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海+褚世海
摘要:對目前中國花生田主要雜草的種類、分布、發生規律以及防除技術的研究進展進行了闡述和分析,旨在為更加安全、高效地防除花生田雜草提供參考和建議。展望了未來各花生生產區雜草的全面普查、主要雜草的發生規律、土壤雜草種子庫、雜草可持續治理技術等研究方向。
關鍵詞:花生田雜草; 危害狀況; 發生規律; 雜草防除技術
中圖分類號:S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10-2305-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10.001
花生是中國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經濟作物,栽培面積僅次于油菜,位居第二位,占油料作物栽培總面積的1/4,然而其總產量位居全國油料作物之首,占50%以上[1]。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及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花生生產日益受到重視。我國是花生生產大國,2007~2013年全國花生面積連續6年增加,達到471萬hm2,占全球花生面積的近20%;2007~2013年連續6年總產量增加,達到1700萬t,占世界花生總產量的4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其中河南、山東、河北、江蘇等省種植面積較大[2]。我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復雜,由于耕作制度、栽培措施、種植方式等差異,花生田有種類繁多的雜草群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花生的產量與品質。花生田因草害一般造成減產5%~15%,嚴重的田塊減產達20%~30%,甚至更多。雜草還是某些花生病蟲害的寄主,可以助長病蟲害的發生蔓延[3]。草害問題是花生生產中必須高度重視的重要問題之一。為促進花生田草害問題的深入研究,提高花生田雜草防除技術水平,服務我國花生產業發展,本文就我國花生田雜草發生危害狀況與防除技術研究進行了系統總結,并對今后花生田雜草研究應當關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展望。
1 花生田雜草的種類與分布
我國花生種植以農業自然區為基礎可劃分為7個花生產區,北方大花生區、南方春秋兩熟花生區、長江流域春夏花生區、云貴高原花生區、東北早熟花生區、黃土高原花生區、西北內陸花生區[4]。我國花生田雜草有約70多種,隸屬于約26科。其中發生量較大、為害較重的主要雜草有馬唐、狗尾草、稗草、牛筋草、狗牙根、畫眉草、白茅、龍爪茅、虎尾草、青葙、反枝莧、凹頭莧、灰綠藜、馬齒莧、蒺藜、蒼耳、刺兒菜、香附子、碎米莎草、龍葵、問荊和苘麻等[4,5]。
不同地區、不同耕作栽培條件下,花生田雜草的種類與分布有所不同。山東省花生田雜草種類繁多,共有26科70余種。其中,禾本科雜草的種類最多,近20種,占花生田雜草總種類的25.0%以上,馬唐為最主要雜草;其次為菊科,近10種,占田間雜草總種類的15.0%左右;蓼科、莧科、藜科和茄科雜草的種群也較大。平泊地較山丘地雜草密度大,沿海地帶較內陸密度大[6]。河北省花生田常見雜草共44種,隸屬于18科,以菊科、禾本科雜草種類最多,各有8種。其中,菊科、禾本科、旋花科、莎草科、藜科和茄科6個科占全部雜草種類的65.9%。馬唐的相對多度高達95.5%,為絕對優勢種[7]。
播種季節、前茬作物不同,花生田雜草的發生與分布也各異。夏播花生田雜草密度大于春播花生田。玉米茬花生田馬唐、鐵莧菜、莧菜、莎草、狗尾草等較甘薯茬密度大,而馬齒莧、牛筋草則比甘薯茬密度小。不同播種方式對花生田雜草的發生與分布也有一定的影響,平種較壟種的雜草密度大[6]。旱地雜草種類多,不同雜草生長習性有差異,而且雜草的萌發期較長,可以延續至花生封行期[8]。
