丙酮均為色譜純;氯化鈉(140 ℃烘烤4 h)。Strata/NH2固相萃取柱(55 μm)500 mg/6 mL;1 mg/mL 標準儲備液(甲醇,0~4 ℃保存)。
1.2 儀器
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美國AB SCIEX公司);萬分之一天平(SHIMAZU),T18型高速均質機(德國IKA集團);微型旋渦混合儀(上海滬西分析儀器廠有限公司);R-210型旋轉蒸發儀(瑞士Buchi公司)。
1.3 方法
1.3.1 提取 稱取20.0 g粉碎的樣品于燒杯中,加入40 mL乙腈,2 000 r/min勻漿2 min后過濾到預裝有5~7 g NaCl的具塞量筒(100 mL)中,劇烈震蕩2 min,室溫靜置30 min。吸取上清液10.0 mL于100 mL圓底燒瓶中,旋轉蒸發至干,加入5.0 mL正己烷-丙酮(6∶4,V/V,下同)溶解混勻,待凈化。
1.3.2 凈化 吸取5.0 mL正己烷-丙酮溶液預淋洗Strata/NH2固相萃取小柱,當溶劑液面到達柱吸附層表面時,立即倒入待凈化液,用100 mL圓底燒瓶收集;用5.0 mL正己烷-丙酮溶液沖洗圓底燒瓶殘留物后淋洗萃取小柱,重復3次。收集液減壓蒸發至干,用2.5 mL甲醇定容后過0.22 μm濾膜,待測。
1.3.3 UPLC-MS/MS分析 液相色譜柱:BEH C18柱 (2.1 mm×50 mm, 1.7 μm),柱溫35 ℃,流動相,乙腈: 0.1%甲酸-水溶液= 70∶30(V/V);流速0.25 mL/min,進樣量4 μL;電噴霧正離子模式掃描(ESI+),多反應監測(MRM),噴霧電壓5 500 V;噴霧針溫度650 ℃;霧化氣55 psi;輔助加熱氣55 psi;氣簾氣20 psi;碰撞氣6 psi,檢測參數見表1。
1.3.4 標準曲線與線性范圍 用甲醇逐級稀釋標準貯備液,配成0.005、0.010、0.025、0.050、0.100 μg/mL標準溶液,采用外標法定量,對濃度和峰面積進行線性回歸,計算相關系數。
1.3.5 準確度與精密度測定 量取一定體積的吡唑醚菌酯標準溶液加入香蕉全蕉及蕉肉空白中,得質量濃度分別為0.01、0.02、0.10 mg/kg的3個添加水平,每個水平設5次試驗,同時做空白對照,計算回收率及相對標準偏差。
2 結果與分析
2.1 色譜條件的選擇
吡唑醚菌酯極性較強,可采用反相液相色譜分離;在流動相中加入0.1%體積分數的甲酸來控制流動相pH值,有利于提高ESI+的離子化效率。故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作為流動相,經優化后,吡唑醚菌酯的保留時間適中,峰形及分離度良好,且可獲得較強的分子離子峰強度。吡唑醚菌酯標準溶液的定量離子MRM流圖見圖1,其保留時間為2.08 min。
2.2 方法線性范圍
在質量濃度0.005~0.100 μg/mL范圍內,以峰面積y為縱坐標,質量濃度x為橫坐標繪制工作曲線,得y=(2E+08)x+371 552,R2為0.999 6。
2.3 方法準確度和精密度
香蕉全蕉及蕉肉樣品中添加吡唑醚菌酯的回收率及相對標準偏差結果見表2。從表2可知,3個添加水平在香蕉全蕉中平均回收率為83%~92%,相對標準偏差為2.0%~2.8%,在蕉肉中平均回收率為85%~98%,相對標準偏差為1.5%~2.2%。回收率以及相對標準偏差均在農藥殘留試驗準則允許范圍內[17],方法的重復性好,可滿足殘留分析的要求。
2.4 方法靈敏度
以一定量吡唑醚菌酯標準溶液進樣,提取定量離子流色譜圖,以3倍信噪比所需待測物的濃度計算(進樣量4 μL),吡唑醚菌酯最小檢出量為4×10-13 g。在香蕉空白樣品中添加一定量的吡唑醚菌酯標準溶液,按信噪比(S/N=10)計算,方法定量限為0.2 μg/kg。
3 小結
本研究建立了UPLC-MS/MS測定香蕉全蕉及蕉肉中吡唑醚菌酯殘留量的方法。該法準確、靈敏、快速,其檢出限和定量限均低于GB 2763-2014中規定吡唑醚菌酯在香蕉中的最大限量值(0.02 mg/kg),適用于香蕉中吡唑醚菌酯殘留分析的要求,同時也為其他農產品中吡唑醚菌酯殘留的分析提供了參考。
參考文獻:
[1] 吳 迪,聶向云,張希躍,等.土壤中吡唑醚菌酯的殘留分析方法和消解動態研究[J].農藥科學與管理,2012,33(7):25-28.
