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香
摘要:為了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切實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并使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學中必須依據教材的具體內容、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學生的學習水平,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程序,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就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狀況分析,常用的有以下五種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法
一、單元整體教學法
單元整體教學法是以教材自身編排的單元內容為整體,通盤考慮這一組課文的教學。強調突出每種課型(講讀課、閱讀課、獨立閱讀課和基礎訓練)的特點和作用,使學生把在講讀課中獲得的讀寫知識,運用到閱讀課和獨立閱讀課中去,使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得以切實提高。運用這種教學方法,要著眼于以下四個方面:
(一)視單元為整體進行備課
教學之前,應從全冊教學總目標出發,通覽全組教材,明確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和它在本冊所處的地位和作用,理清本單元訓練重點在各篇課文中的教學要求和要達到的教學目的。
(二)弄清各單元之間的內在聯系,結合各類課文的特點,設計好教學結構
如第十二冊第五組課文的訓練重點是“觀察要細致”,這是側重于寫的訓練,它與第四組側重于讀的訓練“要注意文章的細節”緊密聯系。此外,它與前幾冊內容(如第八冊中的“注意觀察周圍的事物”和第十冊中的“靜態和動態”)也有內在聯系。因此,教學時,既要注意全冊讀寫訓練項目之間的橫向聯系,也要注意與前幾冊讀寫重點訓練項目之間的縱向聯系。做到前后的知識內容逐步深化,不斷提高。
(三)總結學習方法,建立語文知識間的內在聯系
一個單元各類課文的教學,如果在學完之后不從整體上加以總結概括,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則是零散的。這不利于發揮單元整體教學的功能。因此,應在教完一個單元的課文之后,以“讀寫例話”的內容為線索,復習該單元重點訓練項目,加深印象,提高運用的能力。
(四)知識遷移,課外延伸,促進能力的全面提高
除在課內抓好各單元的讀寫重點訓練外,還可開展豐富的學科課外活動,加強課外閱讀指導,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閱讀機會和寫作素材。
二、變序教學法
這種教法不是按教材內容結構的先后順序進行講解和分析,而是采用“切入式”、“逆推式”(倒置法)等變序形式教學。其特點是單刀直入、直奔文章的中心,克服平均使用力量的弊端。這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有利于節省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效率。
這種方法一般適用于中、高年級的教學,運用時,要從課文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的實際出發,抓好以下幾點。
(一)從文章的中心句入手,變序講讀,返析前文,悟出其中的道理。
(二)從文章的總結句或篇末總結性詞語入手,追根溯源,弄清前因,理解全文。
三、整體閱讀法
這種方法是從教材的整體出發,采用“從整體入手——分解導讀——再回歸整體”的三段式教法。它是閱讀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
其課堂結構可分“整體感知——具體分析——總結深化”三個環節。第一步,要著眼于整體,開講后通過指導學生初讀課文,掌握梗概,對課文的內容有一個整體印象。在此基礎上,第二步應提出閱讀要求,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懂得學習的基本方法。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講讀課文,剖析重點詞、句、段的內涵,使其為突出文章中心這個“整體”服務。
四、學導式教學法
這種教法的特點是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的“學”上,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提高獨立閱讀的能力。其教學基本結構是“自學——解疑——精講——演練”。讓學生在讀讀、議議、講講、練練的學習實踐中學懂課文內容,并從中受到思想教育。
“自學”包括課前預習和課內自學;“解疑”包括提出問題、互相探討、教師輔導;“精講”包括對重點教學內容的分析講解和示范;“演練”包括課堂復習、作業練習或實際操作訓練。以上四個環節之間緊密聯系,相輔相成,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結構。有人將它稱之為“四步閱讀指導法”,即“設疑初練——劃批細讀——議思研讀——作練熟讀”;也有人稱之為“四步自讀法”,即“初讀、細讀、精讀、評讀”。
五、情境教學法
它是遵循“反映論”的原理,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具體生動的情境,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其分類有:
(一)實體情境
即教師充分利用實物指導學生進行細致的觀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其適用于中低年級語文教材中常識性課文的教學,如教材中涉及的山川日月、花鳥魚蟲等教學內容。如有條件,可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體驗認識,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激發情趣。
(二)模擬情境
教師根據講解的需要可運用電教手段,如放幻燈和錄音帶,使學生獲得形、聲、色的直觀感覺;或出示相關的攝影、圖畫,再現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據課文內容,師生分角色進行表演,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這樣,能化靜為動、化遠為近、化抽象為具體,寓教于趣,寓教于樂,提高教學效果。
(三)語感情境
指教師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培養學生正確敏銳的語感能力,激發學生的思維和聯想,體會其情境。這里所說的;“語感”,是指對語言的內容、感情和表現方法等的感悟。語感越強,對作品的藝術形象感受越深,也就越能體味作者的情感。
(四)想象情境
即運用擴散思維的方法,啟發學生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關注人物的命運,讓學生真正“進入角色”,強化感受,由“動情”到“悟理”。如教《數星星的孩子》中“一顆,兩顆,一直數到了幾百顆。”這句話,教師請數過星星的同學讀,并說:如果真數過,那一定會讀得很好。學生積極性高,感情很投入,不少同學讀完“一顆”、“兩顆”都點一下頭。而一位學生竟提出再加上“三顆、四顆”,更能突出星星多,很難數。學生人人都成了小張衡,這正是教師引導學生想象產生的效應。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在教學中只有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才能促進自己的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更好的培養學生,實現教育目的。