2 花生田雜草的發生規律
花生田雜草有一年生雜草、越年生雜草和多年生雜草3種類型。分布普遍而為害嚴重的是一年生雜草,主要有馬唐、牛筋草、狗尾草、旱稗、鐵莧菜、莧菜、馬齒莧、藜、碎米莎草和異型莎草。越年生雜草主要有薺菜、附地菜,多年生雜草有刺兒菜、白茅、問荊等[8]。
雜草在花生整個生育期均發生危害,其出苗和發生規律在不同地方有較大差異。北方春播花生田一般有2個出草高峰,第1個高峰在播后10~15 d,出草量占總草量的50%以上,是出草的主高峰;第2個高峰較小,在播后35~50 d,出草量占總草量的30%左右;春花生田出草歷期較長,一般可達45 d以上。北方春季一般天氣干旱,雜草發生不整齊。北方夏花生田馬唐、狗尾草的出草盛期在播后5~25 d,出草量占總草量的70%以上;雜草的出土萌發可延續到花生封行。夏花生苗期多為高濕多雨天氣,雜草萌發集中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發生相對集中[8]。
在河北省的研究表明,馬唐、牛筋草、鐵莧菜、稗草、狗尾草、馬齒莧和莎草一般在5~6月出苗,6~7月開花,8~9月成熟。雜草為害高峰期集中在6月份。調查發現,以馬唐為代表的部分禾本科雜草在花生田有2個明顯的出草高峰,第1個出草高峰在花生播后10 d左右,幾乎與花生出苗同步,出草數占總出草量的15%左右;第2個出草高峰在花生播后30 d左右,出草量占總出草量的60%左右,其出草期一直延續到花生封行期。狗尾草只有1個出草高峰,主要集中在花生播后10~15 d之間,一般出草量占總草量的40%以上,出草期可延續到播后25~30 d[7]。
3 花生田雜草安全防除技術
花生田雜草的防除,應根據雜草的發生和消長規律,及其與花生生長、耕作栽培制度、自然環境等的關系,即從農業生產的總體出發,采取綜合防除措施,以達到經濟、安全、有效地消滅或控制其危害的目的。
3.1 農藝措施防除
花生田雜草的農藝防除措施主要包括:①改春季耕地為冬季耕地。冬耕比春耕花生田雜草減少24.5%。②深耕。深耕可將雜草翻入土中,破壞雜草生存環境,減少表層土壤雜草種子的萌發率,減少雜草發生量。一些春茬花生田,冬季空閑,應在秋冬季進行深耕,可將當年掉落的雜草種子翻埋于土壤深層,使之不能萌發出土;還可以破壞一些多年生雜草,如刺兒菜、問荊、田旋花、白茅、香附子等的地下繁殖根莖,并翻之于地面,曬凍而死;還可采取人工撿拾,以減少地下繁殖器官的數量。翌年早春還應再進行淺耕整地,誘發雜草早出苗,以便集中滅除[9]。③中耕除草。結合中耕進行除草,是我國傳統的基本滅草方法。中耕不僅可以疏松表土,協調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氣,且有利于根系發育和根瘤菌的活動;同時中耕可以滅除雜草,避免雜草與花生苗爭水、爭肥、爭光而影響花生生長。因花生田雜草種類多,萌發出土對溫度、濕度、水分的要求各不相同,所以出草時間不一。即使是同一種雜草,萌發時間也有早有晚。因此,中耕除草應進行多次。一般春花生中耕除草3~4次,麥套花生和夏花生中耕2~3次。第一次中耕除草應在花生基本齊苗后進行,以后視天氣及雜草多少進行2~3次。對麥套花生,麥收后要抓緊時機深中耕滅茬,除草保墑,為花生開花下針創造條件。對雜草嚴重的地塊,要勤中耕,多中耕,將雜草消滅在花生下針封行前[9]。④輪作換茬。輪作換茬可從根本上改變雜草的生態環境,改變雜草群落綜合體結構與數量,特別是水旱輪作,除草效果最好。⑤田間覆蓋。利用稻草或樹葉等覆蓋花生田,這尤其適合于覆膜栽培花生田,既可保溫保濕,還可增加土壤有機質,無污染,無殘留,除草效果佳[10]。采用麥糠、麥秸、爛柳樹葉覆蓋地面,防除花生田雜草的效果也很顯著[11]。田間覆蓋措施可用于有機花生的生產[11]。⑥改平種為畦種。起畦播種可減少雜草密度,而平播比畦播雜草密度大。⑦地膜除草。采用黑白相間地膜、無藥無色普通地膜或增溫地膜防除花生田雜草效果理想,可用于有機花生的生產[11]。還有除草藥膜,即含除草劑的塑料透光藥膜,藥膜上的藥劑接觸地面溶入土壤表面形成藥層起到除草的效果。目前主要有甲草胺、撲草凈、異丙甲草胺、乙草胺等除草膜。使用除草膜,不需噴除草劑,省工省力,除草效果好,除草期限長。注意兩種膜均須與地面緊密接觸,不要用力拉緊薄膜[5]。endprint