[2] 高志文.18.7%XM·BZ在辣椒和土壤中的殘留檢測及消解動態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學,2011.
[3] 彭埃天,李 鑫,劉景梅,等.25%吡唑醚菌酯乳油對香蕉黑星病毒力測定及防治試驗[J].植物保護,2008,34(2):134-137.
[4] 洪勝福.香蕉黑星病發生規律及其防治技術[J].福建熱作科技,2010,35(2):14-15.
[5] 閆曉陽,徐金麗,徐光軍,等.高效液相色譜法檢測吡唑醚菌酯在煙葉和土壤中的殘留及消解動態[J].農藥學學報,2013,15(5):528-533.
[6] 李瑞娟,于建壘,宋國春,等.60%唑醚·代森聯水分散粒劑中吡唑醚菌酯在葡萄和土壤中的殘留分析[J].環境化學,2010,29(4):619-622.
[7] 王 巖,姚威風,梁 爽,等.甘藍和土壤中吡唑醚菌酯·烯酰嗎啉殘留分析[J].農藥,2011,50(1):46-57.
[8] 張育樂,黃超群,朱曉雨,等.固相萃取-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測定中藥材中7種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的殘留量[J].色譜,2013,31(3):264-269.
[9] 洪文英,吳燕君,章 虎,等.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在黃瓜中的殘留降解行為及安全使用技術[J].浙江農業學報,2012,24(3):469-475.
[10] 張少軍,鄭振山,陳勇達,等.殺菌劑吡唑醚菌酯在大白菜上的殘留動態[J].中國蔬菜,2011(18):77-80.
[11] 李亮亮,王明林,于建壘,等.60%唑醚·代森聯WG在大蒜及土壤中的殘留[J].農藥,2013,52(2):116-118.
[12] 吳 迪,莘 婧,潘洪吉,等.凝膠滲透色譜-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花生中的吡唑醚菌酯殘留[J].農藥學學報,2012, 14(6):681-684.
[13] 張志恒,李紅葉,吳 珉,等.百菌清、腈菌唑和吡唑醚菌酯在草莓中的殘留及其風險評估[J].農藥學學報,2009,11(4):449-455.
[14] 張志勇,王冬蘭,劉賢進,等.西瓜與土壤中吡唑醚菌酯殘留的分析方法[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34):19386-19387.
[15] 李瑞娟,于建壘,宋國春.葡萄和土壤中吡唑醚菌酯的高效液相色譜殘留分析方法[J].農藥科學與管理,2010,31(6):33-36.
[16] 張青杰,郭宏斌,鄭亞秋,等.氣相色譜-質譜法測定雞蛋、牛奶中氯羥吡啶殘留[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10,31(4):108-111.
[17] NY/T 788-2004,農藥殘留試驗準則[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