3.2 化學除草
隨著科學種田水平的不斷提高,花生田化學除草,已成為主要除草技術。在通常情況下,化學除草比人工除草可以增產莢果10%以上,每公頃節省工作日30~45個?;瘜W除草比較徹底,可以防除人工或機械除草難以鏟除的花生株間雜草和植株周圍雜草,還可減少病蟲害??傊?,化學除草不僅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2]。
由于雜草與花生生長于同一農田生態環境中,為取得良好化學除草效果,應根據花生品種與田間雜草種類、生育階段與危害狀況及除草劑特性,采用適宜的技術與方法。在使用除草劑時應考慮以下幾個問題:一是根據田間雜草發生、分布與群落組成,選用適宜的除草劑品種;二是根據雜草及環境狀況確定單位面積最佳用藥量;三是選用最佳施藥技術,做到噴灑均勻、不重噴、不漏噴;四是避免連年使用單一除草劑,應交替輪換使用不同類型的除草劑;五是注意不要影響周邊作物;六是注意人、畜及環境的安全防護[9]。
要注意因地制宜和花生品種間對除草劑抗性的差異,在試驗的基礎上堅持安全有效的原則推廣應用。在生產試驗中已發現對花生有不利影響的應禁止使用。歐盟已禁止使用氟樂靈,因此建議不要在花生上施用氟樂靈[4]。
3.2.1 播后苗前土壤處理 將除草劑噴施于土壤表面形成藥層,待雜草萌發時接觸藥層后被殺死,即稱為土壤處理。選擇土壤處理的除草劑時,既要考慮除草劑對花生的安全性,又要考慮其持效期長短,對后茬作物是否有藥害。覆膜栽培的花生田一般采用土壤處理劑,當花生播后,接著噴除草劑,然后立即覆膜。沒有覆膜栽培的花生田,花生播種后,花生尚未出土,雜草萌動前處理即可。鹽堿地、風沙干旱地、有機質含量低于2%的沙壤土、土壤特別干旱或水澇地最好不使用土壤處理,應采取苗后莖葉處理;要慎用普施特、氯嘧磺隆等長殘效除草劑,后茬不能種植敏感作物[4,5]。
單劑96%金都爾乳油864 g(a.i.)/hm2[13]、90%乙草胺乳油1 080~1 350 g(a.i.)/hm2[13-15]、24%乙氧氟草醚乳油180 g(a.i.)/hm2[15]對花生田馬唐、牛筋草、稗草、反枝莧、馬齒莧等多種一年生雜草的防效好,對花生安全,增產顯著。乙草胺乳油在推薦使用劑量內對花生安全,高濃度會產生一定藥害[14]。72%異丙甲草胺乳油1 080~1 620 g(a.i.)/hm2于花生播后苗前施用,藥后15~35 d對花生田主要禾本科雜草、闊葉雜草株防效和鮮重防效均達95.0%以上;花生產量比清水對照增加12.6%~27.5%,且對花生安全[15,16]。30%二甲戊靈懸浮劑742.5~1 732.5 g(a.i.)/hm2[15,17]、33%二甲戊靈乳油742.5~1 732.5 g(a.i.)/hm2[15,18]對花生田多種一年生雜草防除效果好,安全性好,可以顯著提高花生的產量。
二元混劑40%乙氧氟草醚·乙草胺乳油660~720 g(a.i.)/hm2[15,19,20]、50%異丙甲草胺·特丁凈乳油2 250 g(a.i.)/hm2[15,21]、30%撲草凈·乙草胺可濕性粉劑675 g(a.i.)/hm2[15]對花生田馬唐、牛筋草、反枝莧、馬齒莧、鴨跖草、狗尾草等多種一年生雜草均有很好的防除效果,鮮重防效均在90%以上,顯著提高花生的產量。
三元混劑60.8%異丙甲草胺·乙氧氟草醚·撲草凈乳油在花生播后苗前進行土壤處理,對馬唐、鴨跖草、馬齒莧、藜等具有很好的效果,推薦使用劑量1 368~1 824 g (a.i.)/hm2,藥后45 d的雜草株防效為81.73%~83.69%,鮮重防效為81.77%~84.93%。該藥劑對花生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處理區花生未見葉片黃化、畸形或苗株矮化等藥害癥狀[22]。78%撲草凈·噻吩磺隆·乙草胺懸乳劑推薦使用劑量1 170~1 521 g(a. i.)/hm2,藥后20和40 d對花生田雜草總體株防效和鮮重防效均在90%以上,并對花生安全,增產率14.9%~16.2%[23]。播后苗前土壤處理劑在土壤濕度好的花生田能有效發揮其藥效,但在免耕花生田、播后長期干旱的地區除草效果不理想[15]。
3.2.2 苗后雜草莖葉處理 花生出苗后,將除草劑對水稀釋,直接噴施到雜草的莖葉上,通過莖葉吸收傳導消滅雜草。此時,藥劑不僅接觸雜草,也接觸花生苗,因此,要求除草劑應具有選擇性。以禾本科雜草為主的花生田,可以選用精喹禾靈、精吡氟禾草靈、高效氟吡甲禾靈等;以闊葉雜草為主的花生田,可以選用苯達松等;禾本科雜草與闊葉雜草混發的花生田,可以選擇上述兩類除草劑混用。莖葉處理主要采取噴霧法,施藥時期應控制在對花生安全而對雜草敏感的時期,施藥時期應掌握在雜草基本出齊,禾本科雜草在2~4葉期,闊葉雜草在株高5~10 cm時進行[4,5]。
夏直播花生田用5%精喹禾靈乳油37.5 g(a.i.)/hm2[24]、15%精吡氟禾草靈乳油90~160 g(a.i.)/hm2[24,25]、10.8%高效氟吡甲禾靈乳油50 g(a.i.)/hm2[24,26]莖葉處理,對馬唐、千金子、牛筋草等禾本科雜草均有很好的防效,對花生安全,可以在花生田中作為防除禾本科雜草的藥劑推廣使用,在禾本科雜草3~4葉,對水均勻噴霧處理。
48%苯達松水劑1 080 g(a. i.)/hm2對雙子葉雜草防治效果較好[24]。26%氟磺胺草醚·乙羧氟草醚水劑234~273 g/hm2對花生田闊葉雜草有明顯的防除效果,在花生1~2葉期,闊葉雜草2~5葉期莖葉噴霧處理后15 d對雜草的株防效可達85.7%~94.2%,30 d平均鮮重防效達86.3%~95.0%[27]。
8%精喹禾靈·乳氟禾草靈乳油100~240 g(a.i.)/hm2對花生田禾本科雜草馬唐、牛筋草及闊葉雜草反枝莧、馬齒莧等均有好的防治效果,藥后20 d,總體株防效為96.5%~99.7%,鮮重防效為97.9%~99.8%。對花生安全性較好,藥后部分葉片出現藥害斑,不擴展,可恢復,對苗期花生生長無影響,增產率達33.4%~47.3%[28]。endprint
4 展望
目前,對全國各花生產區田間雜草種類、發生危害狀況的調查研究還不全面不深入,僅見山東省與河北省的調查報道[6,7];對花生田主要雜草的田間發生動態規律研究也很少[7],對花生田土壤雜草種子庫、雜草抗藥性等方面的研究未見報道。只有明確了花生田間雜草種類和發生規律,才能更有針對性地采取綜合措施有效防除雜草,保障花生產量和品質。從目前的研究進展來看,今后花生田雜草研究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對全國各花生產區田間雜草種類、發生危害狀況進行全面普查,明確該產區的優勢雜草種類和群落結構特征,為有針對性地采取防除措施奠定基礎。
2)在全國各花生產區開展該產區不同耕作栽培條件下的主要雜草田間出草動態和發生規律研究,為該產區花生田雜草的防除提供基礎數據。
3)開展花生田土壤雜草種子庫研究,明確種子庫中雜草種子種類和結構特征,不僅能夠將花生田間雜草群落與土壤雜草種子庫聯結起來,而且有望通過研究土壤雜草種子庫來預測田間雜草的發生情況。
4)開展花生田雜草可持續治理技術研究。面對作物復種指數增加、花生田雜草群落演替加速、惡性雜草為害日趨加重、抗藥性雜草種類逐漸增加的嚴峻現實,繼續加強開展花生田雜草種群演替規律、雜草抗藥性機理研究,開發高效、安全、低殘留的除草劑新品種或新劑型,加大篩選合理混配劑的力度,深入研究地膜及秸稈覆蓋等農藝除草措施。根據各花生產區的實際生產情況,將這些技術措施進行有機結合,組裝集成花生田雜草可持續治理技術體系,在各花生產區進行推廣應用,實現花生田雜草的可持續治理。
參考文獻:
[1] 王才斌,萬書波.麥油兩熟制花生高產栽培理論與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 萬書波.花生產業形勢與對策[J].山東農業科學,2014,46(10):128-132.
[3] 白懷瑾,聶紅民.花生病蟲害防治及無公害栽培技術[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4] 萬書波.中國花生栽培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3. 431-444.
[5] 徐秀娟.中國花生病蟲草鼠害[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
[6] 徐秀娟,畢國金,崔鳳高,等.山東省花生田雜草類群及其分布的調查研究[J].萊陽農學院學報,1990,7(3):200-203.
[7] 王睿文,李春峰,張存霞.河北省花生田雜草發生情況調查及防除技術建議[J].中國植保導刊,2007,27(5):32-33,31.
[8] 王 疏,董 海.北方農田雜草及防除[M].沈陽:沈陽出版社,2008.359-360.
[9] 亓曉光,程 星,高愛旗.花生田雜草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2(15):113-114.
[10] 周桂元,梁炫強,李少雄,等.花生田雜草安全防除技術[J].廣東農業科學,2010(1):70-71,83.
[11] 徐秀娟,趙志強,盧 鈺,等.有機食品花生田除草技術研究[J].雜草科學,2007(1):34-36.
[12] 劉 延,劉 波,王險峰,等.中國化學除草問題與對策[J].農藥,2005,44(7):289-293,305.
[13] 孫惠娟,劉小三.丘陵紅壤旱地不同除草劑對花生田雜草的防治效果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9):138-140.
[14] 方 越,沈雪峰,陳 勇.90%乙草胺乳油防治花生田雜草藥效試驗初報[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9):200-204.
[15] 陸興濤.10種除草劑防除花生田雜草試驗研究[J].農藥科學與管理,2009,30(12):45-48.
[16] 高 越,張潤祥,王 振,等.異丙甲草胺乳油對花生田雜草的防除效果[J].山西農業科學,2011,39(7):712-714.
[17] 路興濤,孔繁華,張 勇,等.幾種土壤處理除草劑防除花生田雜草效果試驗報告[J].雜草科學,2010(2):30-32.
[18] 孫玉萍,張 躍.二甲戊靈乳油防除花生田一年生雜草田間藥效試驗[J].安徽農學通報,2013,19(19):86-87.
[19] 郭亞軍,莫 婷,王莉萍,等.26%氧氟·乙草胺乳油防除花生田一年生雜草試驗研究初報[J].江西農業學報,2010,22(2):99-100.
[20] 張田田,路興濤,孔繁華,等.40%乙草胺·乙氧氟草醚乳油防除花生田雜草的效果[J].雜草科學,2011,29(3):68-70.
[21] 路興濤,張 勇,馬士仲,等.異甲·特丁凈乳油防除花生田雜草的效果[J].雜草科學,2009(3):58-60.
[22] 崔沙沙,趙 曼,曹洪玉,等.60.8%異丙甲·乙氧·撲草凈EC防除花生田雜草的效果[J].雜草科學,2014,32(3):58-61.
[23] 張田田,路興濤,張成玲,等.78%撲·噻·乙草胺懸乳劑防除花生田雜草的效果[J].現代農藥,2012,11(5):48-50.
[24] 吳菊香,許曼琳,遲玉成,等.夏直播花生田雜草化學防除試驗[J].花生學報,2014,43(4):57-59.
[25] 賈增坡,馮永明,孫 澎.精吡氟禾草靈150克/升乳油防除花生田雜草藥效試驗[J].農藥科學與管理,2009,30(3):33-35.
[26] 曹亞波,陳永萍,毛盈穎,等.10.8%高效氟吡甲禾靈乳油防除花生田雜草試驗[J].浙江農業科學,2008(1):103-104.
[27] 畢亞玲,王金信,王兆振,等.26%氟磺胺草醚·乙羧氟草醚水劑防除花生田闊葉雜草田間藥效試驗[J].生物災害科學, 2013, 36(1):66-68.
[28] 路興濤,張 勇,張田田,等.8%精喹·乳氟禾乳油防除花生田雜草試驗[J].現代農藥,2012,11(4):51-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